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华夏演义:朝代更迭的史诗故事 > 第9章 韩信背水一战的奇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曹参安抚百姓的工作结束后,就出发去迎接韩信。韩信很快就到达了代地,并打算进一步把军队开到赵国去。可就在这时,汉王的使者来了,传达命令要把将士们调回去,帮助守卫敖仓。于是韩信就让曹参带领部队返回南方。曹参在路过邬城的时候,被赵国的将领戚将军挡住了去路,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曹参勇猛无比,最终把戚将军给杀了,这才打通了道路,继续前往敖仓。要说韩信的手下,曹参可以说是最聪明勇敢的了,他带领的士兵也都是战斗力很强的精兵。曹参南下之后,他的部队也跟着走了。这样一来,韩信就不得不重新招募士兵来填补空缺。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招募到了一万名新兵,然后带着他们前往攻打赵国。在行军途中,韩信不断派人打听赵军的消息。先后收到的探报都说,赵军占据着井陉口这个险要之地,人数大约有二十万之多。韩信深知井陉口的地理位置十分险峻,不能轻易进攻,所以就在距离井陉口大约三十里的地方停下军队,扎下营寨。接着,他又派遣密探去侦察赵军的实际情况,打算等摸清楚对方的虚实之后再采取行动。

这个时候,赵国已经知道代地被汉军攻占了,所以他们加强了防御,扼守着险要的地势,坚守阵地,以此阻挡汉军的进攻。赵国有个谋士,是广武军的李左车,他向赵国的将领陈余建议说:

“韩信和张耳趁着胜利的势头远道而来与我们交战,他们的攻势非常猛烈,锐不可当。但是,我听说军队在远离后方的情况下作战,粮食供应困难,士兵们常常面有饥色,等到砍柴做饭的时候,军队也不能吃上一顿安稳的饱饭。他们敢于远道而来,一定是希望速战速决。好在我国的门户之地有井陉口这个天险作为屏障,道路狭窄,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列队前进。如果他们从这里进攻,就很难同时运输粮草,那么他们的辎重部队,一定会跟在大军后面。我希望您能给我三万人马,让我从隐蔽的小路偷偷出兵,去截断他们的粮草供应。您只需要深挖沟渠、筑起高墙,不要和他们正面交锋。这样一来,他们前面无法交战,后面又回不去,在野外又抢不到粮食,他们还能从哪里得到食物呢?不出十天,韩信和张耳的首级就可以送到您面前了!不然的话,即使有井陉口这样的天险可以依靠,也不能太过依赖,恐怕反而会被这两个人擒获了!”

李左车的这个计划,足以用来守卫赵国。但如果要说一定能擒获韩信和张耳,那就有点过于夸大了。陈余原本是个书生,见识比较呆板,他自称率领的是正义之师,不崇尚使用诡计,因此他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没有采用他的计策。

韩信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心里暗自高兴。他立刻把骑都尉靳歙叫来,对他详细吩咐了一番计划。等靳歙离开后,韩信又召来了左骑将傅宽和常山太守张苍,同样给他们传授了秘密的作战计划,并让他们分别去执行。韩信自己则等到半夜时分,才拔营起程。当他们到达井陉口时,天色已经微微亮了起来。韩信只命令副将给士兵们分发干粮,让大家先暂时填饱肚子,并向全军宣布:

“今天我们就能打败赵国,等胜利之后,再一起庆祝吃饭也不迟。”

将士们虽然都心存疑惑和惊讶,但也不敢详细询问,只能齐声应答命令。这场景确实让人觉得奇怪。韩信又精心挑选了一万名精锐士兵,命令他们渡过泜水,然后背对着河岸列阵等待。赵军看到这种背水列阵的战术,忍不住暗暗发笑,就连汉军中的将领们也都感到惊讶和疑惑。不过,因为韩信平日的军事谋略常常出人意料,所以大家虽然疑惑,但还是按照他的命令行事,不敢有丝毫违背。韩信笑着对张耳说:

“赵军凭借着险峻的地形扎营固守,还没有看到我们大军主将的旗帜和战鼓,所以他们才坚守阵地不动。我打算和你一起亲自前去督战,只要我们的气势能压倒他们,他们自然就会退兵了。”

张耳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勉强听从了韩信的建议,两人一起渡过了河。韩信随即命令士兵们高举旗帜,向众人展示,同时擂鼓助威,大张旗鼓地闯入了井陉口。

赵国的士兵早早地就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陈余,陈余于是大开营门,指挥军队出击。两军交战,赵军仗着人多,一拥而上,把韩信和张耳围了起来。韩信大喊让张耳快跑,同时命令士兵们丢掉帅旗和战鼓,一起往回逃跑,奔向泜河。这显然是韩信的诡计。陈余的军队取得胜利后,自然全力追击,就连留守在营中的赵军也想趁机立功,竟然连赵王歇都给带了出来,抢夺汉军的旗帜和战鼓,得意洋洋,欢呼声震耳欲聋。那时候,韩信和张耳已经撤退到了泜河边,陈余等人也紧追不舍地赶到了。在泜河的另一边,原本就有汉军驻扎,他们接纳了韩信和张耳后,出兵迎击陈余的军队。韩信向士兵们下达了命令,要大家决一死战,如果谁敢后退就立即斩首。由于汉兵们已经没有退路,即使没有这个命令,他们也只能拼死一战以求生存。于是,他们奋力抵抗,争先恐后地杀敌,从早上一直战斗到中午,双方仍然难分胜负。陈余担心士兵们饥饿难耐,无法再继续战斗,于是下令收兵撤退。没想到,当他们撤退到一半的时候,远远望见军营中的旗帜已经全部变了颜色,一张张随风飘扬,就像红霞般绚烂多彩,异常耀眼。等他们仔细辨认后,发现那些旗帜竟然是汉军的红色战旗,这让他们吓得魂飞魄散,面色惨白,心里惊恐万分。正在他们惊慌失措的时候,从侧面突然杀出一支军队,原来是汉军的左骑将傅宽带领的部队。陈余急忙迎战,边打边退。突然,又有一支人马从前方拦截过来,为首的将领是汉军的常山太守张苍。这下子,陈余吓得不知所措,竟然吓得往后退去。张苍和傅宽两军联合起来追赶并攻击陈余的军队,但他们故意不两面夹击,而是将陈余的军队逼向泜水方向。陈余的军队此时已经慌不择路,只顾着逃跑,根本不顾前后。陈余心里很清楚,泜水旁边驻扎着汉军,这样逃过去无疑是自寻死路。于是,他大声呼喊,试图制止士兵们的逃跑,命令他们拼死战斗。然而,士兵们此时已经丧失了斗志,根本不听从命令,只顾着拼命地狂奔。陈余见状,不由得怒火中烧,他命令部将斩杀了几名逃兵,试图以此来震慑士兵们。然而,这样的做法却适得其反,士兵们反而更加恐慌,逃得更加混乱。最后,连陈余自己也只能无奈地跟着士兵们一起逃跑,无法独自返回营地。眼看着就要到达泜水了,陈余心里越来越焦急。就在这时,一个冤家出现了,他率领军队乱砍乱杀,先把陈余的军旗砍倒,紧接着就将陈余团团围住。陈余本身武力不强,怎么能够逃脱呢?很快他就被来兵杀死了。那么这个来兵的主将到底是谁呢?各位听好了,他就是之前与陈余有深厚交情的张耳!虽然是曾经的挚友,但现在却毫不留情地杀了陈余,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深厚交情”吧。

陈余被杀之后,赵国的士兵除了逃跑的之外,全都向汉朝投降了。张耳回去向韩信报告了这个情况,并且请求前去捉拿赵王歇。韩信微笑着说:

“您已经成功斩杀了陈余,立下了大功,至于擒拿赵王歇的功劳,就留给别人去完成吧。”

话还没说完,靳歙的手下已经带来了一个俘虏。张耳一看,这个俘虏不是别人,正是赵王歇,他又高兴又惊讶。韩信让人把赵王歇推到面前,问了他几句话,但赵王歇却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沉默着。于是韩信下令将其斩首。很快,就有将士遵从命令,把赵王歇拉出去斩了首,回来报告。至此,赵国的君主和大臣们都被捉拿或斩杀,赵国的领土也因此得以平定。尽管各位将领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他们观察韩信指挥作战,感觉就像神灵般出没无常,难以捉摸,因此都很想向韩信问个清楚。幸运的是,战斗结束后,大家都得去庆祝胜利,所以他们就打算利用这个庆祝的机会,向韩信请教其中的奥秘。韩信从头到尾详细解释了一番,大家这才明白之前他派出的三路人马都暗藏玄机。其中,靳歙这一路的任务是让他趁着黑夜出发,悄悄绕到赵军营地的后方埋伏起来。等赵军倾巢而出,营中空虚之时,便趁机突袭营地,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汉军的旗帜。傅宽和张苍所率领的两支部队,被安排在清晨时分出发,他们埋伏在赵军营地的周边。等到陈余的军队返回时,这两支部队就分别从两边发动攻击,进行截杀,但故意放陈余退回泜水河边,这样张耳就能在那里等候,并最终解决掉陈余。陈余果然中了韩信的计策,最终身首异处。而赵王歇则是在众人的簇拥下逃出营地,但当他得知自己的营地已经失陷时,立刻调转马头逃跑。不幸的是,他正好遇到了靳歙率军从营地中杀出,赵兵被击溃。赵王歇因为跑得慢,被靳歙追上并活捉,最终也难逃一死的命运。这一切都是韩信提前安排好的,就像布下了天罗地网一样,把赵国的君臣以及他们的二十万大军全部笼罩其中,让他们无法逃脱。等到韩信成功达成目标后,他才把这些计策和盘托出,这时众将才恍然大悟,对韩信无不心生敬佩。谜团解开后,让人眼前一亮,恍然大悟。然而,韩信采取的背水列阵的战术,在兵法中是被视为禁忌的,他违背了常规的兵法原则,却反而取得了大胜,这让一些将领心中仍然存有疑问。将领们心中疑惑,想要问个清楚,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问韩信:

“兵法上说,布阵时应当右侧背靠山林,前方和左侧靠近水泽,但将军您却让我们背水列阵,结果竟然战胜了赵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韩信回答说:

“这难道不是兵法的一种运用吗?你们虽然阅读过兵书,但可能没有领悟到其中的精髓,所以才会感到疑惑。兵法中有两句话:‘陷入绝境才能奋力求生,置于死地才能求得生存’,就是这个意思。想想看,我们的军队由新兵和老兵混合而成,素质参差不齐,而我韩信也不是特别擅长安抚和激励士兵,如果只是让他们去奋勇杀敌,怎么能期望取得胜利呢?只有把他们置于绝境,让他们为了生存而自行战斗,这样他们的勇气才会倍增,变得势不可挡。这就像兵法中所说的,驱使市民去作战,在那种情况下,就不得不使用这种策略了。”

将领们听完韩信的话后,都恭敬地跪下说:

“将军的神机妙算,真是无人能及,我们真心接受您的教诲。”

韩信接着说:

“虽然赵歇和陈余都已经被我们擒杀,但还有一个重要的谋士李左车,现在不知道他逃到哪里去了。如果不除掉他,他可能会成为我们未来的隐患。如果你们谁能帮我活捉李左车,我一定重重赏赐。”

将领们接受命令后,立即出发,四处搜寻李左车的踪迹,但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于是,韩信又公开宣布悬赏,说谁能活捉李左车,就立即奖赏千金。

过了几天,真的有人把李左车捉住了,并带到了军营的大门处。韩信经过核实确认无误后,立即兑现了之前承诺的千金奖赏。接着,他召见了李左车。在场的将领们原本都以为韩信会立即将李左车斩首示众,但出乎意料的是,当李左车走进来时,韩信竟然从座位上站起来,亲自迎接他,并为他解开绑绳,请他面向东而坐,自己则坐在西面相陪,态度恭敬得就像弟子拜见老师一样。韩信用温和而委婉的语气问道:

“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征伐齐国,请问怎样才能取得完全的胜利呢?”

李左车听了后,皱着眉头回答说:

“我是一个已经亡国的大夫,对于如何保存国家已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请将军另请高明吧!我怎么敢参与商议这样的大事呢?”

韩信接着说道:

“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没能挽救虞国的灭亡,但到了秦国后,却辅佐秦国成就了霸业。这并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的计谋不好,在秦国时的计谋就巧妙,而是由于虞国没有采用他的计谋,而秦国采用了。这就是采纳与不采纳,听从与不听从,导致的结果截然不同。如果成安君陈余能够听从并采纳您的计谋,恐怕我现在也已经被他擒获了。现在我虚心向您求教,希望您不要推辞。”

李左车这才缓缓开口说:

“将军您曾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又擒获了夏说,接着向东攻打井陉,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就成功击败了赵国的二十万大军,诛杀了成安君,还顺便杀死了赵王。您的名声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威名远播,连农夫们都放下了手中的农具,争相一睹将军的风采。这些都是将军您的长处,无人能及。但是,经过多次战斗,您的军队已经非常疲惫了,很难再承受新的战斗。如果现在将军您决定去攻打燕国,燕国人一定会依托坚固的城池进行固守。到时候,将军您想战不能战,想攻不能攻,形势就会变得非常危急。时间一长,粮食也会耗尽。如果燕国仍然不屈服,齐国又趁机崛起,两国相互支持,那么刘项之间的胜负就很难决定了。这反而会变成将军您的短处,岂不是太可惜了!自古以来,优秀的将领用兵,都是要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切不可用自己的短处去硬碰敌人的长处。”

韩信听到这里,再也按捺不住,连忙追问道:

“您说得非常有道理,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李左车回答道:

“为将军您考虑,最好的策略是暂时停止军事行动,让军队得到休息,同时安抚赵国的百姓。在百里以内的范围内,如果有百姓自愿送来牛和酒等物资,您可以用来犒劳将士,提振他们的士气。另外,您可以暗中派遣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一封书信,去向燕王阐明利害关系。燕王一定会畏惧将军您的威名和声势,不敢不从。等到燕国已经归顺之后,您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向东攻打齐国了!届时,齐国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即使有再聪明的谋士,在那种情况下也无可奈何了。这就是所谓的‘先声夺人,后实击之’的兵法策略,请将军您慎重考虑并采纳。”

韩信听后非常高兴,对李左车的建议大加赞赏,并立刻给予他优厚的待遇,让他留在自己的幕府中。接着,韩信专门派了一位能言善辩的说客,带着书信前往燕国。燕王臧荼因为害怕韩信的威名,便请求投降,并回信给韩信表示归顺。韩信收到燕王的投降书后,又派人将这一好消息报告给汉王,并请求汉王加封张耳为赵王,让他统治赵国。汉王听说燕国和赵国都已经平定,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就按照韩信的建议,册封张耳为赵王,并命令韩信率领军队继续攻打齐国。就在韩信准备出发的时候,他又接到了随何的书信报告,说随何已经成功说服了九江王英布,英布很快就会投降。这真是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让汉王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随何出使九江的事情,我们在前面的故事中已经讲过了。

之前,随何抵达九江时,九江王英布只派了太宰来接待他,并让他住在客馆里。一连三天过去了,英布都没有允许随何进见。随何于是对太宰说:

“我奉汉王的命令前来与大王交谈,但大王却找借口不见我,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天了。我猜想大王的心思,无非是觉得楚国现在势力强大,而汉朝相对较弱,所以还在犹豫不决。但大王又何必拒绝与我见面呢?如果我说的话符合大王的心意,大王就可以听从;如果我说的不合大王的心意,大王大可将我们二十人斩首示众,然后把我们的首级挂在市集上,再献给楚王,这样岂不是更加直接痛快!希望您能代我向大王转达我的诚意。”

太宰进去向英布禀报后,英布才传唤随何进来见面,并让他坐在自己的左侧。随何于是开口说:

“汉王派我到这里,是特地来问候大王的近况,并且汉王还嘱咐我,让我代他问大王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大王您唯独与楚国关系亲近呢?”

英布回答说:

“我曾经是楚国的臣子,向北称臣侍奉楚王,所以自然与楚国的关系比较亲近了。”

随何接着又说:

“大王您与楚王,同样都是诸侯国的君主。现在您选择向北侍奉楚国,想必是觉得楚国强大,可以作为依靠。然而,当楚国攻打齐国时,项王亲自上阵,身先士卒,连筑城墙的劳作都亲自参与,这时您作为楚国的盟友,理应亲自率领大军,作为楚国的先锋部队。但为何您只派了区区四千人前去会合楚军呢?难道作为楚国的臣属,您就是这样敷衍了事的吗?再者,当汉王攻入彭城的时候,项王因为还在齐国征战,一时之间无法赶回来救援。而大王您距离彭城较近,本应尽早统率大军出击,渡过淮河奋力抗争。然而,我却没有听说您派出一兵一卒越过淮河去救援,只是坐视楚汉相争的成败。难道您作为依附于楚国的一方,就是这样袖手旁观的吗?大王您名义上是侍奉楚国,但实际上并没有为楚国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贡献。将来如果项王发怒,一定会归罪于您,前来声讨。到那时,不知大王您将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

英布听完随何的话后,陷入了沉思,没有立即回答。随何见状,再次开口劝说道:

“大王您看楚国强大,可能就觉得汉朝弱小。但实际上,楚国的军队虽然强大,但已经引起了天下的不满和反感,很多人都不愿意臣服于它。想想看,项王背弃盟约,杀害了义帝,这是多么不道德的行为啊!现在,汉王高举正义的大旗,讨伐逆贼,召集诸侯,坚守成皋、荥阳等地,从蜀地运送粮食,深挖沟壑,高筑城墙,与楚国形成了相持的局面。楚国的军队千里迢迢地深入敌后,现在已经是进退两难,形势非常危急。强大的势力也会逐渐转为弱小,他们现在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即使楚国能够战胜汉朝,但那些诸侯们也一定会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楚国。毕竟,众怒难犯,楚国又怎么能不败呢?所以,从现在的形势来看,楚国实际上远远不如汉朝。现在,大王您如果不愿意与汉朝联合,反而去依附那个看似强大但实则内部空虚、危亡在即的楚国,这不就是自己在耽误自己的前程吗?虽然我们现在手中的九江军队未必能够灭掉楚国,但如果大王您背弃楚国而与汉朝联合,项王一定会前来攻击我们。但只要我们能够将项王牵制住几个月的时间,汉王就可以稳稳地取得天下。到那个时候,我和大王您一起回到汉朝,汉王自然会裂土分封,将九江重新归还给大王您。这样,大王您才能真正地高枕无忧。否则的话,大王您不仅会背负恶名,还会成为众矢之的。恐怕楚国还没有灭亡,九江就已经开始动荡不安了。而且,即使项王不记恨以前的恩怨,他也一定会找借口来与大王您发生冲突。所以,大王您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选择啊!”

随何的话一步步深入,逐渐打动了英布。英布不由自主地站起身,离开座位,凑近随何耳边小声说:

“我会听从你的建议,但是最近先不要声张出去,稍微等待几天,然后再正式宣布这个决定。”

随何听后,便告辞回到了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