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人劝住了蔡珅,心下松了一口气,劝住了就好,自己可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
皇后可不是个好相与的,当初那些说她牝鸡司晨的人,现如今贬的贬死的死,在朝堂之上的还有几个?
皇帝去后,只怕没有人能制衡皇后,那时候,只怕蔡珅会被清算。
因此,周大人只希望,现如今蔡珅少做一些,等清算的时候,好歹能留下一条命。
周大人看得透,这龙椅上坐的是谁,他根本不在意。
皇后并不昏庸,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肯定会大肆施恩,百姓也能受益。只要,这天下黎民能过上好日子就行。
但这样的想法,周大人谁都不敢说,因为,他的想法对于现如今的士大夫来讲,就是离经叛道,是数典忘祖的。
周大人是真不在乎这些,不然,也不会让自己的儿媳去考女官,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周大人清楚,自己的儿子资质平庸,不如儿媳,儿子撑不起门楣,但儿媳可以,所以他主动给儿媳报了名,劝服亲家允许女儿去考试。
男人、女人有那么重要吗?要不是朝廷不收女官,周大人都想一步到位,让儿媳妇做官了。
要是儿媳能做官,那周家至少还能保三十年富贵,到时候孙子、孙女也长大了,能帮着儿媳妇撑起门楣。
读书人家最怕的是什么,是子弟愚钝,不能高中,一代人不中,暂且还能撑着,要是两代人都中不了,那门楣就会落下来。
因此,读书人家才会拼命的逼子弟读书,不当官,你即使拥有金山银山,也不过是旁人的盘中餐。
周大人因此心理压力不小,他时常在想,要是女儿也能科举就好了,那这样的话,中举的概率更大。
儿子不行,还有女儿,多一个人科举,就多一分机率。
周大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不是正道,但是……这样的想法一旦升起,就再也压不下去。
没办法,儿子蠢钝,女儿倒是聪慧,每次教导孩子的时候,周大人都恨不得将儿子跟女儿的脑子调换一下。
好在儿子虽然蠢钝,但是个知礼明事的好孩子,因此周大人才没那么难受。
感觉被污蔑的小周大人:……
你是状元郎,你说什么都对。我一个小小的同进士,哪敢反驳。
其余连同进士都没考上的读书人:……
彼之娘兮!
“奶奶,快瞧,我给你带了好东西。”人未到,声先至。
探春放下邸报,无奈的看向门口,但等青年进了屋后,她脸上就带上了笑。
“爷带了什么好东西?”探春起身,拿出帕子,擦了擦青年脑门上的汗珠子,嗔怪道:“跑这么快作甚?”
“今日,我去乡下巡查,查看秋收的情况,瞧见有几个垂髫小童在田间摘果子,我瞧见了,尝了一个,觉得这野果子虽然比不得珍馐美馔,但也清甜,想着奶奶你爱吃,就叫人从那些小童手里买了一下。”说着,献宝似的,从一个田间野草编织而成的草篮子里,拿出几颗殷红的果子。
“奶奶尝尝,我叫人拿山泉水洗过的。”说着,递到探春跟前。
探春拿起来,尝了一个,清淡的甜味,确实不错,赞了一声好。
虽然这果子比不上那些珍馐美食,但探春吃的是这份心意。
青年见探春喜欢,就欢喜起来。
夫妻二人,黏黏糊糊的吃了野果子,探春叫人端水净手,这才道:“朝廷那边抵报,陛下有意将八皇子玉牒改到皇后娘娘名下,只怕不日就要立太子,我想着,现下入京投了皇后,想来能补一个好缺。爷,这边意下如何?”
“我本是庸人,对这些也不大懂,但奶奶既然看中皇后,倒不如听奶奶的就是。只是……京城那边,只怕老爷子他们会有些言语。”青年听探春的,但又怕家里会反对,他在家不受宠,才干也寻常,因此没有什么话语权。
探春便道:“这倒无妨,老太爷、老爷他们,自有思量,但我们不过是底下小辈,也不能代表家里,老太爷他们也不会管着我们,想来不会有什么言语。”探春看得明白,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只怕家里的那些人,还等着她探石问路,才好做决断。
如探春所想,夫家这边确实等着探春去探路。
“贾家跟陈家渊源深厚,皇后之母泽国夫人,是贾家二太太的陪嫁丫头,总得给贾家两分颜面,因此,叫老三媳妇去探路最好。她是个聪明人,知道怎样做最好。”老者看向三个儿子,大儿子继承了家里微末的爵位,余下的两个儿子,空有抱负,但一直没有机会。
唯有老三,娶了个好媳妇,虽然只做个七品芝麻官,但也做出了政绩,历练了几年,回京倒也能做个小官。
对于这个不出众的儿子,老者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能有这样的结果,也差不多了。
现在,这个儿子能为家族探路,也算是为家族做出了贡献。
余下的三人没有说话,显然是默认了此事。
探春给京城送了信,请蓁姐儿做中间人,投了兕姐儿。
宝钗得知此事后,就道:“三妹妹倒是个厉害的,出嫁之后将夫婿拿捏在手中,现如今她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如今她投了娘娘,只怕是那些底层勋贵人家投石问路,娘娘倒是可以用上一用。”
“贾家三姑娘,本宫未出阁的时候倒是见过几次,确实是个精明能干的。”兕姐儿点点头,有意将其收入麾下。
宝钗就道:“恭喜娘娘又得佳才。”
“得再多佳才,也不及薛卿一人。”
两人相视一笑。
探春在得到升迁令的时候,便知道自己的投诚已经被皇后接受。
立了太子,改了玉牒,皇后地位稳当。底层的勋贵人家,借着探春之手,慢慢的投靠了中宫皇后。
明守义将此事回禀给皇帝之后,皇帝冷声道:“乱臣贼子死不足惜,且让他们再蹦达,到时候一定清算,咳咳……”说着便忍不住咳嗽起来。
夏守忠端来汤药:“陛下,该用药了。”
皇帝端起汤药一饮而尽,显然是心里憋着一股子气,将药碗放下的时候,未喝完的汤药汁之洒落在汤盘之上。
夏守忠劝慰了几句,皇帝才渐渐消气。
明守义见皇帝喝了药,垂下眼帘,退到一旁,没有说话。
只怕陛下已经没有时间去清算这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