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吃过早饭后,刘琨先对司马遹的热情招待表示感谢,随即表示要回京复命。

“越石兄何必如此思归呢?不妨先看看这封信再做决断。”司马遹一面拿出司马虓的那封信,一面对刘琨道。

刘琨双手接过信,看完后大吃一惊道:“这是真的吗?”

司马遹故意露出不悦之色,脸色微沉道:“就算本宫求贤若渴,真的想要留下越石兄,也绝不会如此下作。再说了,消息真假与否,越石兄很快便会知晓,本宫有必要欺瞒吗?”

“唉,同室操戈何时了啊。”刘琨重重的叹了口气。

“敢问越石兄,齐王入主洛阳的这一年半,所作所为当得起朝廷柱石吗?”

刘琨沉吟半晌,叹息道:“齐王首倡大义,天下云集响应,然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废黜赵王,朝野确实对他寄予厚望,但他近来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人一言难尽啊。”

“古人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越石兄何苦在这个时候回洛阳呢?不妨先在宜都盘桓一段时间,待到局势明朗后再做决断。”司马遹诚恳道。

“但家父和家兄以及妻儿俱在洛阳,在下一人留在宜都避祸,于心难安啊。”

“越石兄当听说过狡兔三窟的典故,当此多事之秋,一家人何苦聚在一起呢?”

“阁下舌辩无双,在下竟无言以对。”刘琨苦笑道。

“本宫是爱惜越石兄大才,不忍见越石兄身处险境,除此之外,别无所图。”司马遹大义凛然道。

刘琨意味深长的笑了笑,对司马遹道:“若待局势明朗,在下决意离开宜都,阁下不会阻拦吧?”

“那是自然。俗话说,强扭的瓜儿不甜,本宫绝不会强人所难。”司马遹不假思索道,但又狡黠一笑道:“不过,在此之前,本宫一定会想尽办法让越石兄自愿留下来的。”

“哈哈,阁下还真是直言不讳。”刘琨忍不住大笑道。

“越石兄国士无双,哪个胸怀天下者不汲汲以求呢?”

听到这句话后,刘琨盯着司马遹看了好一会儿,缓缓道:“广陵王终究还是惦记着洛阳啊。”

“本宫并非惦记洛阳,而是惦记天下黎民百姓。”司马遹又大义凛然道:“十数年以来,我朝接连同室操戈、骨肉相残,不说宗室至亲因此屡遭大祸,就是黎民百姓,又有多少无辜死难者呢?身为武皇帝嫡孙,本宫忍心见此吗?本宫绝不敢妄自菲薄,也不会忘记自己身上流淌的血液,只要本宫还在一日,就绝不敢忘记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

刘琨沉默半晌,缓缓道:“可阁下毕竟是废太子,是皇上明诏废黜的。若阁下参与争夺天下,宗室必会有人不服,由此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又岂是阁下所愿意看到的?”

“自从本宫起兵以来,除了诛贾氏、清君侧,本宫何曾再度加兵于洛阳?何曾主动去讨伐过其他诸侯王?最近几年的惨祸又有哪一桩是本宫引起的?即使是现在,齐王惹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诛之,本宫依然没有想过去洛阳分一杯羹!为什么呢?因为本宫不忍同室操戈,不忍骨肉相残啊,本宫心中唯一所想便是保境安民,护一方百姓平安。”

听到这番话后,刘琨再度沉默了,一言不发。司马遹继续道:“越石兄不妨可以在襄阳、宜都各处走一走、看一看,看一看本宫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听一听百姓又是怎么说的。”

“天下虽大,有德者居之。”刘琨缓缓道:“在下也算是从小饱读圣贤书,并非不明事理之人,阁下今日之言在下记住了,也请阁下不要忘了今日之言。”

“越石兄忠告,本宫铭记于心。”司马遹站起身,郑重道。

刘琨也匆忙站起身,还了一礼道:“承蒙阁下厚爱,那在下就暂且留在宜都。”

司马遹大喜过望,喜形于色道:“多谢越石兄信任,越石兄在宜都可以随意走动,如果想去襄阳,本宫也会安排人护送前往。”

接下来的几天,刘琨果然在夷陵城里到处闲逛了起来,看似每日里游山玩水,其实在用心观察着夷陵的士民百姓,还时不时的停下来与他们细细交谈。

对于这一切,司马遹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怕你问得多,就怕你不开口。

几天后,刘琨提出想去襄阳拜访下司马虓,司马遹欣然同意,并提出让郭默派五十个人护送他。

“阁下不要小看在下的这二十个人,可都是百里挑一的羽林卫士,对付寻常毛贼不在话下。况且,阁下将宜都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襄阳想必也是如此吧,又怎么会有横行无忌的盗贼呢?”刘琨笑着委婉拒绝道。

“哈哈,越石兄这是将我军呢。”司马遹大笑道:“好,那越石兄就请自便吧。”

于是,刘琨只带着令狐盛以及他麾下的二十名羽林卫士北上襄阳。待刘琨走后,郭默忍不住道:“殿下,要不要让末将偷偷派人跟着,万一让他溜回洛阳呢?”

“无妨,越石兄乃英雄人物,不会做这种没品的事。再说了,他若是如此言而无信之人,走了也不可惜。”司马遹不以为然道。

正在说话间,一名小吏送来了王敦从巴东送来的信。在信中,王敦请求司马遹拨给他一支骑兵,他计划明年开春后继续西进。

看完信后,司马遹苦笑道:“处仲果然是个闲不住的人,他与其说是想要一支骑兵,不如说想要叔时听命于他罢了。”

经过几个月的募集,王敦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一万人,却全都是步兵。如果想要有更大的作为,确实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骑兵。

论出身,孟观自然不能与王敦相比;但若论资历,孟观要比王敦深厚得多,也要年长近十岁。况且,司马遹对孟观是寄予厚望的,并不愿意他居于王敦之下。

当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司马遹知道王敦这个人颇有点桀骜不驯,并不想给他太大的权力和兵力,将孟观放在建平本就有牵制他之意。

但司马遹若想真的收复益州,将孟观放置在他麾下确实是最佳选择。到底是牵制他呢?还是让他能够放手作为呢?司马遹一时陷入了两难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