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平安,你竟然知道此等的法子,老夫恳请你先寻一地做一做尝试,老夫也会上报朝廷,寻一些门生故吏在各地开设试点。治大国若烹小鲜,上面若是看不到成绩,恐怕是不会认可和推广的。”寇相对着李平安深深一拜,“届时,不论是需要什么支持,你尽管说,老夫去跟朝堂谈,甚至需要银钱的话,老夫也能帮忙弄到。”

“银钱倒是不用,小子不缺钱,而且此事也不需要多少钱,寻找几个村子,让他们配合一下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我还是可以轻易做到的。”

李平安说道,“就是这种事情,需要有威望和能力的人去做,我这边儿暂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而我有过于忙碌,怕是一时间做不好。”

“刺史,我倒是有一人可以推荐给您。”李纯开口说道。

“谁?”

“您父亲!”

“我爹?”李平安一愣。

“就是您爹!”李纯说道,“他老人家是个热心肠,在七里堡成长的日子里,他老人家照顾过不少人,威望绝对没有问题。而且他老人家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独孤杰、贺循、老镇长处置事务,都曾经得到过他的帮助。”

“最主要的是,他是您父亲,与各方势力没有牵扯,做事情格外公正。”

“哦,原来他老人家还做过那么多啊!”李平安恍然。

往日里,李平安回家,往往会关心老人家的身体健康,总是见到老人家,一副懒洋洋躺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样子,就没有多说过什么。

他没有想到,老父亲竟然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做了那么多。

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总是这么默默无声的。

“等下我会去找他谈谈的。”李平安笑着说道。

“刺史您放心,只要老人家出马,肯定会有无数人呼应他的。”李纯说道。

“我这边儿也可以组建医疗队,下乡帮助百姓问诊的时候,帮忙推广此事。大人您不知道,这些乡下的百姓虽然脾气臭,理解能力也不太好,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救命恩人,却颇为信服。”李纯说道。

“你们既要搞研究,还要在城里问诊,最关键的是,军队的事务也不能落下,还要去乡下走访问诊,能忙过来吗?”李平安问道。

“下乡也是治病救人,跟在城里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咱们七里堡治下的区域安全的很,不必担忧生命问题,顶多是辛苦一些,其实没有什么。最主要是,如果能够促成合作社的建设,那便是救济千万百姓,我们就算是累死又何妨。”

“刺史,这天下最大的毛病是穷病,我们下乡,帮忙宣传,何尝不是一种悬壶济世呢?”李纯认真的说道。

所谓医者仁心,李平安治下的大夫,他们的医术虽然不一定是全国最好的,但是他们陪伴李平安走到今天,他们的医德绝对是相当高尚的。

当然,每个人也有私心,李纯从一个兽医走到今天,地位、金钱都已经轻而易举便能得到的东西,他现在有了更高的追求,便是像是扁鹊那样的神医,流芳百世。

而帮忙组建合作社,明显是一个机会。

这对于他来说,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那行,以后就要麻烦您了。”李平安说道,“回去之后,我会找到老镇长和独孤杰,让他们选出几个基础好的村子,准备推广此事。”

随后,李平安又去见了老爷子。

老爷子的日子过得舒坦了,整个人的精气神也好了很多,虽然缺了一条腿,但是走路虎虎生风,颇有当年来岭南道开拓荒野,驱逐野兽的气势。

他老人家真的是热心肠,听说李平安准备一口气开辟十几个村子,组建合作社,让他来牵头组织,还会给他耕牛和驴子,以及大量的生产工具,由他老人家分配,老人家高兴得不行,恨不得立刻去做事。

“平安,以后就要辛苦你们了,其他人组建合作社,考虑得更多的是他们的仕途,未必如你们这般真心实意为百姓,最后的结果可能还要看你们。”寇相满怀期待的看向李平安几人。

“寇相,此事未必能成,就算是做成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有结果。”

李平安说道,“其实最近对外贸易,我了解了很多外面的事情,也找到了更快的解决办法。”

“什么办法?”寇相着急的问道。

“煌煌炎汉,曾有开拓西域壮举,一般人看数不尽的金银以及各种灿烂的文化传入华夏,但其实还有一种东西,进入咱们中原,那就是种子。”

“我翻阅古籍,发现如今我们经常吃的,核桃、蚕豆、芝麻、葡萄、石榴、香菜、胡萝卜、黄瓜、大蒜便是张骞带回来的。”

“这些东西填充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既然向西有各种珍贵的的种子,那向东,向南有没有新奇的,可以为我们利用的种子呢?”

“经过我们商队的调查,还真的有所发现,比如说,在南越国毗邻,有一小国,名为占城,其国有一种水稻,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可以很大程度缓解旱情的影响,且配合晚稻,可以更大范围地在岭南道推广两季稻。”

“此外,便是向东,向南,还有多种高产作物,只是不知道具体所在,但据说亩产可以高达千斤以上,只要多多探寻,总该可以找到。”

其实这也是李平安心中一直所要探寻的解决旱灾的办法。

不管是占城稻、红薯、土豆、玉米,这些东西的产量都非常高,而且经过培育之后,是非常适合大康土地耕种的。

可是李平安的影响力有限,很多东西靠他自己难以完成。

“这真的是一个好法子,只是你说的这些东西都是真的吗?”寇相激动的问道。

尤其是占城稻,这种距离大康不算特别远的产物,若是真的可以在大康推广开来........

寇相仅仅是想了想就激动得不行了。

如果是真的,那么大康的饥荒问题,肯定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小子不敢骗人。”李平安说道,“只是可惜,就连占城稻,小子想要大规模获取,都是难上加难,南越国对此一直有所防范,就是怕稻种流出。”

说着,看向寇相,“不知道寇相可否与朝廷沟通,派遣海船四处寻访?”

这也是李平安说出这些话的原因。

没办法,在皇权时代,即便是王超没落,他手中能动员的力量也不是李平安可以比拟的。

就连明末的崇祯来说,国家都懒成那个样子,崇祯照样可以折腾十七年。

“很难,”寇相无奈的摇摇头,“海上贸易为世家把持,咱们大康的市舶司都关了,就是因为有些人不想让朝廷沾染海上的利益。”

“而且海上风浪太大,开国时,太祖曾有意征伐扶桑国,结果遇到大风,船只几乎全都损毁了,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且一旦开发大海,便会有源源不断的海岛,影响沿海的安全。”

“所以才有了我大康片帆不得下海的规矩。”

李平安听完,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来找我干什么?

连去小鬼子那里,你们都能损兵折将,让船只被大风毁了。

你们是他娘的真的搞了么,莫不是搞了一笔天大的贪腐,然后借助海风平账吧?

李平安只能退而求其次,问道,“那寇相您这边儿有没有造船的人才吗?”

海上贸易李平安这边儿已经开始搞了,但是限于人才有限,船只都得靠买,魏尚对此也无可奈何,魏家不是专营此道的,肯定受制于人。

所以李平安想着,既然你们不靠谱,我们自己搞还不成吗?

“你小子还懂营造船只?”寇相诧异的问道。

“摸索过一段时间,若是条件允许,咱们大康的五牙大船我都能造出来,但是在海上漂流的船只,与内河有所不同,小子也不敢保证。”

李平安前世有一段创业经历,虽然失败了,但也比较奇幻,就是组建劳务团队,去帮着国家造船坞。

所以他对于船只上也有所了解,但是大康毕竟是封建社会,各种工业基础太落后了,他也不敢把牛吹得太大。

寇相尴尬的说道,“说起此事,比较丢人,咱们大康的工部尚书,前些年怕圣人提及开海之事,将咱们大康的海图和造船技术图册一把火全都给烧了。”

李平安的老爹,听完瞬间急了,“这么好的东西,他怎么舍得烧了呢?”

李平安淡淡的笑了笑,“爹,您别急,只是说是烧了而已,其实外面也没少跑大船,偷龙转凤,公器私用罢了。”

寇相点点头说道,“我回去就写信,找我那些门生给你办这件事情。”

“那就多谢寇爷爷了。”李平安对寇相拱手行礼。

李平安之前就觉得,寇相并非真的流放,是带着权利下放到剑南道攻略南诏的,那么就算是人不在京城,肯定也有不少人为他摇旗呐喊。

不然这么大的事情,仅靠一个年迈的老翁,根本就办不成。

他甚至觉得,这是寇相集团在面对大康朝堂动荡不堪的情况,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因为一旦开动有利于集团内部的战争,所有人都有利可图,便可以拧成一股绳。

而且圣人为了利益,也不得不保护寇相的门生故吏们。

现在看来,他的猜想没有多大问题。

“不必谢我,你也是为了大康的江山社稷,我老夫应该感谢你猜对。”寇相郑重的还礼道。

“那好,咱们就做两层准备,齐头并进。”李平安也是信心满满。

随后两个人又聊了些农业上的事情,等到天彻底黑了,众人准备吃饭,然后休息。

李平安和寇相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今日的交谈,会对华夏产生多大的影响。

甚至当独属于这个时空的李唐鼎盛至极,史学家还会将此事拿出来,亲切地称呼此事为盛唐的曙光。

寇相身边儿有尉迟常陪着,两个人闲不住,还要继续逛逛,李平安见吃饭还有一段时间,便带着在家周围闲逛,看着孩子们带着可爱的黄色帽冠,排着队唱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摇头晃脑地往家里走。

见到李平安,很多孩子,停下脚步,主动给李平安行礼,打招呼。

李平安总是和蔼地上前,将口袋里的小零食,递过去。

“尉迟常,这便是你最近给我说的,工人子弟学堂吗?”

尉迟点了点头。

寇相感慨地说道,“七里堡风气与外截然不同,女子也可以入学。而且看比例竟然挺高的,别的地方,女娃娃生下来,便有可能被溺死,这里看起来,跟世外桃源一般。”

“这是李平安的仁义啊,在七里堡溺死女娃是重罪。”尉迟常说道,“而且,女子到了适龄年纪,读书有补贴,因为七里堡有很多工作是需要有一定学问的女娃的。”

“哦?竟然有此事,女子读书,还有补贴?”寇相闻言,又是惊讶起来。

尉迟常呵呵笑道,“是啊,我也感觉震惊,不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虽然七里堡这边儿,生活逐渐富裕,不存在生了女娃溺死的事情,甚至每一次流民过境,都会主动收留一部分女娃,但是往往让他们在家里干农活,只肯让家里的男娃去学堂读书。”

“后来我这贤弟将各家的组长、村长都召集了一起,给他们开会,跟他们说,所有孩子,不论男女必须来读书,如果不来读书,便不给他们做工的名额,他们才不得不送来的。”

“这,真的是仁义至极啊!”寇相感慨地说道,“难怪七里堡这几个月来,遭遇了那么多困境,却越挫越勇,成为人人羡慕的存在。”

“原因便是李平安,用一颗仁心对待治下的百姓,又有雷霆手段震慑宵小。”

“不出三年,李氏便要在大康声名鹊起了!”

“是的,”尉迟常跟着点头,“我也有这种感觉。”

“你们不要夸夸夸了,我都要找不到北了。”李平安笑着说道。

其实他兴办学堂,并非单纯是为民谋福利,而是为了以后打算。

首先说出身寒门,真正的人才,寒门举子们往往愿意走向朝堂,而世家子弟更是很难为自己所用。

同时,李平安治下,因为生意规模的出现,出现了外来人才贪墨的事情。

随着治下规模越来越大,这种事情肯定屡见不鲜。

处置贪墨,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贪墨的人,往往又有工作能力,没有合适的人才替换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作为自己根据地的七里堡,李平安希望可以给自己贡献更多的人才。

回到家里,饭菜已经做好。

大嫂正指挥着昆仑奴摆放碗筷。

“相爷,乡野之地,没有什么正经饭菜,还望您不要嫌弃。”

“不碍事,倒是老夫我突然到访,给你们添麻烦了。”寇相笑着摆手。

同时心里又是一番感慨。

世家豪强,钟鸣鼎食自然不必去说。

就说那些寻常地方豪强,家里有个千八百亩地,恨不得自己做土皇帝。

家里的丫鬟婆子成群,吃饭要人伺候,如厕也要伺候。

李平安的身份,比起那些人可强太多了,甚至一般的世家都未必比得过他。

可是李家只有一些昆仑奴。

而且这些昆仑奴的主要工作,还是生产蛇药等物品。

他们家的大嫂、二嫂,都是忙前忙后,不肯闲着的人。

这种朴素作风,让寇相对李平安的印象更好了。

“哎呀,开饭喽。”李玉和李梅两个小丫头放学后,也不知道去哪儿疯玩了,一身泥土,满头大汗。

一进门,就看到桌子上风声的饭菜,眼珠子都瞪得溜圆了。

但是看到有外人在,两个小妮子,还是对着寇相和尉迟常,恭敬地行礼,“见过太爷爷,见过尉迟伯伯。”

寇相笑了笑,对李福使了个眼色。

李福心疼的从怀里掏出两张钱票,递了过去。

他们在学堂读书,自然知道这钱票的厉害,尤其是看到上面五十贯的数字之后,激动的小手都颤抖。

但是不敢接,扭头看向各自的母亲。

大嫂和二嫂又看向李平安。

李平安感慨,寇相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而且送礼也颇具军中色彩。

就是简单粗暴的铜钱。

但是笑着点头说道,“收下吧。”

“谢谢三叔!”两个小家伙手下钱票,激动的不行,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放进自己的裤兜里。

大嫂和二嫂赶忙上前,“为娘给你们先收起来,将来用的时候找为娘要。”

两个小家伙天真无邪的上交了收获。

而李平安笑着说道,“你们两个小家伙,谁给的赏赐,不磕头就完了?只知道谢谢你三叔吗?”

“哦哦,谢谢太爷爷!”

两个小妮子这才回神,用课堂上学来的礼节,福身给寇相行礼,把寇相逗得哈哈大笑。

“乡下的孩子不懂规矩,让寇爷爷您见笑了。”李平安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