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纪永灵不理会纪满庆的示意,对梁继发道:谢谢梁叔和徐叔,我用我纪家的名声保证送来的药材质量绝对可靠。只是我还能再提个请求吗?

徐世荣挑挑眉。

梁继发再次将身子往后仰了几分,笑道:“咋?小友是又打什么主意了?”

纪永灵抿嘴一笑,弯腰拱手道:“梁叔莫要嫌弃我得寸进尺,我想请梁叔将贵店的普通药囊交由我们制作。”

她已经打量过了,梁继发和徐世荣身上都挂着药囊,只是梁继发身上的药囊是丝绸缝制,上面还有绣花,一看就很高档,符合大药行东家的身份。

而徐世荣身上的药囊就简朴得多,是由粗布缝制,上面没有任何装饰,连穗子都没有。

梁继发上下打量一番纪永灵,叹了口气:“娃娃呀,你说叔该夸你初生牛犊不怕虎呢,还是夸你狮子头上逮苍蝇——胆子不小哩。”

徐世荣也笑着摇头:“你这娃娃,是不知道济世药行的药囊生意有多少绣坊盯着啊。咱这小地方买药囊的不多,那州府里不说那达官贵人,就是有钱人家里的丫鬟婆子都会佩戴药囊。”

纪满川一听心里咯噔一下,紧张地拽拽纪永灵袖子。

纪永灵目不斜视,只是看着梁继发。

纪永灵知道古人自来有佩戴香囊的习俗,但是在西北一带,人们更喜欢佩戴药囊,一来药囊可以散发香气,二来认药佩戴香囊可以清污浊,防未病。

古代医者认为“香”能散疫气,因此古人常佩戴香囊在身,不容易染病。

像宁平县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每年五月端午节,大家就会插艾叶、佩药囊,以驱邪避秽。

梁继发还在思考,这药囊生意说起来在他们药行里,只是几个铜板的买卖——本小利微。耐不住量大、损耗小,再加上接这生意的绣坊掌柜又是个有后台的,轻易得罪不起。

真是有些为难。

纪永灵见梁继发眉间有些为难的样子,便说:“梁叔,我也不白要你这个生意。我不知道您这次是否要送药囊去南边?如果要送去南边,我只求这次南边防疫药囊的单子,而且我愿意再贡献一个药囊的药方。”

梁继发眼神亮了亮,又恢复神情,点点头道:“是要以我济世药行的名义送一批药囊过去,若单是接这一批药囊的生意,那叔现在就可以拍板,就交给你来做。但是叔可不能再要你的方子,显得我这人吃了五味想六味——贪得无厌。”

徐世荣也笑说:“小友的方子真是取之不尽,但是也大可不必一次都拿出来,总要留些给自己傍身。”

纪永灵抿唇一笑,她用来傍身的肯定不是这些死方子。

她朝铺子另一头一直忙碌看诊的老大夫看了一眼,说:“药方研制出来就是用来治病救人的,捏在一人之手那只能救一人或者几人,若是共享于天下,才能救治成千上万的人。”

梁继发和徐世荣双双站起身,躬身道:“小友大义!某不如。”

纪满川和纪满庆被这两人的举动吓了一跳,兄弟俩对视一眼,纪满川说:“两位东家,可别这样,折煞娃娃。”

梁继发摆摆手,道:“小友值得。”

纪永灵抱拳:“不敢当。我要说的这方子其实也简单,苍术4钱、川芎3钱、白芷3钱、艾叶4钱、藿香3钱、佩兰3钱、薄荷1钱、菖蒲3钱,打粉后装入药囊,随身携带,可芳香辟秽,醒脾化浊,开窍通络。”注

徐世荣忙弯腰用纸记下。

梁继发捋捋胡子,赞许地点点头。

纪永灵沉默片刻后,问了一句他想问很久的话:“梁叔,其实您在乎的应该不是这次药材和药囊带来的收益吧?”

梁继发捏着胡子的手一顿,半晌才说:“不错,小友猜得不错。”

徐世荣听得有些迷糊,愣愣地转头看向梁继发,片刻,他似乎想明白了一件事。他徐氏医药馆和济世药行几乎同时创立,而现在一个在多地拥有分号,一个却始终屈居一隅,勉强糊口。其中的差距肯定跟主事人的眼光有关。

人比人,气死人,骡子比马驮不成。

“哎——”徐世荣轻轻叹了一口气。

“那此事就这么说定了,后面的事我让王掌柜来和你细谈。”梁继发随朝门外看了一眼,见仆从在朝他招手,便抱拳对几个人道,“宁平县此行,梁某收获不小。尤其是遇到小友这样聪慧的娃娃,收获甚大,多谢小友,也谢谢世荣。各位再会。”

送走梁继发,纪永灵几人也要告辞,临走前她想起艾绒的事,便问:“叔,您这儿有细艾绒卖吗?”

徐世荣愣了一下,道:“咋?艾绒不就一种吗,还有粗细之分?”

纪永灵心里了然,看来这时候艾绒的制作还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便对徐世荣道:“如果艾绒可以做成比现在更细的绒,您会收吗?”

“哦,更细?那敢情好,正好可以高价卖给那些贵人,省得他们天天说跟泥腿子用一样的东西。不过我这里庙小,贵人少,广发药行一定会收。”徐世荣笑呵呵道。

纪永灵抿唇一笑。

看来不管在任何时代,人们都喜欢把物质消费当作衡量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标准之一,而有钱人总会消费一些昂贵的东西来彰显自己的不同。

随后她跟徐世荣要了店铺里的艾绒仔细观看一番,心里有了大致想法,便告辞离去。

她不知道的是,他们前脚刚走,胡继婆子的弟媳妇和自家儿子儿媳带着孙子后脚就到了徐氏医药馆。

几人进门径直到了窗边坐诊的老大夫跟前。

胡继婆子弟媳妇道:“徐老大夫,您看看,这娃娃吃了三天药了,肚子还是不见好啊,时不时地还是会疼,这可咋弄咧?”

徐老大夫是徐世荣的二叔,徐家祖辈行医,开设医药铺子后,便将家中子弟分为两拨,有学医天分的就跟着认药开方,没有天分的就认药经营铺子。

徐家人丁不丰,到徐世荣这代,他就继承铺子继续经营,而他爹唯一的兄弟徐二叔则带着儿子行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