“老大,你这是在夸自己吧,不过这话说得也对,年轻人就算是出点差错,也有改正的机会。让小浩独立地历练一下,对将来有好处。楚南正是大发展的时候,是骡子是马,都要拉出来遛一遛,二叔你还是放宽心吧。”
李子强也给苏浩分辩几句,然后话锋一转,说道。
“说到用人,我看唐子恒表现得不错啊,他是真心要好好地表现一番,老三你给他画的大饼很有效果啊。”
说着,李子强将军情处发来的密电,拣几处重要的向几人通报了一下。其中就有关于唐子恒近期的所做所为,包括下午对赵小伟说的那几句话,竟然也有反馈。
“说起唐子恒来,还是有可用之处的。此子所图不小,可还在规则之内,也有坚定地跟我们一起走的觉悟,比前几年有很大的提高,他这一步迈扎实了,才能在将来担起重任。”
点评一名唐子恒,陆少峰又说道。
“二叔,我让小浩去江宁,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楚南毕竟不是内陆的核心区域,要想得到更好的锻炼,只有将他放在更复杂的地方去打磨。对唐子恒我也是这样的想法,能不能过得这一关,就得看他的造化了。”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一在后世广为传知的佳联,道出千百年来楚地的人才济济。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楚南的仁人志士们更是撑起了华夏的一片天空。
一千多年前,就有“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佳话流传开来,可见楚地在历史的进程中,就不是一支可以忽略的力量。
但纵观历史,楚地从来就没有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因而也有《左传》里“虽楚有材、晋地用之”的古训。
中原,才是左右历史进程的主要舞台。
本时空的因缘际会,三兄弟从天而降回到楚南,虽挟后世千多年的见识和远见,但要成就一番大业,却也是感到人才的难得和发掘之艰难。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天时、地利和伯乐,风起云涌之时,江山代有人才出,但需要成长的土壤。而陆少峰,现在就努力地让楚南成为培养人才的沃土。
对苏浩的放纵也罢,对唐子恒的考验也罢,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无奈的选择。
因而,当楚南大局初定,陆少峰在积极谋划未来之时,有意识地搜罗和发掘能担起更大责任的人才。
三兄弟也很清楚,或许可以凭他们的能力去打下一片天空,但若要成就改变历史走向的伟业,就得从人才的储备入手,用后世的思想改变他们,并一直延续下去。
苏二叔不理解陆少峰苦心,他只是凭着自己的本心实心任事,为的是在陆记的旗帜下,将苏家发扬光大。
他口头上虽然说着担心苏浩会犯错的话,心里实则是很是受用,对三兄弟要将苏浩打造成本时空冠军侯的做法,更是比谁都还上心。
“浩哥儿能得到你们三位的提点,是他几世也难得修来的福气,我苏家现在也是声名在外。可是少峰,还有志伟和子强,你们的大计我清楚,不希望看来新的世家独立于各家之上,这也有违于政务院的施治方略。”
二叔居安思危,对将来苏家的命运很是担忧。
花无百日红的浅显道理他是懂的,有这个机会跟三兄弟深谈这事,即是打了一个预防针,也在表明心迹。
“二叔,你老是多虑了。我们虽然反对所谓的世家大族,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家族,已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我们也不是要将所有的世家消灭,而是希望他们能自我进化,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赵志伟见二叔能早早地想到这一层,给陆少峰使一个眼色后出言劝慰。
“是啊,二叔,真没有必要这么忌讳。二叔能这么想,我们很欣慰,证明二叔是真正地跟我们想到一处了。”
陆少峰不知道话题怎么就跑偏到这个程度,有些内疚地放松口气,转而自我解释道。
“其实,真正的人才还是要从大家族里培养出来,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只有大家族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一方面要发掘人才,一方面得加大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平民子弟有上进的空间,这样才能构造一个良好的和谐型社会,这才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目标。”
“天下之下,能者居之。这句话不是说让有能力的人坐天下。而是告诫我们,要让天下人都成为有一定能力之人,大家都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整个社会才能良性发展。”
陆少峰说出了本时空的实情,在教育没普及到广大民众时,也只有大大小小的世家,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各类人才。
“二叔,你别听老三神神叨叨地说那么多,我发现他现在动不动就爱讲大道理,也不知他成天在琢磨什么事情。我就认准一条,做事要有原则,要多从本心、公心出发就行,哪有那么多的大道理可讲。老三你以为,所有人都要跟你一样,追求什么天下大同啊。”
李子强打断了陆少峰的进一步发挥,觉得陆少峰的位置越高,说话、行事就越来越弯弯绕。
“就是,老三你越来越装x了,这都是你搞的那个什么觉悟社弄的。我可跟你说了啊,我跟老二只是在觉悟社里挂一个名,其它的你自己瞎折腾去。”
赵志伟此时跟李子强站在一边,一起挤兑陆少峰。
“怎么最后是我的不是了啊,没觉悟的两个憨货,我鄙视你们,嘿嘿。”
陆少峰见势不妙,只得嘿嘿地笑着将话题终止,也觉得自己在神经质地装x,这些天他确实被自己搞出来的觉悟社折腾得不轻。
为使楚南内部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他必须要赋予觉悟社一个思想、一个纲领,这对他而言,说是自我的一次洗礼也不为过。
在陆记的起步阶段,陆少峰就有意成立了一个团体,想从思想上驾驭这个时代。这几年他也是这么做的。
随着势力的扩张,原来的小团体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势的需求。两个月,他将小团体正式命名为觉悟社,并有意将之推向政治舞台。
赵志伟和李子强自然成了社团的第二号、三号人物,还有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发展新成员的责任。
“老大、老二,组织的力量你们是知道的,以后不是觉悟社的骨干,就不能提拔、担任重要部门的主官,这是一条铁律。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信念的团队,是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的。”
陆少峰说得很郑重,不等其他两人发声,紧接着说道。
“好了,觉悟社的事你们只要点点头就行,我跟自己较劲总行了吧。我们还是接着说正事,刚才说到哪里了?”
“我们怎么知道说到哪里了,还不是你天马行空地想到一出说一出。噢,对了,之前说唐子恒这人,老二说他最近表现得不错。”
赵志伟鄙视陆少峰一眼,一拍脑袋才算是话归正传。
“对,说到唐子恒,我准备让他将担任南汉军管会主任,给他画了这么一个大饼,他哪能不去吃的道理。军情处和安全处,要对他做更细致的考察,做到有备无患吧。”
“他还不是觉悟社的成员呢,老三你算不算是说一套做一套?”
赵志伟马上将陆少峰一军,颇有些玩味地指出他话里的漏洞。
“我是说,以后提拔的年轻人必须是觉悟社的成员,唐子恒这样的人算是历史遗留问题。他们的思想基本上固化了,很难做到彻底的改造。”
“哼哼,反正规矩都是你定的,你怎么说都有理。对唐子恒这人,我的感觉要比杜专员好些,老杜就是一个官僚,不过还能做些实事。”
“老大可以啊,看人越来越有一套了。唐子恒做事比老杜有创造性,他想在林州搞一支预备役部队,为将来南下准备兵源。林州可是组织了数万的青壮劳力,他占了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
唐子恒能实打实地在新的占领区,落实预备役制度,李子强给他加了不少分,有这些预备役兵源,可以再扩充一个师的兵力。
但如此迅速扩兵,李子强却又犯难,他手中极度缺乏合格的军官。
“老三,年底时扩兵到七万,有难度吗?”
李子强问道,扩兵不仅仅是军队的事情,更是楚南政权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