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只见那高丞相双目圆睁,满脸怒容,猛然间从自己的席位上霍然站起,其身形高大挺拔,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岳矗立当场。他张开嘴巴,发出一声震耳欲聋、如同洪钟一般响亮的高呼:“我高某愿亲自统领大军出征杀敌,发誓定要将这混乱不堪的世道彻底平定下来,还我们京城一片晴朗明亮的天空,给黎民百姓创造一个能够安心居住、快乐从业的太平盛世!”他这番言辞可谓是铿锵有力、慷慨激昂至极,就好似有一股汹涌澎湃且无法阻挡的强大力量,在这座宽敞宏伟的厅堂之内来回激荡回响着。

就在高丞相话音刚落之际,坐在一旁的苏丞相亦是毫不示弱,迅速起身响应道:“老夫同样甘愿率领军队奔赴前线,不仅如此,我还要从苏家自家的私人库房之中调拨出整整十万两雪花银来,专门用于犒劳那些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勇无畏的御林军将士们,以此激励他们全心全意地为国家尽忠效力,哪怕拼至最后一滴鲜血也要坚决守护好我们脚下这片壮丽辽阔的大好河山!”苏丞相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让人听后不禁为之动容。

有了这两位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身先士卒做出这般表率之后,整个朝堂之上原本凝重压抑的气氛在一瞬间便被熊熊燃烧起来。紧接着,一位头发胡须已然全都变得雪白的年长大臣也颤抖着身子缓缓站起身来。尽管他因为年老体弱而导致说话的声音显得有些微弱,但其中所蕴含的那份忠诚与坚定却是丝毫不减分毫:“下官如今已是风烛残年之躯,实在没有能力亲身赶赴沙场冲锋陷阵了。然而即便如此,下官仍愿意竭尽所能,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捐献出五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只为表明自己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并借此机会好好犒赏一番那些奋勇作战的英雄豪杰们。”

此言一出,犹如一颗巨石猛然砸入那原本平静如镜的湖面一般,瞬间激起了千层浪、万重波。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以惊人之势向着四面八方荡漾开来,整个场面顿时变得喧闹而热烈起来。

只见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官员们一个个面红耳赤地争相高呼:“我愿捐三万两!” “我出五万两,为国分忧乃是臣子应尽之责!” 这此起彼伏的捐资之声宛如一首激昂澎湃的交响曲,响彻在宽敞的厅堂之内。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无比的热情与豪迈,仿佛此刻他们所捐献的不仅仅是银两,更是自己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赵成宇端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他那双锐利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和兴奋之色。此时此刻,他的心中正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仿佛眼前这些踊跃捐资的官员们已经成为了他手中最锋利的武器,可以助他一举荡平所有的叛乱与外敌。

赵成宇微微抬起右手,轻轻地向下一挥,示意众人暂时安静下来。紧接着,他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说道:“诸位爱卿如此赤诚,实乃我朝之幸事啊!朕心甚慰。你们大可放心,朕绝对不是那种忘恩负义之人。待到那叛逆之贼被彻底剿灭伏法之时,其所掠夺而来的不义之财自然应当与在座的众爱卿共同分享。方胡杰!”

听到皇上点名呼唤自己,方胡杰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向前迈进一步,然后恭恭敬敬地弯下腰来,拱手作揖道:“微臣在。”

赵成宇面色凝重地看着方胡杰,沉声吩咐道:“速速将今日各位大人的捐款数目逐一详细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册呈给朕看。记住,不得有任何疏漏之处。”

方胡杰连忙点头称是,随即开始快速地心算起来。没过多久,他便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启禀陛下,经过微臣粗略计算,今日在场的大人们总共慷慨解囊七十五万两白银。”

听到这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之后,赵成宇那原本紧绷着的面容瞬间舒展开来,只见他的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极为满意且自信的笑容。紧接着,他缓缓地从龙椅之上站起身子,身姿挺拔如松,散发出一种无形的威压。

此刻,他那双深邃而明亮的眼眸之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仿佛能够洞悉一切。伴随着他起身的动作,整个朝堂之上的气氛也变得愈发肃穆起来。

只听得赵成宇用他那低沉而又充满威严的嗓音说道:“今日,朕终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身为一国之君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以及无上的荣耀。诸位爱卿们一路跟随朕共度这艰难时刻,忠心耿耿、毫无怨言,朕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你们的努力和付出付诸东流呢?待到那些叛贼被彻底铲除之时,他们的所有资产皆会按照诸位爱卿的功绩大小合理分配下去。”

说到此处,赵成宇稍稍停顿了一下,目光环视了一圈在场的大臣们,接着继续下令道:“户部尚书何在?速速派遣得力之人立刻前往各位爱卿的府邸收取此次的捐款。这笔资金乃是专门用来犒赏御林军以及京城三万英勇无畏的将士们平定叛乱之用,必须要确保每一文钱都能够用在最为关键之处,绝对不允许出现丝毫的浪费或者流失情况。此命令一经颁布,若有人胆敢违抗不从,定当严惩不贷,不仅要抄没家产,还要诛灭九族,以此来警示众人切莫以身试法!诸位爱卿可都听清楚了吗?”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瞬间陷入一片死寂,仿佛时间都凝固在了这一刻。每一位官员皆面色凝重,额头上甚至隐隐有汗珠渗出,他们的目光紧紧地盯着上方那高坐于龙椅之上的帝王,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因为他们都清楚地知道,这乃是帝王亲自立下的铁律,如同钢铁般坚不可摧,绝对没有人胆敢轻易违背。

而赵成宇的这一惊人举动,更是犹如一道惊雷划过天际,在众人的心头炸响。他那坚毅的眼神和果敢的决断力,不仅成功地巩固了军心,使得军队上下一心,士气大振;同时也深深地撼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令他们不禁对这位年纪轻轻的帝王刮目相看。透过赵成宇的这一系列举措,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他整顿朝纲、振兴国家的坚定决心以及非凡的魄力。这种决心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势不可挡;这般魄力又恰似一座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止。

赵成宇心中暗自思量:让这些朝中大佬们出点“血”,也好让他们知道局势的严峻,省得一个个都跟没事人似的,对国家的危难视而不见。他眼神锐利,扫视着下方一众官员,声音沉稳而有力地说道:“诸位爱卿,高女帝那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她最近频繁与我传书,言及那边的反贼数目更为庞大,且他们的起义理由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这充分说明,反贼的势力已经渗透得比我们想象中要深得多。”

他顿了一顿,语气更加严肃:“在此之前,对于夷公主被刺、城门发生的叛乱,我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只当是外敌利用一些无知的下等人闹事。但如今看来,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很明显,这些反贼在我国的高官、郡王甚至更高的阶层中,都有他们的内应。这是一场涉及朝野上下的阴谋,我们必须将其连根拔起,绝不能让国家的根基被动摇!”

说到这里,赵成宇的目光变得异常坚定,他环视四周,继续说道:“为了国家的安宁,为了揪出这些潜藏的奸细,我决定,无论官职大小,无论是否是皇亲国戚,只要有人能提供确凿的证据,举报出这些内应,我将从我的私库中拨出五百黄金作为赏赐!这是我对国家的承诺,也是对忠诚者的奖赏!”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了一阵低语,官员们面面相觑,显然被赵成宇这一举措所震撼。五千两黄金,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这足以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贪念与对国家的忠诚之心。

赵成宇见效果初显,心中暗自点头,他知道,有时候,适当的“刺激”是必要的。他再次提高声音,强调道:“记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任何人,只要敢于背叛国家,都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而忠诚者,国家将永远铭记于刑,给予应得的奖赏与荣耀!”

在赵成宇坚定而有力的声音中,朝堂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而紧张,一场前所未有的肃清行动即将拉开序幕。

果然,如同赵成宇所预料的那般,下了朝之后,那些出了钱的大臣们,心中既怀揣着对赏钱的渴望,又担心自己的举报无法获得认可,纷纷涌向御书房,想要尽快向皇帝表明心迹,争做那“勇夫”。一时间,御书房外被大臣们挤得水泄不通,场面热闹非凡。

为了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热潮”,小框子——御书房那位经验丰富的管家,忙得不可开交。他急忙调集了府中所有能动用的人手,包括平时负责打扫、整理书籍的仆从,全部投入到这场“接待大战”中。他们穿梭于人群中,忙着给等候的大臣们递上热气腾腾的茶水,试图以这种方式安抚他们焦急的情绪。

御书房内,赵成宇早已布置妥当,他特意让皇后、云飞宇、方胡杰以及京城府尹一同参与此次接待工作。四人被安排在一个个专门准备的小房间内,轮流接待前来举报的大臣。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笔墨纸砚,以及一名书记官,负责记录大臣们的举报内容。

然而,事情并未如赵成宇所想的那般顺利。随着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房间,他们所提供的举报内容却让四人头疼不已。

一位身着华丽官服的官员,神色紧张地走进房间,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开口:“微臣举报,兵部侍郎张三,他昨日在府中宴请宾客,席间言语中对陛下多有不满。”云飞宇闻言,眉头紧锁,追问道:“可有证据?或是有何具体言辞?”官员却支支吾吾,只说:“微臣当时并未在场,但此事在京城官场中已传得沸沸扬扬。”

另一位大臣则举报说:“微臣发现户部郎中李四,家中常有陌生人出入,行迹可疑。”方胡杰闻言,立刻警觉起来,但随即又问道:“你可曾亲眼见过这些人?他们是什么身份?有何可疑之处?”大臣却只能摇头,表示只是听邻居说的。

更有甚者,一位大臣举报说:“微臣怀疑工部侍郎王五,他平日里对工匠们要求极为苛刻,时常克扣工钱。”皇后听后,眉头微皱,追问道:“你可曾亲眼见过他克扣工钱?可有工匠愿意作证?”大臣却只能尴尬地表示,自己只是听工匠们私下议论的。

这样的事情一件接一件,让接待的四人疲于奔命。他们不仅要应对大臣们七嘴八舌的举报,还要努力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而大部分时候,他们所得到的只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小事,缺乏确凿的证据,也很难证明其真实性。

赵成宇得知这一情况后,不禁深感忧虑。他知道,要想真正地揪出那些潜藏在朝中的内应,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于是,他决定加强情报的收集和筛选工作,同时提高举报的门槛,确保每一条进入皇帝眼帘的情报都是真实可信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为国家铲除隐患,让国家恢复往日的安宁与繁荣。

与此同时,在御书房外,高丞相和苏丞相俨然成了“赛选官”。他们站在人群中,对那些还没有进去举报的大臣们进行筛选和评估。大臣们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情报获得认可,纷纷找上这两位重臣,想要听听他们的意见,看看自己的情报是否值得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