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京城,这座古老而繁华的都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明广袤的土地上。

城中的工部工坊,此时正被一片炽热的氛围所笼罩。

熊熊炉火肆意跳动,似要冲破天际,将整个工坊映照得通亮如昼。

那炽热的温度,如汹涌的浪潮,扑面而来,烤得人脸颊生疼。

工坊内,工匠们赤裸着上身,古铜色的肌肤上挂满了汗珠,在火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恰似一颗颗散落的珍珠,那是他们辛勤劳作的见证。

铁锤一下又一下地砸在烧得通红的铁块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曲激昂的奋进之歌,在工坊内久久回荡,诉说着工匠们对技艺的执着与追求……

林羽与苏瑶肩并肩,缓缓穿梭于这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工部工坊。

林羽的目光如炬,紧紧锁定在一件件新造的器械上。

每当路过,他都会下意识地伸出手,轻轻摩挲器械的表面。

那粗糙的纹理,像是工匠们手心厚厚的老茧,又似岁月镌刻的痕迹,仿佛正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向他倾诉着工匠们倾注其中的无数心血。

指尖触碰的瞬间,他仿佛能感受到器械内部蕴含的炽热温度,那是工匠们对技艺的执着与热爱。

苏瑶则微微皱眉,眼神中满是专注与审慎。

她的目光如同一把精准的卡尺,细细审视着器械的每一处构造。时而,她会微微点头,似乎是对某个精妙设计的认可;时而,又陷入深深的沉思,双唇轻抿,脑海中如飞速运转的齿轮,默默思索着改进的方法。

她的神情严肃而认真,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眼前这件器械,以及如何让它变得更加完美的思索。

在这弥漫着金属气息与烟火味道的工坊里,这些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物件,宛如一座坚实的堡垒。

它们承载着林羽和苏瑶抵御外敌、让国力蒸蒸日上的殷切期望,是他们在这条布满荆棘、艰难险阻的前行道路上,始终坚定不移、不断奋进的强大底气所在。

“林公子,苏姑娘,新型投石机改良已完成初步测试,射程增加了近两成!”

一位年轻工匠满脸通红,兴奋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他一路小跑,匆匆来到林羽和苏瑶面前,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自豪,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他们的伟大成就。

林羽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

“干得漂亮!不过战场上瞬息万变,容不得半点差错,还得继续优化,确保它在实战中能够发挥出最大威力。”

他的声音温和却又充满力量,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温暖而又坚定,给人以无尽的信心。

苏瑶则轻轻走到一旁,拿起那张被汗水浸湿、满是褶皱的图纸,眼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她纤细的手指沿着图纸上的线条缓缓移动,仔细端详了许久后,抬起头来,认真地说道:

“汝观之,此部件衔接之处,若能再精琢几分,非但可减其运作之时所耗,更能大增投石机之精准。”

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着灵动与聪慧,让人不禁为她的才思所折服。

就在这时,工坊的大门“吱呀”一声被猛地推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工部尚书李大人神色匆匆,额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连官服都有些凌乱。

他快步走到林羽和苏瑶面前,微微喘着粗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

“林先生、苏姑娘,方才获悉,朝鲜使者朴孝文已至京城。此番其携朝鲜于农业种植及水利之新成果,欲与吾朝展开交流合作。皇帝陛下对此极为看重,已降旨令工部操办接待诸事。”

林羽和苏瑶对视一眼,眼中同时闪过惊喜的光芒。

林羽微微颔首,语气坚定:

“朝鲜乃吾大明藩属之国,长久以来,与我朝往来甚密,情谊深厚。此番交流,恰似干柴遇烈火,必能碰撞出绚烂火花,为两国开创崭新发展契机。李大人,时不吾待,吾等即刻前往迎接。”

一行人匆匆赶到京城的驿站,驿站内早已布置得整洁有序,彰显着大明作为天朝上国的风范。

朱红色的大门,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处处透露着精致与大气。

朴孝文身着一袭华丽的朝鲜服饰,头戴乌纱帽,正站在厅内等候。

见林羽等人进来,他的眼中立刻闪过一丝敬意,连忙上前几步,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久仰林先生和苏姑娘大名,今日得见,实乃朴某之荣幸。此次前来,一是为了表达吾朝鲜对大明恭顺之意,二是希望能与大明分享吾国在农业与水利方面技艺,共同谋求进步与发展。”

他的汉语说得极为流利,声音中充满了诚恳,让人感受到他的真挚情谊……

林羽连忙拱手回礼,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

“朴使者客气了。吾朝在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也多有成果,正盼着能与贵国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他的笑容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仿佛两国之间的情谊在此刻又加深了几分。

次日,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如同般飘浮在空中。

双方在工部衙门宽敞明亮的大厅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大厅四周,摆放着各种精美的瓷器和书画,彰显着大明的文化底蕴。

朴孝文率先展示了朝鲜改良的水车,这水车造型独特,与明朝常见的水车大不相同。

它的轮轴上布满了精巧的叶片,在水流的推动下,能够平稳而高效地运转。

“此水车设计得甚是精巧!”

苏瑶不禁赞叹道,她的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

“若是在吾朝南方水乡推广,凭借其在水流较缓情况下也能高效提水特性,定能节省不少人力,大大提高灌溉效率。”

然而,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工部老工匠却微微皱起眉头,面露怀疑之色:

“此水车看似精巧,然吾朝幅员广袤,南有水乡泽国,北有干旱之地,水情变幻多端,各地水流之速、河道之宽窄,皆有所异,恐此水车难以普适于诸地也。”

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岁月的沧桑,仿佛在诉说着大明山河的广袤与复杂。

一时间,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林羽,似乎都在等待他的决断。

林羽微微沉吟片刻,然后抬起头,目光坚定而自信:

“吾以为可先于京城近郊之农田试行。夫实践乃验真理之唯一准则,唯经由实际操持与察视,方可知此水车于吾朝国情究竟适否。”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如同洪钟般在大厅内回响,让众人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紧张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下来。

林羽嘴角噙着一抹浅笑,有条不紊地向朴孝文展开了话匣子,详细介绍起明朝新研发的灌溉技术与农具。

他一边说,一边缓缓展开手中的图纸,那图纸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其上的线条与标注仿佛活过来一般。

朴孝文瞬间被吸引,整个人不自觉地微微前倾,双眼死死地盯着图纸,那眼神好似要把每一个细节都烙印在心底。

他时而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时而又因困惑双眉紧蹙,一有疑问,便像个求知欲旺盛的孩童,赶忙抛出问题,眼中满是对知识的如饥似渴。

此刻的他,俨然置身于一座知识的宏伟殿堂,迫不及待地要将每一丝智慧都收入囊中。

话题不知怎地,就转到了水稻种植技术改良上。

这一转,双方意见的分歧如火星撞地球般凸显出来。

朴孝文神情严肃认真,眉头微微皱起,语气中透着几分自豪,开口道:

“于吾国,历经多地往复试炼,终得一全新密植之法。经实践验证,此法可使水稻产量大幅增益。”

他的声音里,满是对本国这项农业成果的骄傲,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朝鲜智慧的伟大结晶。

可明朝的农学家们一听,脸上的担忧瞬间像乌云般聚拢……

一位中年农学家缓缓站起身,眼神中既有诚恳,又透着坚定,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

“吾朝幅员辽阔,稻田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病虫害种类都与朝鲜不同。贵国密植法虽在朝鲜成果斐然,但贸然在吾国推广,只怕会因‘水土不服’,导致病虫害失控,最终影响产量。”

他的话语里,满是对国家农业安全的深切忧虑。毕竟,民以食为天,农业可是国家稳固的根基,容不得半点闪失。

随着观点的激烈碰撞,现场气氛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愈发紧张。

朴孝文的脸微微泛红,呼吸也急促起来,眼中透着一股急切,似乎下一秒就要再次据理力争;

明朝的农学家们则一脸严肃,嘴唇紧紧抿着,坚定地扞卫着自己的观点,毫不妥协。

整个场面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强大力量拉扯着。

一场没有硝烟,却暗流涌动的战争,悄然拉开了帷幕……

林羽敏锐地捕捉到这紧张氛围,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赶忙站起身来。

他目光如春风般扫过众人,语气平和却充满智慧:

“诸位,不妨如此。吾等于城外择两处相邻之地为试验田,其一采贵国之密植法,其二循吾朝之传统种植法。往后一季,吾等共赴农事,悉心察之。待收获之时,以最终收成定夺何法更为优胜。”

他的话,宛如一场及时雨,精准地洒落在这剑拔弩张的气氛中,瞬间让紧张的局势缓和下来。

双方都从他的提议里,看到了和平解决问题的希望之光。

众人听了这提议,稍作思考,都觉得合情合理,纷纷点头赞同。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羽、苏瑶、朴孝文,还有两国的工匠、农学家们,怀揣着紧张与期待,一同来到试验田。

他们挽起袖子,拿起农具,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开启了一场充满挑战与憧憬的劳作。

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这片试验田,承载的不仅仅是水稻的种植,更是两国农业交流与发展的美好明天……

试验田边,微风轻拂,麦浪滚滚。

苏瑶拿着锄头,认真地翻耕着土地,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发丝也被汗水黏在了脸颊上,但她却毫不在意,眼神中充满了专注。

每一次锄头落下,都仿佛在大地上书写着希望的篇章。

朴孝文则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工人如何按照朝鲜的密植法进行插秧,他的声音温和而又耐心:

“注意间距,要保持均匀,如此才能保证每一株水稻都能充分吸收养分和阳光。”

林羽则穿梭在两块试验田之间,仔细观察着水稻的生长情况,不时地记录下一些数据。他还会与农学家们交流讨论,分析水稻在不同种植方法下的生长态势。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期间,林羽和苏瑶还邀请朴孝文参观了京城的书院和工坊。

在书院里,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校园,学子们正在认真地诵读经典。

那整齐而又洪亮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大明文化的源远流长。

朴孝文看着那些专心致志学习的学子,不禁感叹:

“大明文化底蕴果然深厚,此等学子将来必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他的心中,对大明的文化充满了敬佩之情。

在工坊里,朴孝文被各种先进的器械和精湛的工艺所震撼。他仔细地观察着工匠们的操作过程,不时地发出赞叹之声:

“此些技艺真是巧夺天工,让吾大开眼界。”

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感受到了大明科技的魅力。

几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试验田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穗上,闪烁着丰收的光芒。

众人怀着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来到试验田……

采用朝鲜密植法的稻田,稻穗密密麻麻,颗粒饱满,产量确实比传统种植法高出了不少。

然而,仔细观察后却发现,稻田里病虫害的迹象较为明显,一些稻穗已经开始枯黄……

而采用明朝传统种植法的稻田,虽然产量稍低,但水稻生长得十分稳健,病虫害较少,稻穗饱满而健康。

众人如众星拱月般围聚在田边,目光紧紧锁定在两块稻田上,眼神中满是专注与审视。

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仿佛也在期待着人们的评判。

一位明朝的老工匠率先开口,他指着采用朝鲜密植法的稻田,微微皱眉:

“诸君且看,以此密植法所种之稻,稻穗甚是繁密,谷粒亦饱满,产量颇高。然,此病虫害之状……委实不容小觑。”

说着,他轻轻拨开几株稻穗,露出了藏在其中的害虫和泛黄的叶片。

朴孝文走上前,神色略带惋惜地点点头:

“诚然,于吾国,此病虫害亦有之,然未如此严重。可见地异则情殊,差别甚大。”

这时,一位年轻的农学家蹲下身子,仔细查看采用明朝传统种植法的稻田,一边看一边说:

“吾等以传统种植法所植之稻,虽产量相较稍欠,然好在病虫害稀,稻禾生长稳健。”

众人纷纷点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各有优劣,得想个两全之法。”

“诚然,不能只看一面。”

林羽站在一旁,听着众人的讨论,心中已有了主意。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诸位,依在下之见,莫若将此二法之长处相并。朝鲜密植法,于增产一事功效显着,吾等可取其精妙之处,适度调其密植之度;

而吾朝传统种植之法,于应对病虫害颇具经验,可沿用诸般有效防治之策。如此行事,或能归纳出一套更契合吾朝国情之种植法。”

苏瑶微笑着附和:

“林公子所言,深合吾意。如此取长补短,相互补益,必能使水稻种植之法更臻佳境。”

朴孝文思索片刻,眼中闪过赞同的光芒:

“此法甚好,如此一来,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控制病虫害,实乃两全其美。”

众人纷纷表示认同,脸上洋溢着达成共识的喜悦。

此次交流合作,可谓成果丰硕。

在这金黄的稻田边,不仅实现了农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明朝水稻种植寻得了更优之法;更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之间的情谊,恰似那秋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明亮。

回到工部工坊,林羽站在众人面前,神色庄重而又充满感慨:

“今次与朝鲜交谊往来,使吾等深明,九州万域,各蕴其智,异彩纷呈。吾辈不可画地为牢、抱残守缺,当以开放之襟怀,广纳博取,涵容万象。取诸方之精要,熔于一炉,如此则大明科技、文化,方可日臻昌盛,永峙东方,雄视万邦 。”

工匠和学者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林羽和苏瑶站在工部的院子里,望着满院新造的器械,暖烘烘的日光洒在身上,却暖不了他们心里沉甸甸的劲儿。

苏瑶轻轻叹了口气:

“此次与朝鲜使者相晤交流,虽有所获,然此仅为开端。日后待行之事,尚繁且众。”

林羽微微点头,目光坚定:

“诚然,吾大明欲长久昌盛兴隆,科技、文化便需持续进取。此途漫漫,吾等当全力以赴、奋发图强。”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透,林羽就钻进书房,在昏黄的烛光下,一页页翻看那些又厚又旧的古籍,希望能从老祖宗的智慧里找到新点子。

苏瑶也没闲着,一头扎进了工坊。里头又闷又热,火炉烧得正旺,火星噼里啪啦直蹦。她和工匠们围在新改良的器械旁,一遍又一遍地调试。

而这,也正是大明山河万里间,人间烟火中,科技与文化交融的美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