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巷尾炊烟录》

腊月里的头场雪落到青石板上时,卖糖画的刘瘸子第一个推开老李小馆的门。后头跟着挎菜篮的豆腐西施王婶,篮里还露着半截蔫巴的芹菜叶。

“老规矩,烧酒烫三遍。”刘瘸子把木头假腿架在条凳上,冻红的鼻头抽动着嗅后厨飘来的香。老李从后厨探出头,瓮声瓮气地应道:“得嘞,马上就好!”王婶把菜篮往脚边一放,在刘瘸子对面坐下,搓着冻僵的手。不一会儿,老李端着烫好的烧酒出来,放在桌上,又转身回后厨忙碌。刘瘸子迫不及待地给自己倒了一杯,一仰脖灌了下去,辣得咧开嘴,却还是满足地呼出一口热气。王婶笑着打趣:“瞧你这猴急样,也不怕烫着。”

正说着,门又被推开,冷风裹挟着一个身影进来,竟是说书的老张。他抖落身上的雪,笑着跟众人打招呼:“今儿这雪下得紧,正好来老李这儿暖暖身子。”

老李端着新炒好的夹沙肉和切好的猪耳朵从后厨出来,招呼道:“老张来得正好,尝尝我这手艺。”老张搓着手在空位坐下,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猪耳朵放入口中,嚼了嚼,赞道:“还是老李这手艺地道!”

几人一边吃着菜,一边喝着酒,屋内渐渐热闹起来。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而这小馆内却温暖如春,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 不一会儿,老李端着热气腾腾的酒菜上来,还贴心地在桌上放了个小火炉。

这时,门又被“吱呀”一声推开,是说书的老张,肩上搭着他那破旧的布包袱。“哟,都到齐啦!”老张笑着走进来,找了个空位坐下,“今儿个我可有新鲜段子讲。”

大家一边吃喝,一边催老张快说。老张清了清嗓子,开讲起来。讲到精彩处,众人都忘了手中的碗筷,听得入神。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可小馆里却暖意融融,酒香、菜香和着老张抑扬顿挫的讲述声,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弥漫开来。刘瘸子时不时哈哈笑着,王婶也笑得眼睛眯成了缝,老李则在一旁乐呵呵地听着,偶尔还插上两句。一场雪,一屋子人,构成了这巷尾小馆独有的温暖画卷。 王婶从棉袄兜里掏出俩鸡蛋搁在柜台:“昨儿个菜场收摊捡的,给添个下酒菜。”老李笑着接过鸡蛋,说道:“得嘞,我给大伙炒个鸡蛋炒韭菜,就着酒吃正好。”说完便转身进了后厨。不一会儿,一盘香气扑鼻的鸡蛋炒韭菜就端上了桌。金黄的鸡蛋裹着翠绿的韭菜,色泽诱人。刘瘸子抢先夹了一筷子放入口中,眼睛一亮,赞道:“老李,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这鸡蛋炒韭菜鲜香可口,绝了!”众人也纷纷动筷,一时间赞不绝口。老张一边吃着菜,一边继续他的说书,讲到一段惊险处,众人正听得紧张,突然门又被大力推开,一个浑身是雪的年轻人闯了进来。他喘着粗气,急切地说道:“各位好心人,救救我,后面有坏人追我!”众人一愣,随即刘瘸子一拍桌子,大声道:“别怕,有我们在,看谁敢在这撒野!”大家纷纷起身,准备保护这个年轻人,一场未知的风波即将在这温暖的小馆里掀起。我大声问小青年什么情况。小青年还没来得及开口,门再次被撞开,几个凶神恶煞的大汉冲了进来,他们手里拿着棍棒,眼神凶狠。为首的大汉扫视了一圈,恶狠狠地说:“小子,你跑啊,看你能跑到哪儿去!”刘瘸子站到小青年身前,瞪着大汉道:“光天化日之下,你们想干什么?这里可不是你们撒野的地方!”大汉冷笑一声:“这是我们的私事,你们少管闲事,否则别怪我们不客气!”这时,一直没说话的老张突然站出来,他缓缓打开布包袱,里面竟是一把锋利的长剑。老张眼神变得锐利,说道:“今日谁若想在这小馆闹事,先问问我这把剑答不答应!”大汉们见状,有些犹豫了。而就在这时,老李从后厨端着一锅热汤走出来,猛地泼向大汉们。趁他们慌乱之际,刘瘸子抄起条凳,王婶也拿起菜篮,众人齐心协力,将大汉们赶出了小馆。小青年眼含热泪,向大家道谢,小馆又恢复了热闹,只是多了一份劫后余生的温暖。

干煽鱿鱼须

(铁锅烧得冒青烟,发好的鱿鱼须不焯水直接下锅。油爆时混着街口张麻子炒货摊的椒盐,起锅前撒把韭菜碎,像给旧棉袄打补丁)

铁铲刮锅底的声响惊醒了打盹的流浪黑猫。刘瘸子嚼着鱿鱼须嘎嘣响:“比东街烧烤摊强!就是火候忒猛,跟咱巷口焊铁门的孙秃子似的。”王婶啐他:“上回谁说孙秃子焊的防盗窗救了半条街?”

(南瓜挖瓤填进杂货铺处理的临期醪糟,裹三层旧报纸埋进灶灰。焖熟的瓜肉淌着蜜汁,像瘸腿木桌上凝固的蜡油)

王婶掰开南瓜时,黄澄澄的瓤里掉出颗生锈螺丝帽。“准是五金店老赵又拿废料换酒喝!”刘瘸子用假腿把螺丝帽踢给黑猫当玩具。窗台上积的雪化了,滴在报纸糊的菜单上,晕开了“烧白”二字。

干锅茶香菇

(菜场尾摊的歪柄香菇,搭着茶摊阿婆送的陈茶碎。炒制时掺了修鞋匠给的蜂蜡,锅底糊渣刮下来能补三双皮鞋)

黑猫蹿上桌偷菇时碰翻了醋瓶。王婶抹着溅到棉裤上的醋渍,忽然红了眼眶——这醋是她给卧床老伴擦身用的。刘瘸子闷头扒拉锅底的茶渣:“明儿把我修糖画车的黄油分你半罐。”

水煮大刀烧白

(猪肉铺处理的碎膘肉冻硬了切片,垫菜是菜农扔在巷尾的折耳根。泼油时用的回收油,炸过十八回油条的老油格外香)

当裹着红油的肉片颤巍巍上桌时,修自行车的罗拐子撞进来,车斗里堆着发霉的土豆。“老李!这些能抵半斤酒钱不?”灶台后传来铁勺敲锅的声响:“削皮切块,给你炒个回锅洋芋!”

雪越下越稠,酒馆里挤进更多影子:裁缝铺的碎布头换了盘炒花生,废品站的纸箱壳当了炭火钱。老李独臂抡着铁锅,缺指的手往锅里撒盐总抖落半把,却意外调出古怪的鲜。

子时打烊前,刘瘸子用糖渣在冻窗上画了只歪嘴猫。王婶揣着老李给的萝卜缨腌菜往家走,雪地上深浅的脚印里,混着鱿鱼须的焦香和南瓜的甜。巷尾的炊烟飘过五金店漏风的铁门,在孙秃子新焊的晾衣架上缠成个灰白的结。

---

灶火闲话:

这条街的吃食不讲章法。老李的秘方是五金店的螺丝粉、裁缝铺的线头盐、修车铺的机油辣子。酒客们拿故事当酒钱,旧皮鞋换烧白,生锈的往事烩成杂锅。黑猫在桌底舔食泼洒的岁月,每声呼噜都嚼碎三分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