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朝时期,中国国内的白银产量一直都很低,这是受限于自身的白银矿产资源不丰富和开采手段不发达等诸多因素所致。

但日本则不然,日本是全世界银矿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之一,与其能媲美的只有美洲,可那美洲远在天边,这日本可是近在眼前呀!

不仅如此,郑家在日本所具有的影响力可谓根深蒂固。他们在海上贸易领域纵横驰骋多年,通过与日本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交易往来,已然积累下了巨额财富。尤其是在对日本白银的掠夺方面,那数量简直多得令人咋舌!要不然郑家也养不起这么庞大的海船和称霸东亚的无敌舰队,要知道打造一支水师舰队所花费的军资,可是要远远超出陆师所花费的钱粮。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实践,郑家精心打造出了一套完备且高效的贸易路线及操作流程,这套海贸模式已经被反复验证并不断优化,堪称当代最优,现在孙稷侠要做的,就是将这套模式化为己用。

面对这样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商业机会,孙稷侠又怎么可能不为之心动呢?

此时此刻,他的脑海之中仿佛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一艘艘即将的远航商船,如巨龙般威风凛凛地停泊在福州、漳州、安海等港口,船身之上满载着精美的生丝、华丽的丝绸以及甘甜的糖块。随着船长一声令下,船队扬帆起航,浩浩荡荡地向着日本长崎进发。一路上,海风呼啸,海浪翻涌,但这丝毫无法阻挡商船前进的步伐。

当船队抵达长崎后,船上的货物迅速卸下,并与当地商人完成交换。换回的物品除了数不胜数的白银外,还有大量的铜以及其他中国国内急需的各类物资。紧接着,装满货物的商船再次踏上归程,劈波斩浪,一路疾驰,最终顺利返回福建。这些成吨成吨的白银、铜等贵重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入明朝的商品市场,犹如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瞬间激活了整个经济体系。

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商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码头与集市之间;货物流转的声音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动听的交响乐;各地的商贩们则兴奋地讨价还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无疑是一段无比美妙且令人神往的旅程啊!

想到这滚滚而来的白银、铜等贵重金属叮叮当当进账的声音,孙稷侠只觉心绪飞扬,如同喝下十瓶美酒佳酿一般,飘飘欲仙......

根据后世的数据统计,从一六二二年到一六六零年,中国生丝卖到日本,每百斤均价三百七十七两白银,利润率高达百分之两百七十七。在一六五五年,郑家每年卖到日本的糖达一百四十二万斤,每百斤砂糖在中国卖三两,到日本卖八两,利润率超过百分之两百;至于瓷器,那就更不用说了,那是自古以来的暴利产品;而且日本出口到中国的白银和铜,纯度高、产量大,就拿铜来说,每百斤铜在日本值十四两,在中国可值二十两,利润接近百分之五十。

这是完完全全的暴利行业啊,难怪后来郑成功脱离大陆之后,也依然可以依靠台湾那块弹丸之地,与清朝对峙了几十年之久,实在是本钱雄厚啊~

不过现在嘛,小郑要为孙大帅打工了,而且孙稷侠的目标可不仅仅是盯着日本这撮尔小国,这里只不过是个起步之地。未来,他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于是在那日水榭之会结束后,孙稷侠又相继两次召集了黄思勉、项戈、吴闻礼和郑森等人,对这个白银计划进行补充和完善。

孙稷侠细细盘算起手头上现有的资源,现在浙江、江西、广东和未来的福建,基本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恰好浙江的生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广东和福建的红糖和蔗糖,都是在海贸中极其抢手的资源。

将贸易的大概方阵敲定之后,剩下的便是具体的利益分配了。

孙稷侠能走到今天,除了手底下将士们的拥护外,也离不开黄思勉、项戈、吴闻礼这些身后的世家大族的支持。

特别是黄家,孙稷侠犹记得当年自己还在潭州天马山练兵,手底下的将士们缺衣少食时,是黄思勉毁家纾难,掏空了家底,捐赠了五万两白银支持孙家军的建设。而且这一路走来,孙氏与黄氏,早已难分彼此,孙稷侠自然要投桃报李。

于是孙稷侠决定成立以孙、黄、郑、项、吴五大股东在内的海晏商会,而孙氏又为其中当仁不让最大之股东,因为此“孙氏”并不单指孙稷侠本人,而是指的孙家军。

没错,孙稷侠打算以全体孙家军的名义入股此商会,实现真正的军产。用海贸所得利润,造福全体孙家军将士,让将士们实现生有所养,死有所恤,真正解决将士们的后顾之忧。

孙氏在这海晏商会之中,占股四成,其余四家分别为黄氏占股两成,郑氏两成,项吴两家各占一成。

在场众人都无有所异议,海贸的巨大利润,他们心中都有数,若这个海晏商会能真正办起来,不管是黄氏也好,还是项吴两家也好,都会迎来家族的兴盛。

而作为郑森来说,他就更没意见了,虽说郑氏在这海晏商会中只占了两股,看似比先前郑家自己单独跑海贸要失份儿挺多,但你要细想,现在这个两股是包括了江西、浙江、广东、福建在内的两股,五家互惠共赢,可胜似先前郑氏单独据有福建时期的海贸利润太多了。

况且,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雄踞南中国的孙氏在这中间入股了,那以后郑氏就再也不用担心被赶下海了。郑森一番赤子之心不假,但他毕竟是作为郑家的世子,自然也要为郑氏的未来着想。

郑森自问,自己带着福建总兵之职和海晏商会的两成股份回福州,想来在父亲那里也说得过去了......

将商会内容敲定之后,孙稷侠随即大手一挥,又当起了甩手掌柜,让自己的大总管黄思勉去和其余几个家族商谈具体事项去了。

想起未来的大事可期,孙稷侠的脚步也不免轻快了起来,他哼着一首不知名的小调,竟是带着万之武、陈二狗、牧东晴三个侍卫,换了一身便衣,溜出了吴府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