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耕读人家 > 第398章 啥都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反正就是和金如意打个招呼的事,回头就算陈克知道这些都是她的佃户,她就说陈克又没问她。

过了一会儿陈杰他们把农具什么的往家里搬,陈克就出去帮忙。

“你歇着,你歇着。”陈青慌忙阻止“别磕了碰了。”

这让陈克觉得自己挺没用。

村里闲下来的人也过来帮忙,倒是没费多大劲儿。

等到搬完高娥走出院子看着下面黑漆漆的村子,虽然分了新房子,可是有几家灯火?

郑丰安家算收拾好的早的,郑易成还去陈家帮忙了,等他回来就看到他爹坐在院子里。

“爹咋不进屋睡觉?”郑易成想去喝点水,突然想到家里没水。

进而一想除了这砖瓦的房子,家里连门窗都没有。

“咱们明天去砍点竹子,先给家里做个门。”郑丰安是等着儿子回来商量这个事。

郑易成和他爹并排坐在台阶上:“这么好的房子配竹门太寒碜了,咱们去买个带铜钉的大门。”

“那得多少钱。”郑丰安有些不悦。

郑易成想这一年他们不但没花多少钱,还赚了一点,怎么就没钱了?

“破家值万贯。”郑丰安感慨“门窗要置办,屋子里所有的东西都要置办,单单锅碗瓢盆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秋播之后要准备过冬,需要的东西多着呢。”

“咱们找安师傅打一套。”郑易成觉得不是什么难事。

“你觉得能轮到咱们家吗?”郑丰安反问。

郑易成一想也是,陈家有四套院子,要做太多木工。

之前村里盖房子多出来的木材也都留给了陈家,今年不知道能不能忙完。

本来想着有自己的砖瓦房了,如今想想缺的东西太多。

“要不……咱把粮食卖点。”郑易成还是觉得买的快点。

以前粮食收了都要卖个大头交赋税,如今不用交赋税,卖的都是自己的。

“这个时候粮价太低。”郑丰安觉得不划算“自己慢慢想办法,还没到要卖粮食的地步。”

不光郑家在商量这事,坝头村大部分人家都在商量这事。

当务之急是农具,秋播要用农具,陈家把农具全收了,实在不行只能去陈家借。

高娥今天倒是起了一个大早。

她昨天和陈克说雇佣落云村佃户的事,晚上一想这事还有别的解决方法。

陈青也早早起来,如今村集体解散,家里的地要赶紧种上:“我有个事要和二弟妹商量一下。”

“大哥说。”高娥点头。

“如今家里地多,能不能让罗大刚和彭灿也下地干活?”陈青试探着问。

高娥还以为是什么事:“大哥先别忙这些。”高娥示意大哥坐下慢慢说“村里的人没有农具,有些会去买,有些会来咱家借,不如大哥趁机让他们帮忙先把咱家的地种上?”

陈青一顿觉得可行。

他们家的地是多,但是人多的话种完也就一两天的事。

“要是他们真来借了,我和他们提一下。”陈青点头。

“还有村里人肯定会卖粮食,你让他们去问一下粮价,回来卖给咱们家。”高娥提议。

这让陈青不解:“咱家今年也不缺粮食。”

“咱家人多。”高娥直接说。

陈青扭头看院子里跑着的一群孩子。

他们家的确人多,就是干活的人不多。

“自己村种的庄稼知道怎么样,再说现在粮价低也划算。”高娥提议。

她只是突然想到今年合县的粮价不会太低,毕竟兜水这边的庄稼大面积没种,又来了很多外乡人。

但是根据粮食下来粮价就会低的规律,有些商贩估计还想钻这个空子,高娥就趁机买点。

“那买多少?”陈青觉得也可以。

“咱们村的有多少买多少。”高娥直接说。

陈青觉得多了,还是点了点头。

陈杰今天也不偷懒了,早早的起来准备去地里干活,听大哥和二嫂已经商量好了,觉得这事可行。

吃过早饭很快就有人来了,尴尬的说要借农具。

陈杰直接说他们家也要种地,对方尴尬的说陈家用不上的先给他们用用的,直接把陈杰给听笑了,说他们家地多,赶着种地要雇人,农具也就够用。

对方很快听出了话音,说可以先帮陈家把地种上。

很快接连有人来,都是这样的结果,陈青就带着人去种地了。

陈杰要去蛤蟆沟的窑上看看,村集体一解散,烧窑就暂时停了,但是要去看一下。

高娥看这样可行,最起码秋播肯定没事。

上午和安师傅去新房子那里看了一下。

“安师傅若是想要一个单独的院子我再给你盖。”高娥提议。

安师傅摇头:“我一个人住着也无聊,已经和马师傅商量过了,就住你家,我们两个人住一间屋子就行。”

“那就怠慢了。”高娥觉得这样也挺好。

“什么怠慢,跟着你家一起过,啥也不用操心。”安师傅说的随意。

四个院子要很多木工,安师傅一个人肯定不行。

高娥打算再找几个帮工来。

冬天事少,落云村那些人除了去烧窑,也可以来陈家这边当长工,到时候他们盖房子要用到河沙,高娥就让他们继续挖蚌塘。

没有借到农具的村民也想到去买一点回来先用着,可是大多都空手回来了。

如今农具价格高,他们又不舍得买,只要是铁器都涨价了,钱花的他们肉疼。

下午高娥和谢师傅商量建纸坊的事。

纸坊谢师傅也没建过,高娥就说都需要什么,谢师傅一一记下,然后规划一下怎么建。

到了晚上陈克来找高娥,在窑洞里沉默了许久不知道怎么开口。

“有事?”高娥看陈克总是欲言又止的样子。

陈克低头:“那学堂虽然归了咱们家,但是村集体解散,村中孩童去学堂的束修怎么算?”

高娥倒是忽略了这个。

如今一般人家是上不起学堂的,学堂里没人那么他们陈家有学堂也没什么意义。

她想了一会儿试探着说:“咱家如今地多,可以让村子里的人做工抵束修。”

“上工抵束修?”陈克没太明白。

“嗯,干一天活是一个工,只要为咱们家干六十天活,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在学堂里读一年的书。”高娥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