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医者仁心,这个时代,奔走于四方,坚持救民的游方郎中、兽医,虽然有不少骗子充斥其中,但更多的是怀着一个仁义之心。

可是这个时代,给他们带来的束缚实在是太多了。

战乱随时有可能夺走他们的性命。

而他们所面对的百姓,即便是在廉价的草药,也十个有八个是买不起的。

这让这些医者,几乎每一日都要面临着无比痛苦的煎熬。

可自从被选拔为军医,并且随着七里堡一步步成长到了今天,李纯的观念发生了莫大的改变。

于是决定,将自己相识的朋友,尽可能地召唤过来。

对于他们来说,七里堡不仅提供了稳定的环境,还能源源不断吸纳贫穷的百姓,给他们活下去的机会,也让他们可以接触更多的病人。

还有就是七里堡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对方方面面有着莫大的影响。

李纯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医术在飞速地前进,他想将这个机会分享给更多的人。

李纯担心李平安现在做大做强,看不起这些游方郎中,却不知道李平安从始至终还是那个李平安,他从来不会看不起穷人。

两人交谈之后,颇有一种皆大欢喜的感觉。

“我一定会带着投奔而来的大夫们,不断地推陈出新,为刺史您救治更多的病人,也会亲临一线,将更多受伤将士的性命,从燕王手里抢回来。”

李平安非常高兴,“云儿,速速去通知老墨,让他们给即将到来的大夫们,准备充足的房间。”

“刺史不必那么麻烦,我们之前游走四方,行医救人,以天为被,以地为床早就习惯了,我暂时安排他们住在惠民药局就可以了。”李纯摆摆手说道。

“那怎么可以。”李平安说道,“游方郎中,也是有家人的,他们可以住在惠民药局,他们的家人总得有个地方落脚吧?况且我李平安不是那种让大家过苦日子的人。”

“刺史您想什么呢,我们这些做游方郎中的,游走四方,踏遍千山万水,往往孑然一身,有几个有家人需要安排的哦。”李纯说道,“再说了,大家的水平参差不齐,不整日泡在惠民药局,先把医术提上来,怎么能行?”

“既然您如此坚持,那我就不做勉强了,让诸位先生先委屈一下,不过惠民药局总局会不断扩建,到时候一定会给诸位大夫一处居所。”

“有家人的搬过来一起住,没有家人的,七里堡会给他们安排相看。你们之前游荡四方,是孤家寡人,可你们加入七里堡,就是李某的家人。”

“李某无论如何,都不会让大家一直孤苦下去。”

随着七里堡、新城、龙州三地同时发力,自己执掌下的地盘病人越来越多,而且与诸多地方势力的摩擦也不少,受伤、疾病、乃至瘟疫都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仅靠现在的军医体系维持肯定不够用。

李平安一直打算扩建惠民药局,只是苦于没有那么多大夫,而且还要随时抽调到战场之上。

现在李纯要号召昔日的好友们来投奔,这件事情必须提上日程。

“这些日后之事,全凭刺史您安排。”李纯看出了李平安的坚持,没有反对,但是内心的感动是实打实的。

“你小子知道以诚待人,难免发展的如此之快。这位李大夫稍作培养,便是得力干将。”寇相笑着上前说道,“老夫在此,也祝愿李大夫您能得偿所愿,与一众大夫医术不断进步,救治更多的病患。”

寇相语气中透着淡淡的羡慕。

他的身份尊贵不假,可等到他能有能力去改变什么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

看着如今的李平安,年纪轻轻,意气风发,又有如此多的志同道合的同志,心里自然很是羡慕。

他来七里堡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他很喜欢这里的环境和氛围。

如果不是责任在身,他恨不得一直留下来。

可惜他已经垂垂老矣,对于七里堡已经是无用之人,而且他还有自己的责任去背负。

几个人说话的功夫,外面天阴了下来,下起了淅沥沥的小雨。

“也不知道老天爷怎么想的,动不动就洒下点零星小雨,糊弄糊弄百姓,它若是真的有心,就该酣畅淋漓地下上一场,这样百姓也就不至于如此艰难了。”李纯看着窗外的小雨,感慨的说道。

“是啊,老天爷若是再不肯下几场大雨,来年恐怕又是灾荒年,这段时间出行,又有不少河流干涸了。”李平安看着外面的阴雨,感慨且无奈的说道。

以李平安现在的身份和能力,即便是再怎么绝收,他能也保证龙州、七里堡等地百姓吃喝不愁。

但李平安还是忍不住为天下百姓担忧。

只能说身份改变一个人的视野。

之前李平安只是七里堡的一个富户,考虑的更多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如今做了刺史,与外界的交流越发的频繁,也更多考虑百姓的事情。

他很清楚,如今大康的赋税太重了。

如果再持续干旱,会有很多老百姓走上造反的道路。

只不过寇相在此,李平安也不好过分的吐槽朝廷。

寇相人老成精,自然可以听出李平安的言外之意。

下意识的想要为朝廷辩解几句,但是话到了嘴边儿,却发现连自己都不信,最终只是摇了摇头,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天灾不断,朝廷不思赈灾也就罢了,还一个劲儿地加税,这不是官逼民反是什么?

其实,这段时间他在南下的过程中,寇相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毕竟就算是他不关心百姓,也要考虑攻略南诏,是否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突然,寇相想起了什么,转头看向李平安,“你既然有属于自己的新学问,不知道对农事有多少考量?”

其实,对于农事,李平安想得最多的。

所以才有了杂面粉、豆腐、饼干,乃至后面的钻井机。

当然,这些还不够,李平安又通过铸造假币,制造更多的商品,这样可以赚取海量的财富,用来养活更多的百姓。

同时,七里堡还源源不断的建造各种作坊,即便是薄利多销,也能赚到钱,安排工人。

最终让他们通过劳动,可以做到最起码的自给自足。

拿制造桌椅板凳来说,如今已经形成了流水线,标准化作业。

老墨训练了大量心灵手巧的学徒,每个人负责一道工序。

然后负责隔壁的组装车间,很快一套崭新的桌椅板凳就拼接好,然后涂漆。

不仅可以防止有人将老墨研究的制作工艺流传出去,而且还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大康传统的木匠,也只能制作桌椅板凳,但是他们的速度非常慢。

而在桌椅板凳的制作车间,只要李平安需要,老墨就会安排一堆工匠,一天制作出数不尽的桌椅板凳。

强大的生产能力,表现在方方面面。

诸如战争状态下,七里堡可以迅速生产大量的刀剑、铠甲、乃至弓箭、床弩。

除了流水线、标准化作业,还有各种机械的出现和运用。

如今马大匠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每天钻研和制造各种机械。

虽然很多机械在李平安看来,还颇为原始,但起码可以领先现在的历史几百年。

这脱不开李平安的支持,但也少不了马大匠他们的努力。

就拿生产铠甲来说,之前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工匠一点点生产。

但是现在几十上百的工匠,每个人负责一个流程,在配合机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生产出来一副。

这就是机械的力量。

李平安手头上有大量的牲畜,牲畜驱动的机械,效率往往不是人力可以比拟的。

以后还会不断开拓出风力、水力,甚至有生之年,如果可以,还会尝试蒸汽机。

这就决定了,七里堡的人工成本非常低。

各个作坊可能刚一开始,需要李平安补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能扭亏为盈。

当然,除了上诉的作坊之外,还有酿造咸菜的作坊以及正在扩建中的武器作坊。

等到与寇相这边儿对接协调完毕,李平安会立刻扩大生产,到时候又可以解决一大批百姓的就业安置问题。

所以李平安从来不担心自己人吃不饱肚子,也能养活整个龙州,乃至定南州。

如果再给他几个月的时间,李平安甚至有信心,辐射周边儿更多的州县。

可老天爷不给他时间。

这干旱连绵的时间太久了,朝廷又在不断地加税,到时候百姓可怎么活?

而且即便是丰收年岁,天下可以生产出来的粮食也是有定数的。

随着前朝和大康两代王朝,都无法解决世家的问题,大量的土地集中在他们手里,同时通过科举,又诞生了大量的寒门官员,他们也会肆无忌惮地并购土地。

李平安可以发展工业,可以通过铸造假币,去汲取南越的养分,通过各种办法,养活就近的百姓,可天下其他地方的百姓怎么办?

最根本的办法,其实还在于打击地主豪强,阻止土地兼并,同时大力发展农业。

说到底,大康是个农业国。

打击地主豪强,乃至世家,李平安自己能做的其实非常有限。

别说是李平安,就连眼前的这位寇相,以及朝堂上的圣人,想要做也是千难万难的。

王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毛病,基本上无法协调。

这个时候,要么开拓外面的利益,要么就改革。

但其实还有一条路线,那就是大肆提升农业技术,寻找新的高产作物。

比如说,某个来自辽东大地的王朝,土豆和红薯的推广,就给他们续命不少。

李平安其实很早就想到过红薯和土豆。

可随即李平安又放弃了。

他与魏尚合伙做生意,其实已经涉及海上贸易,但这寻找土豆和红薯的道路也非常的艰难。

不过李平安在前世,也在乡下生活过,对农事并不算陌生。

虽然无法跟袁神这样的大佬相比,但对于大康来说,也算是比较超前的技术。

目前大康的耕种技术,在李平安看来是极其落后的。

很多地方,尤其是刚刚开发的区域,还在使用刀耕火种。

所谓刀耕火种,其实就是砍伐森林,粉碎草木,然后用他们的灰作为肥料,进行播种。

他曾经起眼看见过,很多百姓播种的时候,甚至不会翻地,只是用棍子在地上插个窟窿,然后把种子扔进去。

这种原始而落后,极尽后世的小黑人,产量怎么可能提高。

根据听风统计的数据,大康的水稻产量最高者,不超过二百斤,而小麦更惨,基本上每亩只有一百五十斤左右。

而且还要风调雨顺才行。

当然,也不是说,百姓不知道翻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而是很多老百姓家里根本没有牲口。

只能靠自己一双手辛勤地劳作。

在加上这年头战乱不断,疾病奇多,很多家庭的男丁也不算多,经常会出现农夫上阵干农活的事情。

指望着一群老弱妇孺干活,恐怕等到农时过去,也翻不了几亩地。

所以很多人家,往往会采取最粗糙的耕种方式。

李平安很久之前,就考虑过,将后世的生产方式传播给百姓。

然而定南州这边儿山地多,很多百姓把土地都荒废了,而且前一段时间,主要考虑是水源问题,所以就逐渐耽搁了。

现在寇相问起,又有能力改变这些,李平安便准备陪他聊一聊。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平安也算是个读书人,怎么会不去研究呢。莫说是平安,便是其他的读书人,大抵也是看过一些农书的。”李平安回答道。

“那你可有什么结果?”寇相追问道。

“这个......”李平安犹豫了一下,说道,“小子的想法一项比较异想天开,比较激进,乃属于离经叛道之言,不知道该不该说出来.....”

寇相绝对称得上心思灵巧,听李平安这么一说,就知道他十有八九又要发表什么队朝廷不满的言论。

但是农事对于大康来说,太过于重要。

重要到即便是李平安说了对朝廷不尊重的话,他也想听一听的地步。

想到此处,寇相将身边儿的护卫全都赶了出去,就连李福都让他去外面候着。

屋内只剩下,李平安、寇相、尉迟常、李云、李纯几人。

“平安,现在这里没有外人了,你想说什么,只管畅所欲言,那怕你骂当今圣上是昏君,骂老夫是迂腐愚蠢之辈,也无碍。”

寇相说完,不顾老迈的身躯,也不去想自己与李平安身份的差距,对着李平安行礼,“忘李刺史,能够以天下为重,合盘相告。”

“平安贤弟,你有什么话,就直接说罢。寇相与那些只知道争权夺利的相公不一样,他真的是想给大康留下些什么。”尉迟常鼓励道,“而且你现在也是一州之地的刺史,可以谈论国事了。”

说着,尉迟常担心李平安畏惧皇权,先打了个样,“寇爷爷,说实话,陛下就是个实打实的昏君,先不说这在荒年,一直加税,欺负老百姓,就单说我剿灭洞庭湖的反叛,竟然断绝我的军粮补给,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好即便是,朝廷的粮饷不够,我尉迟常自筹总可以了吧?你又找了一堆废物,来跟着凑热闹做什么?”

“不知道那些废物养尊处优,没有本事么?难道搞制衡,等到胜券在握再搞不行吗?党政就那么重要吗?”

“本来,洞庭湖的战事,都快要结束了。可他们这么一搞,又得从头再来,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还是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普通兵士。”

“这么搞下去,不仅仅是损失国家的元气,也是让百姓跟他离心离德,也难怪百姓要反他。”

尉迟常一开炮,就根本停不下来。

寇相也叹息着摇头,没有辩解。

也没有办法辩解。

因为这件事情,寇相对皇帝也非常不满。

其实说起来,皇帝这一手平衡之术,玩得莫名其妙。

尉迟常又不是拥兵数万的人,何至于派人制衡他?

先让他打完胜仗不好吗?

圣人下旨之前,圣人还在他们的劝说下,偏向于集中物资,先解决洞庭湖一带的战事。

可偏偏那些世家不知道私底下跟他说了什么,就让圣人改变了心思。

听起来很魔幻,但事实就是这么扯淡。

人家都是君无戏言,而今上却做到了朝令夕改,说话当放屁。

这也是大康的一大弊端。

那就是皇权高度集中,很多影响天下的政令,都是皇帝一拍脑袋做出来的结果。

当初打天下的时候,皇帝搞一言堂,很正常。

毕竟那个时候都是明君,雄主,他们的意见往往高瞻远瞩,很多臣子都不理解。

所以需要将权利集中起来做大事。

可如今就不一样了,皇帝跟先主完全没有办法比不说,而且还耳根子软,这导致他在做错事情这方面一路奔驰,大康也迅速衰败下来。

“老夫知道,前些日子因为火箭的问题,你小子对老夫有所芥蒂,现在老夫向你保证,我是真心求教,绝对不会利用宰相身份,逼迫你做任何事情。”

寇相通过这段时间与李平安的相处,对李平安越发的了解。

知道他喜欢直来直去的谈话方式,便直接说道,“你只管说,怎么说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