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洪亮吉那档子事儿总算是告一段落了,京城里头也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可嘉庆帝心里头啊,那还是跟坐过山车似的,波澜起伏个不停。这皇上啊,平时没事干的时候,就爱把洪亮吉那奏疏拿出来,跟读小说似的,一遍一遍地翻着看。你说这奏疏里到底有啥魔力?能让皇上这么念念不忘?结果,你猜怎么着?仅仅十个月后,嘉庆帝突然大发慈悲,传旨说:“洪亮吉那家伙,朕想他了,赦免他了,让他赶紧回京来吧!”

这一下子,可把众人都给整懵了。这皇上的心思啊,还真是跟六月的天一样,说变就变。不过话说回来,洪亮吉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不仅捡回了一条命,还得到了皇上的“特殊关注”,这待遇,可不是谁都能有的啊!

清朝的这些皇帝啊,说起来素质那真是一等一的高,比起前朝那些家伙,那可是强多了,昏君?那是不存在的!就说这嘉庆帝吧,洪亮吉那小子,说话大胆得没边儿,露骨得跟啥似的,但嘉庆帝一听,嘿,仔细一琢磨,好像还真有那么点儿道理!

不过呢,这洪亮吉也是个大嘴巴,胡说八道起来那是没完没了,跟漏勺似的。嘉庆帝一想,得嘞,这家伙太能说了,还是把他发配新疆去吧,省得他在这儿捣乱。可发配了之后呢,嘉庆帝又有点儿后悔了,心想:“哎呀,我这是不是做得有点儿过了?人家好心上书言事,我倒好,直接给人发配了,这不太合适吧?”

正好这时候,伊犁将军进京觐见,嘉庆帝就顺便跟他聊了聊洪亮吉的事儿。这伊犁将军啊,真是个马屁精,他以为嘉庆帝怕背黑锅不敢杀洪亮吉,就自告奋勇地说:“皇上啊,我替您出气,我弄死他!制造个交通事故啊,医疗事故之类的,他就挂了,这事儿就完了,您不用背黑锅!”

没想到嘉庆帝一听,那是龙颜大怒啊,直接开怼:“混蛋!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朕是那种怕背黑锅的人吗?”然后就把伊犁将军狠狠教训了一顿,接着叫来军机大臣,说:“朕详细批阅了洪亮吉的奏疏,确实没有妨碍之辞,反而能看出他对朕的忠诚。洪亮吉所论,确能启发朕心,朕都把它放在座右铭,时常观看。他勤政远佞的观点,更能警示朕心。今天朕就要明白地告诉王大臣们,还要公示洪亮吉的原书,让内外诸臣都知道,朕可不是那种拒谏饰非之主,而是可以与之言的君主!”

这番话啊,直接就写成上谕发往全国了。伊犁将军一听,那是暗自叫苦啊:“哎呦喂,这下可好,马屁拍到马蹄上了,给自己弄了个大活儿!洪亮吉到了伊犁,我得给他配俩保镖,还得有保健医生、保姆啥的,万一他在伊犁有个三长两短,我跳进黄河都洗不清啊!”

嘉庆五年春天,那北方干旱得跟旱魃过境似的,春播?不存在的!百姓们急得没办法,只好设坛求雨,结果呢?雨神就跟听不见似的,愣是一滴雨都不给。嘉庆皇帝一看,这哪行啊,亲自跑到大高玄殿去了,你们知道那哪儿吗?就是紫禁城北边儿,景山公园旁边儿,现在还被某个单位占着呢。那大高玄殿啊,可是明朝嘉靖皇帝时候盖的,道观里的VIp,皇家级别最高的那种。明清两代的帝王啊,一有事儿就爱往那儿跑,求雨啥的。可这次嘉庆皇帝去了,雨还是不下,尴尬不尴尬?

嘉庆帝心想,这不行啊,我肯定哪儿做得不好,让上天不满意了。然后呢,他突然就想到了洪亮吉那小子,心想:“嘿,那小子虽然爱胡说八道,但说不定他说的是对的呢!”于是啊,嘉庆五年五月,嘉庆皇帝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要给洪亮吉平反!

他招来军机大臣,命令他们拟一道诚恳的上谕。那上谕咋写的呢?大概就是说:“洪亮吉那奏折啊,没政治错误,就是对我一片忠心。他说的话啊,那是有重大启发意义的,现在那奏折都成了我的座右铭了。希望以后大臣们都像他一样,多上书,多提意见!”说完,嘉庆皇帝还把洪亮吉的奏折向天下公布,又把平反洪亮吉的这道上谕亲自抄写了一遍。

你们猜怎么着?据说啊,嘉庆皇帝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嘉庆皇帝看着外边的大雨,那叫一个欣慰啊,说:“天鉴捷于呼吸,益可感畏啊!我治理天下,上天监督着我呢,那两者敏感的像呼吸那样密切,这太可怕了!”说完,估计嘉庆皇帝心里也在想:“看来以后得多听听大臣们的意见,不然上天又要给我‘下雨’提醒了!”

嘉庆皇帝这回可是真明白了,心想:“哎呀,这文字狱要是再搞下去,士气都要被搞没了,清朝这国运啊,估计也得跟着‘狱’一起完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文字狱啊,在雍正、乾隆那两朝,简直是严酷得跟玩儿似的,士子们的思想都被禁锢得死死的。

嘉庆皇帝一亲政,嘿,立马就给这压抑了士子们百年之久的文字狱来了个“大结局”。这可真是大快人心啊,士子们终于能喘口气了。

说起来也巧,洪亮吉这小子刚到伊犁没多久,你知道那时候路多远吗?不像现在,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那时候啊,路上得走一年呢!他刚到那儿,屁股还没坐热呢,就得到了释放的消息。这可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

洪亮吉回到家乡后,那是专心研究学问,再也不关心朝政了。为啥?估计是被吓得够呛,心想:“这朝政啊,还是少掺和为妙,免得哪天又被发配到哪个犄角旮旯去。”于是呢,他就成了清朝着名的学者,也算是“因祸得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