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内阁的安排,这一次的战争,将会由他带队,随行的,还有许多军事学院的学生。
这两年当中军事学院招收了许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军队当中收取上去的,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军事基础,同时对于战争的熟悉程度也高,
虽然有不少之前是不认识字的,但是在楚国推行的拼音法以后,认字的难度大大降低,因此许多人都能够认上不少次,他们这些人在进入到军事学院认字以后,便会学习各种兵书战法,
在这个世界当中并没有孙子兵法以及36计这种东西,但是陆哲有啊,直接将这些东西都给弄了出来,
一股脑的全部扔到了军事学院当中,
因此这些学生在军事学院当中就读,并不用担心没有书可以读,而且他们除了学习这些兵法以外,还有忠君思想,以及各种训练实践活动,
训练除了训练军队进行模拟战以外,偶尔也会前往各地进行剿匪。
楚国虽然经济发展繁荣,但是并不代表土匪已经消失了,相反,虽然大部分的土匪已经消失,但是一些关键的地方依旧会时常冒出一些土匪,这完全是因为商业贸易实在是太过于繁华,如果当土匪运气好的话,基本上能够大发一笔,
这也造就了一些人怀着侥幸的心理跑过去当土匪。
不过等待他们的基本上都是被军队给绞杀,
现在的军队绞杀土匪的效率可不是以前那样,拖个10天半个月,基本上一旦收到商队的报案,知道哪个地方有土匪,以后都是各方联合出动,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土匪给绞杀完。
不会超过半个月。
可是,即便军队剿匪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凶残,但是财帛动人心,在刀尖上舔血的人从来不会少。
除了军队收到消息以外,负责生产兵器的军械局,同样也收到了消息,开始加班加点的生产弹药和碎发枪。
碎发枪的工艺已经成熟,并且现在京城大学在赶制运用于制造枪械的蒸汽机,一旦机器制造出来,那么楚国生产枪支的技术将会大大提高,效率也会得到疯一般的增长!
而在朝廷有了这样的动向之后,不少的小道消息向外面流传出去,一些国内的商人也注意到了一些原材料的变化,那些生产武器弹药的原材料价格有了一定的上涨,再加上军事训练忽然变得频繁起来,
立马察觉到要对外发动战争,关键就是向哪一边发动战争。
不少人都通过自己的人脉向朝廷这边打探消息,过了不久便有了确切的消息,于是很多的商人都开始严阵以待,等待楚军将外面的土地给打下来,
然后再进入其中,赚取利益。
这是许多商人共同的想法,几乎在楚国对于外界的每一场战争当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并且经过几次战争下来,他们已经逐渐摸清楚其中的套路,明白楚国的朝廷会向他们开放一定比例的利益,
也知道楚国朝廷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的目的便是缓解朝廷财政对于军队的支持压力,
虽然楚国的朝廷目前财政非常充足完全一个负担起军队的开支,但是同时为了促进商业的繁华,因此在对外征战的时候,让商人参与进来,既能够快速地建设起占领下来的土地同时也能够缓解朝廷的压力,
自然是更好的一个办法。
当然这种情况也是在楚国目前各地上马了许多改革任务的情况下,抽不出时间来,全面负责占领下来的新地方的建设,
否则的话,完全可以朝廷独自建设,只给一点汤给那些商人们喝。
如今让商人们参与进来,完全是分割出了一部分肉。
楚国的商人们正在兴奋,而其他国家的商人则是恐慌了起来!
特别是南边的越国,以及北边的蛮国,如今楚国什么局势他们不是不知道,西边已经划定了西域的半边土地暂时没有向西继续扩散的想法,否则的话之前也不会突然停下来,
而向东边,最近已经把贸易的船队给开了出去请其他的国家来楚国进行贸易,这种时候自然不会对东边发动战争,否则的话会破坏贸易的稳定性,这个时候能够发动战争的方向自然也就只有了北方和南方,
那些分布在楚国国内打探消息的人立马便将消息给传回了国内,
瞬间吓得两个国家调动军队准备防御。
特别是南边的越国,由于不清楚楚国打的到底是哪个国家,不知道是不是要来打他们越国,因此也不好公开唱反调,便以一个借口,暂时停止了两国的贸易,封锁了山脉来往的通道。
这让不少靠着两国贸易获取利益的商人们抗议。
好在楚国朝廷这边也及时做出了回应,向越国通气。
山脉当中的水泥路只封锁了两天,便重新开放,两国的贸易也恢复了正常。
这下越国虽然已经放行了,但是北边的蛮国可就不淡定了,
原本还不知道到底是打哪个国家,但是现在随着越国这件事情一发生,山脉道路封锁又解封,他们便立马知道楚国打的不是越国那么便只有向北面来打他们蛮国了!
他们蛮国本来就在,楚国内乱的时候,做了不少的小动作,不过由于并没有实质性的大范围,进攻同时在楚国逐渐强大的过程当中不少的讨好,
说开放贸易便开放贸易,说不允许收楚国商人的税,他们也不再收楚国商人的税,只收自己国家的商人。
几乎是楚国说什么他们只要能够让步的都给让了出来,
他们以为这样做便能够让楚国放任他们在此地生存。
可是却忽略了楚国也需要向外发展,也需要扩大的土地,如此一来,他们几乎是必定会被攻击的。
若是直接迁移到其他地方,跑远一点或许还能够避免战争,但是一个小国生存在逐渐强盛的大国周边怎么有可能会有安宁,
特别是这个大国,还有着极强的对外扩张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