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丛林中看着山谷中盗猎队的帐篷,李一帆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
曾经是东北林海中,跟着鄂伦春猎人民族,一起专业打猎谋生的猎人,对于这些自己曾经的同行,李一帆内心里,充满着难以形容的情绪和情感纠葛。
打猎和盗猎,都是人类为了赚钱和更好的生活生存,而采取的行为方式。但是,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应区别看待。
打猎是在合法的前提下,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人类活动。在一些地区,经过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批,猎人持有合法的狩猎证,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使用规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打猎,其目的主要是控制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维护生态平衡,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或户外活动。比如在某些草原地区,适当狩猎野兔等繁殖过快的动物,能避免其过度啃食植被,保护草原生态。
合法打猎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这包括规定打猎的区域,像设立专门的狩猎场或者划定允许打猎的自然区域范围;规定打猎的时间,通常会避开动物的繁殖期和幼崽成长期,例如在春季动物繁殖时禁止打猎;规定可猎捕的动物种类,将珍稀濒危动物排除在外,只允许猎捕一些数量相对较多、繁殖能力较强的物种;还规定猎捕的数量限额,防止过度猎杀。东北鄂伦春猎人,打猎不打怀孕的母兽,甚至春天三月,不捕鱼不打猎的习俗,都是深山传统猎人民族的生存禁忌。
盗猎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猎捕野生动物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极其恶劣的,会对野生动物种群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盗猎者往往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会不加选择地猎杀珍稀濒危动物。以犀牛为例,盗猎者为了获取犀牛角,会残忍地猎杀犀牛。犀牛角在一些非法市场上价格极高,这使得盗猎行为屡禁不止。由于犀牛繁殖速度较慢,长期的盗猎使得犀牛数量急剧下降,现在世界上多个犀牛亚种,已经濒临灭绝。犀牛在生态系统中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如它们在觅食过程中可以促进植被的更新等,其灭绝会导致生态链的断裂。
许多珍稀物种因盗猎而濒临灭绝,同时,盗猎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盗猎会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例如,在一个草原完整生态系统中,如果大量盗猎食肉动物如狼,会导致食草动物如野兔数量失控。野兔数量过多会过度啃食植被,进而影响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还可能引发其他动物栖息地的改变,对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严重破坏。
盗猎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它违反了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破坏了社会的法治秩序。盗猎团伙往往涉及跨国犯罪,他们有组织地进行非法狩猎、运输和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形成了黑色产业链。
这种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生态资源,还可能引发其他犯罪问题,如走私、洗钱等其他犯罪行为。
此外,盗猎行为也违反了道德和伦理原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和对自然的掠夺,损害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比如在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上,象牙很早就成为了广泛流通的商品之一,有着浓笔重彩的传统艺术传承,是有着深厚独特风格的艺术瑰宝。
象牙是一种白色硬质物体。主要成分为牙本质,和骨头的成分几乎相似。
狭义地说象牙是雄性的亚洲象、非洲象、猛犸象的獠牙,广义地也可以指河马、野猪、海象、鲸等动物的獠牙或牙齿。
《诗经·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左传》中有: “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说明在我国周朝时期,就已经有象牙雕刻的行业。
《周礼·太宰》记载,周朝的手工业使用的原材料称为“八材”,象牙即八材其中之一。
周代礼仪规定,只有诸侯在上朝的时候,才能持用象笏。
到了唐朝的时候,五品以下的官员,已经都能手持象牙笏。
象牙雕刻艺术是古老的民间工艺,商代牙雕工艺水平已很高,象牙主要制做筷、杯、纹饰和青铜器的风格雷同。
到了春秋时期,象牙除做生活用品外,还做剑鞘等其他用品。
到唐代,象牙的镂雕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元代在皇宫内,成立了牙雕加工部门。到了17世纪时期,中国象牙雕刻造诣达到了新的水平,可套雕出几个层次的雕件。
到了19世纪的中国,象牙雕刻艺术,已经具有了相当强的工业生产规模,象牙雕刻工艺品大量出口。
象牙雕刻内容有民俗、飞禽、走兽、花卉、童趣、神话、景物等等。
到了20世纪以后,全世界都有了动物保护意识,象牙雕刻作品已较日渐稀少少,更多的用于制作实用物品,如镜框、麻将牌、把手、杯托、药称……等等。
随着象牙艺术品的不断发展,华夏大地上,虽然还有地名是豫的中原省存在,可是一个人手牵一头大象的象形字“豫”字,依然流传千古,大象这种生物,却早就已经在这一块土地上灭绝,今天动物园里,孩子们非常喜爱的大象,都是从遥远的非洲,不远万里进口来的。
再一个例子是犀牛角。
华夏大地,最后一只犀牛,根据历史记载,于1922年因人类猎杀而灭绝。
犀牛角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制作酒杯的原材料,是一种名贵中药。一般先锯成片,然后再锯成筷子样的小条,称为犀角条。将此条用沸水浸软或蒸软,切成小片,称为犀角片。将犀角锉为细末,为犀角粉。也有用犀角磨汁服的。作为中药,犀角是着名的寒性药物,具有清心安神、凉血止血、泻火解毒之神奇功效。
犀角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爪哇犀或苏门犀的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功能清热、凉血、定惊、解毒。犀角配以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三味,即为着名的犀角地黄汤,可以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现代将它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京同仁堂在80年代前就曾经以每克3000-6000元收购。因为它用来保健是最佳的选择。
两千多年来,犀角一直是中药的贵细药材之首。今天,为了保护犀牛不致绝种,我们不得不将它从中药的名录中删去。当然,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
一九九三年开始,华夏颁布禁令,犀牛角禁止使用和运输销售,现在所有的中药犀牛角,都是水牛角代替。
犀牛角是长在鼻子上的角质层,有单角和双角之分。
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纵列在鼻子上,长有两只角。亚洲的苏门答腊犀牛也是长两只角,印度犀牛和爪哇犀牛则是独角犀牛。
犀牛角生长特征,具有“前沟后岗”的特点。
什么是“前沟后岗”?犀牛角往角尖方向去,有一条凹下去的沟,是“前沟”,朝向牛尾巴。犀牛角往鼻子方向去,有一条凸出来的岗,是“后岗”,朝向上天。因为有这条岗,令犀牛角杯形器物的边口,好象制造出犀牛角是扁形的感觉。
所有的牛角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前实后空”,“前实”就是指向角尖去的地方是实心的;“后空”就是指向鼻子或脑门去的地方是空心的。犀牛年龄越大,空心则越长,实心则越短;
犀牛角有一条共性,所有的牛角都是有年轮的。
所有角制品的横截面的开裂,都是围绕着年轮绽开的。
犀牛角的颜色不是单一的,靠近纵向中心,一律是黑的,这是区分犀牛角与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征;犀牛角颜色往往被染成古红色,是为了达到仿古的效果。其实自然界中,只有早已绝种的亚犀种群中,才有红色的角质的犀牛角。
犀牛角 雕在中东地区,是贵族青年佩戴的最高级别饰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极富艺术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传犀牛角有解毒辟邪之功能,如同毒药接触,则毒药发生白沫,因而被帝王所重视,制为杯盏等器皿,用来检验食品安全,从而使犀牛角雕刻成为古代角雕的着名品种。
唐、宋、明、清各朝代,犀牛角除由外国使节,进贡作为礼品赠送帝王外,还有大量的犀牛角雕刻作品流传民间。
其中上海顺正2010年春拍的一件“明末兰亭序亚洲犀角杯”以3986万元港元成交,成为历年来亚洲犀角杯价格的最高纪录;香港百盛隆2010年春拍的一件亚洲“康熙英雄犀角杯”以716.8万元成交。
香港百盛隆春拍中,一只明晚期的尤侃款亚洲犀角雕“连科甲第”杯,拍出1250万元高价,创下内地犀角杯拍卖纪录。这件犀角杯有尤侃落款,此人是明末清初无锡的雕刻家,他的犀角制品被人视为至宝。
2010年,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有两件犀角酒器,以3986万港元的高价,打破了这项拍卖的世界纪录。
由于国际市场上,对犀牛角有所需求,盗猎者因此可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在中国、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也门和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从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亚黑犀牛,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数量从3000只,急剧减少到100只。由于市场日渐兴旺,犀牛总是会处于盗猎的威胁之下。
虽然非洲和东南亚的各国已经非常重视起了这个问题,并且采取和施行了严密的保护措施,但每年,仍然有不少偷猎者在无情地杀害着它们,其中最严重的两种就当属白犀和黑犀了。
特别是近些年,犀牛角在黑市的价格不断上涨,价格已经超过黄金的数倍或者数十倍,使得偷猎者捕杀犀牛的欲望和速度,在热武器飞速发展的今天疯狂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