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晴阳照行旅 > 第255章 给根萝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听说陈恪遇刺,兴京百姓并不意外。

他们习惯了,某人半年内被刺杀了四次,平均一个半月挨几剑。

陈恪习惯了、刺客习惯了、大家也都习惯了。

大家不仅习惯了,还理解这个过程,刺客刺杀的很辛苦,陈恪的反刺杀也很辛苦,都培养出第一反应了。

陈恪第一反应就知道有人会刺杀他,还知道刺客会向他发射弩箭。

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陈恪的为人,他很虚心地请教刺客,应该往哪个方向躲?

据说陈恪当时拱手询问,一副很诚恳的样子,若不是林韵宁突然杀出来,刺客当时就会告诉他,“我要往右射箭,直学士请往左躲避。”

这副彬彬有礼的情景臆想出来,大家就要津津乐道几个版本。

另一个版本是这样的,刺客说:“直学士准备往哪个方向躲?我就向另一个方向射箭。”

这个版本也可以有,而最不可思议的则是另一个版本,这个版本说:“眼见直学士礼贤下士,刺客痛哭流涕,当场投案自首。”

这个版本就将人性描写的太好了,信不信就看听者的社会经验了。

那些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士学子应该是相信的吧?

但不管信与不信,这些版本都透出满满的善良,增添了节日的乐趣。

人们正在津津有味的听着各个版本,突然传来一则消息,“陈恪被皇上赶出了福宁宫。”

这则消息让大家疑惑,“他俩不是好朋友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市井中流传一则消息,皇上与陈恪是莫逆之交。

大家相信这则消息,充分体现了李祯的和蔼可亲。

可现在知道,这对莫逆之交翻脸了。

于是各种版本再次出现,陈恪功高震主的版本悄然出现。

这是一件挺麻烦的事,听到这个版本的人们开始忧虑。

大兴王朝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能讲学、能写文作诗、还见识广博,又能坐在帐篷里摆筹码,跑出帐篷就抡着长刀去拼命还能打胜仗的综合性人才,怎么会被皇上猜忌呢?

大家不理解,掰着手指头计算,算来算去也没算出陈恪为何遭忌?

他可是打完胜仗就走人,回到京城就讲学,连早朝都不去的罕见人物。

他是有事抡刀就上,没事回家呆着的主,这样一个人,哪个皇上不喜欢?

所以这个版本不成立。

所以紧急出现第二个版本,“陈恪所言触怒了李祯。”

这个版本可以有,陈恪说话向来坦诚,对刺客都这个态度,何况对皇上了。

这个版本被确定,然后知道一件事,李祯对陈恪也不是言听计从。

但陈恪说什么了?

各种猜测再次出现,就是没人想到他俩是因为女人翻脸的。

两个高大上人物,竟因为讨论女人问题而翻脸,说出去都没人信。

这个道理人人明白,可当事人李祯不明白,他不想掩盖两人翻脸的事,但不会告诉别人具体原因。

而当事人李昭和张孜绝对不说具体原因。

他俩不提这事,好像李祯和陈恪的翻脸很正常似的。

两人从福宁宫走出来,坐在押班房里商量事务。

李昭说道:“陈恪所言极是,鼓励百姓抓奸除恶才是上策。”

张孜迟疑地问道:“如百姓发动起来,是不是不利官府的治理?”

张孜话里有话。

李昭听的出来,低声说道:“皇上明白一个道理,真正支持他的是百姓。”

“皇上不想王朝生变,百姓也不想,在这一点上,皇上与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利益一致就会一心。”

听这话张孜疑惑地问道:“那些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想生变吗?他们才是最大的获利者。”

陈恪的讲学影响了张孜的思维,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才是王朝的最大获利者。

按这个思路,张孜一时无法转过弯来。

李昭回道:“不是说他们想生变,而是说他们的言行是破坏王朝安定的最大因素,这种行为可能是无心的,也可能是有心的,轻则破坏一地、重则破坏一国。”

“而百姓没这个能力,他们只求安定的生活,吃饱穿暖供孩子读书,以求未来生活的更好。”

“只要保持这个局面,王朝的统治就会安稳,纵有外敌来犯,百姓们也会奋力抵抗,这就是利益的一致化。”

李昭经常参与李祯和陈恪的讨论,在思想上与李祯保持高度一致。

但他老了,需要张孜在思想上与李祯高度一致,见张孜轻轻点头,就继续说道:“这次谋刺给了我们时间,老夫建议,将王文礼、袁福、邓恩三人调回来,加强京城的查探。”

王文礼是李昭派往安定城的太监,加上去西北的袁福、邓恩,这是收缩查探范围的意思。

张孜赞同,收缩回来进行重新布置,更有利下步的展开。

但他想起一个人,低声问道:“那个焦老三...”

李昭轻轻摇摇头,低声回道:“别打他的主意,张勇兼军情司指挥使,正在招兵买马,早就看中焦老三了,名单已报到皇上那里。”

李昭不仅是李祯的亲信,还是许多问题的被咨询人,知道的事比张孜多。

张孜看到自己与李昭的差距,不禁想起陈恪说的那句话,“有时间多出去走走,书本只告诉理论,而智慧是在百姓群里产生的。”

想起这句话,张孜就决定经常出去走走,他有这个条件,兴京百姓没几人认识他。

在这点上陈恪就不如他了,走出麦园大门就有人喊他“直学士”。

走到街上喊他的人更多。

大家都称他“直学士”而不是“侯爷”,这是亲切的称呼,他欣然接受却也苦恼万分,他走不出去了,做个密探根本不可能。

这是以前的苦恼,现在的苦恼又加一个,这座小院又被御龙卫包围了,密探就坐在他家的门房里,而门房却去厨房帮忙去了。

他知道,只要他走出麦园大门,身后就会跟着几个密探,周围就会围了一圈的金盔金甲。

这是将他与人民群众隔离开来的做法,继续下去他就会成为瞎子聋子,然后变成傻子,说出那句着名的话,“何不食肉糜乎?”

想起这句话他就更苦恼,正思索办法时,林韵宁走进来说道:“不用苦恼,你要坚持正义,皇上的女人确实多了,有一个曹皇后就足够了。”

林韵宁再次表达她的坚定立场,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女人,皇上也要遵守这条规定。

陈恪的表现非常好,为此顶撞皇上就是坚持正义。

林韵宁很开心,还为他做出决定,“皇上不听你的,就跟他划地绝交。”

她发现了祸患,陈恪交往的男人中李祯的女人最多。

所谓“近墨者黑”,在林韵宁的认识中,李祯就是那团墨,一定要远离他。

这时的林韵宁就是一个普通女人,决不允许陈恪身边再有一个女人。

所以陈恪必须有个态度,“唉、皇上不懂一个道理,男人要想一辈子不好受,就娶两个娘子。”

这话一出,林韵宁立刻开心地笑道:“这是至理名言,应广泛传播。”

她想广而告之,但陈恪不干,“这话一出,第一个揍我的就是你爹。”

他不想成为男人的公敌,林韵宁立刻反应过来,笑道:“君子独乐乐...”随即反应过来,这话就是影射林尚书了,急忙改正,“夫君天天好受。”

这话可就有点暗示的味道了。

陈恪应景,笑的暧昧。

林韵宁小脸红红,正要说点悄悄话,却听屋外传来仆人的喊声:“老爷、夫人,太后懿旨、皇上圣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