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女王冯妙元回去以后,妙成龙和盛施圆还会照常来到鹿泉寺,学习《佛法西域记》,今天他们学了第四记第四记的内容如下:
我如是问上师:何为寂灭真常,又何为寂乐净妙?
上师回答说:我先反问你,在日常生活里,人们看到眼前的各种事物,那“见”与“色”(即所见之物)该如何区分呢?
我思索后答道:如果“见”纯粹只是主观的视觉感知,那就不能等同于客观的“色”;可要是说“见”就是“色”,那脱离了“见”的感知,又怎么能知晓它是“色”呢?而且一旦确定是“色”,那“见”又从哪里去寻找呢?所以,我实在不清楚,这“见者”究竟是“见”还是“色” ?若“见”就是“色”,那么“见者”既是“见”也是“色”,不过是名称不同罢了。
上师回答道:没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这六种感知。那你不妨想想,要是离开了这六种感知能力去辨别,世界还能存在吗?
我疑惑道:就算我离世,没了我的六种感知,但其他人依然可以凭借这六种感知能力,让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呀?
上师回答道:其实,即便离开了你的视觉,所谓他人的“看见”,本质上也是和你并无差异的菩提妙明自性,依照业力而觉知显现的结果。那永恒自在的,难道不正是菩提妙明自性本身吗?在这其中,又怎么会有“我的”与“他的”分别呢?
我继续问道:既然如此,那我死后,当六根停止活动,菩提自性又会依照业力再塑造六根,重新显现世间万象,这样一来,我何时才能脱离这轮回之苦呢?
上师回答说:对于每一个生命而言,菩提妙心、妙觉如来,在发挥作用时就显现存在,这就是众生产生心念、六尘之相显现的根源;当不启用它时,就意味着众生心念熄灭,六尘亦不再显现,也可以说世界不存在。在这“有”与“无”之间,道体妙心本身是没有欲望生灭的,是众生自己选择了“用”或者“不用” 。这个过程,道平等的赐予了每一个众生,当用当有,毫不吝啬。所以,只要不生起执的心,包括执无的心,这就叫做佛菩萨真正的三昧正定,也叫做“寂灭”。正所谓“狂性顿歇,歇即菩提”,这“寂灭”就是我们妙明本性道体的真实本体了,妙明的观照明知之性永远不会消亡。
我继续问道:那我该如何理解这“寂灭真常”呢?
上师回答:就像前面所说,“寂灭真常”就是我们放下执的心念后的状态。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超越一切表象,却又能清晰明了一切的自在体,不依赖任何条件,它具备妙觉如来的特质,还能随时发挥作用。这种如来妙觉明性,其本性的觉知必然是澄明的,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本质,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辨别事物,形成各种认知和表象。
无论是你所见,还是他人所见,这“见者”本质上与“色”、与“见”、与如来寂灭明体都是一体的,永恒真实且唯一。你现在区分你、我、他,以及物体、世界等种种现象,都不过是在迷惑中产生的虚妄认知。寂照如来,看似虚无却蕴含着万有,消除认知障碍就能洞察真相。世人陷入迷妄,就会认为所见是“我”的;而消除障碍后,才能明白无论是“他”还是“物”,本质都是无上菩提性觉妙明,妙觉如来。当我们把一切所见所识当作某种固定的定义时,这种认知在意识中就形成了分别心,烦恼也随之产生。但实际上,这些认知障碍与妙明本性并无差别。这就好比有人住大房子,有人住小房子,房子里的空间和外界的空间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人的分别心区分出了大小,而空间本身并无大小之分。
我继续问道:那我该如何去除这些根深蒂固的虚妄分别呢?
上师回答说:所有有实体的事物,不过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功能而被我们妄加认知定义的;而像光、声音、冷热等没有实体、看似虚无的能量现象,同样也是经由六根被我们认定。所以,在领悟妙法的过程中,首先要不区分“能量的空”与“物质的有”;其次,不区分“空有”和见闻觉知;最后,不区分见闻觉知这些感知能力和“真正我的定义”。做到这样,就能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也就是“寂灭现前” 。
我继续问道:我发现只要心念一动,烦恼就随之而来,贪念、嗔怒、愚痴等行为也会出现。即便明了了如来见地圆满,可似乎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我该如何真正领悟并践行呢?
上师回答:如果有人能够常常在心中领悟妙法,不被各种事物所阻碍,那么如来圆满的德行就能修成,是非之念都会消失,内心清净无染,寂静安定的状态就会显现。如此一来,便能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自己清净无漏的觉知所见,见到即是领悟真相,这就是顺应妙明觉性,不再去思考一切是从虚无中来,还是从实有中转换。我们的本真就是如此,这种状态也就是明了寂灭道体真相了。所以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执着于任何一法一相,这就是寂定的自在解脱。
我继续问道:照这么说,这似乎只是内心的修行功夫,难道这就是成就正等正觉、证得佛果吗?
上师回答道:要知道,如来菩提自性的道果佛体,是超脱一切表象的,但又不排斥一切表象。是世人因为各种认知障碍而在世间轮回,深陷情感欲望之中,才形成了种种业果与身体。如果一个人能够摆脱情感上的怨恨、喜爱、憎恶,内心没有挂碍地正常生活,这就叫做“寂乐净妙”。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与如来妙本中的诸佛相比,已经相差不远了。然而,正是因为世人执着于分别心,贪恋执着于各种表象,错误地启用六根,才导致世间轮回不断,苦难相随。
他俩读完以后,妙成龙轻轻合上《妙法西域记》,目光望向鹿泉寺外随风摇曳的翠竹,沉吟道:“原来我们平日里对人、事、物的种种分别,皆是自缚的枷锁。可这分别心已如盘根错节的老树,即便知晓其虚妄,想要连根拔除,谈何容易?”
盛施圆摩挲着书页,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师兄所言极是。方才文中说‘狂性顿歇,歇即菩提’,但我等凡夫俗子,每日被俗事缠绕,心念如风中烛火,摇摆不定,又该如何寻得那‘顿歇’的契机?”
“或许答案就在日常之中。”妙成龙指了指案头的茶盏,“你看这盏茶,水沸时茶叶翻滚,恰似我们躁动的心念;而待茶汤静置,茶叶沉淀,水色清明,这不正是‘寂灭现前’的写照?我们若能在待人接物时,不生评判,不执取舍,或许就能窥见一丝真常。”
盛施圆若有所思地点头,忽然皱眉道:“可当面对他人误解或利益纷争时,又怎能无动于衷?若一味忍耐,岂不是懦弱?”
“这并非忍耐,而是不陷入分别的泥潭。”妙成龙起身踱步,衣袂扫过佛龛前的檀香,“就像明镜照物,物来则映,物去不留。他人的言语如过眼云烟,若我们执着于对错,便是将虚幻当作真实。真正的‘寂乐净妙’,是内心有定,却非冷漠,而是以平等心对待一切。”
话音未落,忽有小沙弥推门而入,捧着一封书信道:“二位施主,山下有位商队首领听闻鹿泉寺藏有奇书,愿以百金求借《妙法西域记》一观。”
盛施圆下意识握紧书页,正要拒绝,妙成龙抬手示意,转而问小沙弥:“这位首领为何想要此书?”
“说是家中老父久病不愈,听闻书中佛法能解心魔,故想抄录研读。”小沙弥答道。
盛施圆一怔,与妙成龙对视片刻。妙成龙微笑着将书递给小沙弥:“告诉他,书在这里也不是独本,不影响我们学习,可以送你,但无需金银。若真能借此书化解心魔,便是胜过千金的善缘,要好好收藏,莫可轻视。”
待小沙弥离去,盛施圆感叹:“师兄这一举动,倒暗合了‘不执一法一相’的教义。若方才执着于书的珍贵,反倒成了分别。”
妙成龙望向天际渐散的晚霞,轻声道:“修行不在深山古刹,而在起心动念间。或许那位商队首领,正是佛祖送来点化我们的机缘。”暮色渐浓,鹿泉寺的钟声悠悠响起,二人的身影在佛殿光影中,与经文里的智慧渐渐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