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阴谋天下秦二世 > 第十八章 刘邦亲往函谷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一节不用太关注。现在这位义帝随臣到了雒阳没有?”胡亥不想在座诸臣在这个事情上太关注,现在已入冬,刘邦想必已经开始借义帝被杀的事做文章,转过年来春暖花开时就会开始攻伐西楚。如果这位董公按史书记载,应该已经向刘邦进言“大义”,所以这些人自可知道其作用。

“已经到了些时日了。”

“彭城那边对义帝被杀有何反应?”

“反应很大。”姚贾先看了看胡亥,又看了看殿内诸臣:“项王为此专门快马返回彭城一趟与范增密议,然后又召集诸臣商讨。朝堂中有人怀疑是不是衡山王的手笔,因为派去护卫义帝那三百轻卒在返回彭城途中,出了邾城后就再无音讯,如同人世间蒸发了一样。范增还坚决否认了逃到邾城的义帝护卒说这些轻卒是得了亚父手令而返的说法,坚称自己未下任何手令,也未给符信。项王已经遣人专程往息县,要从息县到邾城这一路沿路查探,说就算这些轻卒在山水中覆舟,也不应死的一人不剩。这些查探者也已抵达息县,并向邾城方向开始查找痕迹了。”

“哈。”胡亥没想到居然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先不提“项王阴令”,就这三百轻卒的去向,已经可以让西楚与衡山两国之间猜忌不已了。

“卫寒铜给圣上的奏报中,说山地曲五百主西影保证,那些轻卒都给填入了一个本就不易被发现的山罅之中,并以山石填罅,泥土腻隙,甚至还移栽了一些山藤草木。”

公子婴搓了搓手:“在大别山阳坡,雨水充沛,就算本地百姓,若非记得那处山罅,想必也很难寻到任何踪迹。”

“嗯,他们只会看到被火焚过的旧营栅痕迹,知道发生过战事。”胡亥轻拍了一掌:“这事儿无所谓,只要找不出是我秦人所为就可。现在的情况是,彭城只知轻卒被调回,却还不知义帝是为何人所弑,需要把这个‘项王阴令’的消息传播开。”

他叩了叩御案:“冬日里,项籍在胶东城阳应也会暂缓战事,以困城为主,待春暖时再行攻城。而这个冬季,刘邦则会联络魏、殷、赵、代、燕等诸侯,待春日一至,就联合伐楚。”

“圣上,”王敖拱手问道:“若传播项王阴令弑义帝,臣以为会让项王警惕诸侯联合来伐,预做准备。”

“御史长史何须为汉王担心?”陈平笑着,“圣上之意是让山东诸侯自乱,但又不能立即决出胜负,否则无法相互削弱。项王有所准备,汉王不易取胜,才能纠缠不休。”

他转向胡亥忽然很恭敬的行了个正揖礼:“圣上莫说臣谄谀,臣真心敬服圣上此一策。虽轻卒生死可使项籍疑吴芮并疑范增,但弑义帝更会使项籍疑英布。英布于项籍救赵伐秦时皆悍勇,因此才得九江立国。经此事,项籍若再调英布合兵,英布未必奉诏。只此一事,圣上就断掉了项籍南方两诸侯的援力。”

胡亥也为自己因不确定项羽会不会杀义帝而替项羽去杀的决策洋洋得意,再听陈平这么一恭维,那份高兴溢于言表,就差手舞足蹈了。

他当然不会在臣子面前自谦,所以摆了摆手算是给陈平回礼。

然后他对姚贾说:“那就从雒阳开始,动用听风阁力量一路向西楚传播,说幸存的两个义帝随臣称,熊心之死是项籍密令衡山王和九江王所为。”

姚贾领诏。

“上卿与汉相何谈时,曾说汉土不得超三郡。”陆贾向胡亥行了一礼,然后看了看陈平,再转回丹陛方向:“所以臣认为,汉王若联诸侯伐楚时,也会以相何的名义传书给秦,曲意谦词向秦解释汉王兴兵伐楚的原因。或许,相何甚至会请上卿于函谷关一叙而面谈。”

_

雒阳,汉王宫。

“国相是修书一封详述大王之苦衷以释秦疑,还是直接约上卿平在函谷关会面?”张良向萧何礼数周全的问道。

“此事甚大,”萧何转向刘邦:“大王以为臣当如何?”

刘邦没有回答萧何,反而望向张良:“董公既称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建言寡人率三军之众为义帝素服而伐项王,想韩、魏、殷、赵、燕、齐等诸侯必会因此与寡人合兵。若真如此,至少可得二十五万卒以上伐楚,齐亦会努力拖住项王,使其不能快速回师。”

他站起来走下丹陛,然后毫无大王形象的在丹陛台阶上一坐。要说刘邦是个市井之人这样也没什么稀奇,不过想到胡亥皇帝也常这样……大约是胡亥的现代灵魂也很市井……

刘邦坐在台阶上,看看这边的萧何,又看看那边的张良:“项王于城阳被拖住十万卒,西楚各郡虽仍有卒共约十五万,但若寡人速伐之则其不及召集,彭城守卒最多五七万,当可速下。然后寡人陈重兵于北,待项籍回救时与其决战,当可聚而歼之。项籍亡则山东定矣,寡人尚需畏秦乎?”

“大王应该记得项王合四十万众,也未曾攻入关中。”萧何听刘邦胃口这么大,拧着眉毛轻声提醒了一句。

张良却想了一会儿:“大王所言却也颇为有理。若真的能速亡西楚,以大王代项王主山东,则伐秦并非不能胜。”

他又向萧何行了一礼:“国相所言,乃是当初项王欲一鼓而灭秦,粮秣又未能跟上,因而只能无奈放弃破秦。若大王得主山东,可广征勇夫,积聚辎重粮秣,于武关、潼关、河东乃至溯江峡而上巴蜀,多头并进共伐,则秦左支右绌之下,必有漏洞。要知道,秦当年最为畏惧的就是山东诸国合纵。”

张良说着说着有点儿小激动,也站了起来:“史上诸国合纵伐秦共有七次,其中第三次与第七次皆破入关中。第七次甚至直抵蕞地(今陕西临潼北),距咸阳仅一百四十里耳。若大王终能统合山东各诸侯之力,破秦非无望也。”

_

咸阳宫。

“圣上,臣有一虑。”姚贾突然说道。

“卿直言之。”

“圣上弃山东,乃是认定诸侯得复旧国后,必会内争。既然圣上已出奇策阴杀义帝,加之汉王深具野心,山东乱当大起。可是臣所忧虑的是,汉王既有了因项王弑义帝而伐之的大义,合诸侯之力伐楚,其兵力或可超三十万。西楚既被齐拖住十万军,彭城难挡汉王一鼓之战。然后汉王若从容应战项王,项王仓促回援下,未必是重兵临城的汉王对手。”姚贾越说面色越凝重。

“你的意思是说,刘邦若败亡项籍,就可统合山东之力,而成秦之劲敌?”虽然历史上刘邦下彭城后,被项羽出奇兵打得溃不成军,可咱们的胡亥一直恐惧蝴蝶效应。现在的局势因为他“魂降”到这个时代早就与史书记载大相径庭,所以项羽能不能再把刘邦打回原形,胡亥突然间心中也没了把握。

“圣上勿罪臣危言。”姚贾深深一礼:“臣被先皇帝赐爵,乃是因先皇帝在统一天下时,臣侥幸破了楚、燕、赵、韩四国合纵之谋。诸侯合纵一直是大秦所尽力避免之事,但若汉可亡西楚,汉王不似项王那般跋扈,若其顺势而为,主山东事非不可能。当初四国合纵尚为秦之大患,若汉王合整个山东之力而伐秦,秦当如何应对?”

陈平、陆贾、公子婴、王敖闻言脸色一起沉了下来。

_

雒阳,汉王宫。

张良仍在侃侃而谈:“两国战,最终比拼的是国力,即卒夫征召能力,粮秣和甲兵供给能力。若大王得主山东,并不需要伐秦时一鼓而破之,只需集整个山东诸国之力,让征战连绵。关中巴蜀远不及山东疆域广阔,人户也不及山东繁茂,待秦之国力耗损到无以为继时,关中自可入大王囊中。”

萧何听得也有些振奋了:“大王,军师所言臣觉得在理,秦被第七次合纵军攻至蕞地,就是因连年征战兵卒损耗过大,又每战皆屠降卒,使所占之土壮夫大减而无法征卒。现在秦帝虽弃山东,却又开始向河西异族之地用兵,本身在北边还有匈奴威胁,若大王能主山东将诸侯拧成一股绳,确有破秦可能。”

他说完带着微显红晕的脸色转头看了一下坐在他下首的韩信,却发现韩信脸上一片宁静,并无激动之色。

韩信见萧何看他,于是也向刘邦拱手施礼:“大王,军师所言确是至理。但军师也言道,灭秦非一鼓可成,所以大王若伐西楚,现有这三郡也不可不防犯秦人偷袭。大王若亡西楚而三郡却失,则灭秦就非仅攻其现有两关与河东陉道,需要再逐城争夺,且也会失去部分可征壮卒以及粮秣产地。大王所失,就是秦所得,等若加强了秦的力量。”

刘邦本来被张良说得差点离地漂浮,韩信这一说让他冷静了下来:“那么依大将军之策,寡人当如何?”

_

咸阳宫。

见几位重臣都阴了脸,胡亥却笑了起来:“既然上卿贾已经考虑到了这种危险,难道诸卿就没有应对之策了吗?”

陈平是他最倚重的谋臣,也是最知道皇帝的,还是鬼主意最多的,所以也最先从这种压抑中解脱了出来。不过胡亥见陈平手一抬就要行礼发言,就摆了摆手阻止。

“我倒是有些想法,想说与诸卿考虑考虑。”

胡亥虽然年少,现在也不到十八岁,但这三、四年来诸臣从未敢轻视过他,而且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皇帝,而是他的理由和分析大多很实际也很可操作,结果也大都符合他的判断。

“首先,刘邦自己的汉军不到十万,取了河南后加上河南军和张耳带来的二万,也不过十五万。就算经一冬来大量征召,最多也就二十万。”

胡亥见诸臣都颌首认同,接着说道:“韩军只有三万,但韩王成会全师相助。殷军最多也就是三万,就算殷王卬也全师尽出,刘邦可有之军也就二十六万。”

他喝了一口茶,看着下面目不转睛盯着他的几位重臣:“另外就是魏军。联军攻函谷关时,魏军不过三万,为讨好项籍直接派出了二万。得上党郡后,其兵力增加到了六万。魏王豹能得上党,靠的就是刘邦攻轵关陉不得而助他取了长平与屯留,加上刘邦取三川后已成魏国近邻,这样的邻居魏王豹是得罪不起的,所以魏军就算可为刘邦出五万,这样就有三十一万。”

胡亥摊了摊手:“这基本也就是他能拿得出手的全部兵力了,因为赵就算恨项籍,但在代国的压力下放走了二万卒归了刘邦,心中对刘邦也不会有多少好感。何况赵现在国力积弱,迫于义帝被弑的大义,最多出万卒。”

胡亥微微一笑:“至于燕,项籍对臧荼不但无仇反而有恩,没有项籍他还只是燕王广殿下的一个将军,且燕边远,就算不附从刘邦,刘邦暂时也不会分兵去伐,而且燕王荼大可说自己地寒人稀,还有东胡威胁,刘邦也没什么话说。至于齐,现被项籍按着打,只能起到拖住楚军的作用,不可能再出一卒伐楚。如此一算,刘邦总兵力最多也就能聚三十二万卒。问题在于,刘邦肯不顾我大秦之虎视,抽走所有汉军伐楚吗?”

他又端起茶碗放到嘴边,同时向陈平微微颌首。

_

雒阳,汉王宫。

“臣以为,”韩信看了看殿内主要由刘邦的老兄弟们组成的群臣,“南郡或可暂失,南阳与河南则需必保。大王原准备在冬日征召五万卒,其中南郡与南阳郡共二万,河南郡三万,臣请于南阳留一将军统带新卒并听臣令,臣自于河南统三万新卒。而大王则可带已练老卒十五万伐楚,臣为大王守此两郡的同时,也与南阳留守将军一道,努力将这五万新卒练成健卒。”

他换了口气不等别人插话就继续说:“但就这五万卒虽由臣领,若秦来伐,也只会比他人多坚守数月,所以如何让秦全无借机伐汉之意,还需要大王、军师和国相谋之。”

刘邦一听,大将军说的对啊:“大将军亲自为寡人守国,寡人心下甚安。”

他看向萧何:“往秦给陈平下书的信使是否已返?”

“尚未归,但应也就在这两日。”

刘邦瞅瞅张良:“陈平曾对国相言,汉若谨守三郡则秦不会以汉为威胁,但若汉再扩土则秦以汉将增实力而成秦患,不承诺不以汉为敌。刚才大将军也称若汉全师伐项王,则秦对三郡的威胁不可不虑。军师对此作何想法?”

张良听了韩信的话本在沉思,刘邦这一点将,他抬起头也是一脸肃然:“大将军所虑非空穴来风,大王当慎之。虽前司农参说以后与汉联系者换为陈平,但当此大王难得机会之时,大王与司农参的故交不可不用。至少,陈平必全为秦谋,而一直以来,司农参都仍念及与大王和在座诸臣中大部的旧情。”

他轻笑一声:“就连臣可为大王谋,也赖司农参对臣的游说和向大王的举荐。由此可知,非到与秦必须刀兵相见之时,司农参都仍会为大王而向秦人尽力转圜。”

_

咸阳宫。

“至于若刘邦胜将集合山东诸侯再次伐秦的可能,自是存在。”陈平正在接着胡亥的话解说:“但刘邦领军大不如霸王,此番伐西楚想要成功,必须是趁霸王羁绊于齐,突袭彭城,而后严阵以待霸王回军,再凭倍于霸王的军力围而歼之。”

他忽然像是想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笑了起来:“这必然是场硬仗,所以即便最终刘邦的诸侯军胜,也会是惨胜,至少一年之内,山东各诸侯再无余力伐秦。”

“一年时间,足够我大秦做很多事情了。”陈平最后抛出了总结性的一句话。

“更何况,难道诸卿会看着刘邦就这么取得胜利并对我大秦构成新威胁吗?”胡亥笑眯眯的又补充了一句。

姚贾、陆贾、公子婴、王敖几人都一起笑了起来,殿内的气氛随即轻松下来。

“陈平,你与萧何约在什么时候到函谷关相会?”胡亥转了话题。

“臣与相何相约十日后会于函谷关,所以明日臣就要启程。”

咸阳到函谷关六百里,轺车就算快行,如果不想把马累死,怎么也要十天。同样洛阳到函谷关四百多里,萧何过来也要用七、八天。

“你觉得刘邦会不会想到利用曹参对他们的旧情,在其全力伐楚时安稳后方?”

“若司农参可用,汉王当然会用,至少可以用其态度来观望圣上的心意。”陈平笑笑,“比如相何给大司农寄书请他方便时一会,司农回书百般推脱或干脆不复,那汉王就该心中惴惴了。”

“哈哈哈哈。”胡亥大笑起来:“这样吧,上次虽说以后与萧何由你联系,但你一会去传诏给曹参,你们还是一起前往,并遣信使去陕县给萧何递书,就说曹参随往。”

“圣上,”姚贾疑虑的问道:“这样会不会让汉王觉得,吾等已经看破了他们的所谋?”

“唔……”胡亥也有点迟疑了,“上次萧何来书约陈平一晤,确实没有涉及曹参。现在时间安排的紧凑,萧何即便想约曹参与陈平同往,书信往来的时间也不够了……”

“臣也曾与汉王在芒砀会过,”陈平眼神闪烁的看了看皇帝,那意思是你那会儿也在场,“若司农不便主动随行,萧何若觉得与臣的情谊不足,圣上觉得汉王会不会……”

_

雒阳,汉王宫。

“既然现在传书与参,邀他与陈平同往函谷关已然不及,”刘邦一脸决绝的样子,“寡人就亲往函谷关一会这位秦上卿。”

此言一出,不但萧何大惊,殿内老兄弟们都鼓噪起来:“大王不可!”

只有张良没说话,似在考虑这事儿的可行性。

刘邦抬手向下一压:“诸位的意思寡人自知,但当初萧先生与参为寡人筹芒砀山中衣食,曾由陈平载运,因此寡人与他也是有一面之缘的。秦既不知寡人与国相同往,就算看到寡人,那时再谋寡人也来不及了。另可在陕县备万骑,中设临时墩台,若事急举烟火,半个时辰骑军当至,寡人无虞。此事寡人心意已决,勿再谏。”

众臣只好默然。

刘邦看着萧何:“先生若与寡人一同出现在其面前,共同回忆当年事,应能从其表现上看出端倪,而且以旧情动之,或其可谏秦帝。”

刘邦又转头看着张良:“军师以为如何?”

张良似乎想通了点儿什么:“若大王要去,那臣随大王同去。至时,臣会为大王分说,大王乃因义帝事,大义伐楚,并会合诸侯成军共伐,大王并无扩汉土之意。大王亦可直接向陈平承诺,若可亡霸王之西楚,则大王将于彭城改称楚王,那时汉之三郡尽还于秦,以示大王无私。”

“这等空口承诺,陈平会信否?”萧何一脸的怀疑。

“那就不空口应喏。”刘邦咬咬牙,“寡人先备好承诺书,并还可称奉秦为天子,岁贡之。”

“大王,若诸侯知之,大王伐项王之盟当不成。”周勃打心里就对暴秦无好感,虽然知道刘邦这只是空口说白话的以退为进,但仍然不爽,所以想出了这个理由。

“周将军所言在理。”韩信接话道:“陈平若得大王书,定将传扬,诸侯知之对大王不利。若大王嘱陈平勿传,则陈平又会疑大王诚意。”

“那就不落诸笔墨,也不明言,由臣口头的表达这个意思。”萧何也咬咬牙:“就连大王亲往亦需严格秘之。”

张良向萧何拱拱手:“既然在下亦往,此事就由在下对陈平言。”

萧何想了一下点点头,转向刘邦郑重的一礼:“臣先往,大王与军师不辞辛劳,可于臣行三日后再秘密快马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