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品佳作?韩少,我读书少,你可别诓骗我啊!”
陈思琪将信将疑,站起身,走到江风辰的身后,盯着江风辰的作品看了起来。
只一眼,她的瞳孔瞬间放大,整个人便呆住了!
江风辰握着笔,依旧奋笔疾书。
随着一笔一划,一首《庐州月》跃然纸上。
而歌曲的结尾,苏青云是这样写着:
“庐州的月光在我心上”
“太多的伤难说衷肠”
“如今的你”
“在谁得身旁”
“我流不出当初泪光”
“庐州月光洒我心上”
“月下的呢不复当年模样”
“太多的伤难说衷肠”
“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庐州月光离花雨凉”
“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
“家乡月光深深落在我心上”
“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
陈思琪一遍又一遍的读着这首《庐州月》!
越读越是心惊!
越读越是赞叹!
越读越是不可思议!
越读越是瞠目结舌!
这首歌是写庐州,也是写遗憾。
是写十年寒窗苦读,也是写才子佳人的爱情!
是写当时只道是寻常,也是写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
终于,她抬起头,发自肺腑的感叹道:
“江老师大才,我心服口服!”
“我庐州有这一首《庐州月》,至少省了10个亿的广告费!”
一首歌!
十个亿!
在场众人全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们同时揉了揉耳朵,仿佛像是听错了,目光骇然地望着陈思琪。
“陈小姐,你是在开玩笑吗?一首歌就价值10个亿?”
“是啊,我们知道江老师很有才华,但是这首歌江老师只花费了五、六分钟,这平均下来一分钟两个亿?”
“卧槽!有点难以置信,高考作文都得半个小时,更何况是写一首歌!”
“是啊,总感觉有些怪怪的!”
在场众人也全都好奇起来,他们不是不信江风辰的才华,而是不信,这几分钟写出来的歌曲,就能价值十亿吗?
真有这么夸张吗?
若是真的,这还是人吗?
一旁的韩含苦笑的摇摇头,缓缓说道:
“何止10个亿啊!网上有人统计过,江老师的那一首《城都》,带来的经济价值不亚于百亿!”
“就《城都》这么一首歌,最起码带动了上百亿的gdp,有人统计过,光五一黄金周,这首歌就为城都至少带动了上百万的游客过来,而这个影响力还在持续不断的发酵着!”
“尤其是这样一首经典名曲,他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持续到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五十年后!”
“什么叫做经典?经典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日久弥香,愈发珍贵!”
“《城都》就是这样的经典,一个城市能有这样的一首歌曲,是这个城市的荣幸!”
韩含说完,目光望向江风辰,满眼赞叹,满脸崇敬。
其他人全都默不作声,细细咀嚼着韩含的话语。
好一会儿,才有人开口打破了沉默,说话之人是长安文旅局主管杨浩。
“不错!”
杨浩低沉的声音说道:“江老师的作品,确实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不仅仅是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经济价值!”
“一直以来,我们长安的旅游都是压城都一筹的,但是今年五一期间,正因为江老师这一首《城都》,至少让城都的游客比去年五一增长了上百万,甚至游客的总数已经快超越我们长安了!”
“正因如此,我听说江老师来了河东市,这才坐了高铁,火急火燎的赶了过来!”
“对于江老师的才华,《城都》就是最好的证明!”
“只是我很难相信,江老师只用了五、六分钟,难道就能写出一首可以比肩《城都》的歌曲吗?”
说着,杨浩的目光眼巴巴的看着陈思琪手中的《庐州月》!
陈思琪深吸一口气,缓缓将《庐州月》递给了杨浩,并说道:
“杨主管,这首《庐州月》是一首国风歌曲,而《城都》是一首民谣,从风格上来说,这是两首完全不一样的歌曲,但从艺术角度上看,我觉得这两首歌的艺术价值是相当的,而且民谣更符合城都的气质!但国风更适合我们庐州,因为我们庐州,自古以来就是才子佳人的故乡!”
闻言,杨浩没有说话,而是接过A4纸,认真的读了起来。
其他人也都按捺不住好奇之心,全都围了上来。
大家聚精会神的认真读了起来。
“儿时凿碧偷了谁家的光”
“宿昔不洗一苦十年寒窗”
“如今灯下闲读红袖加香”
“半生浮名都是虚妄”
“三月一录烟霞莺飞草长”
“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
“不知心上得你是否还在庐州”
“一缕青丝一生珍藏”
……
……
嘶!
一分钟过去了,所有人齐刷刷倒吸了一口凉气!
三分钟过去了,所有人都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
五分钟过去了,所有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惊骇之色!
“这就是江老师五、六分钟写出来的歌曲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信啊!”
“卧槽,都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为什么你就这么优秀?”
“靠,这才华,如果江老师生在古代,唐诗何止三百首啊!”
“呜呜呜呜,这歌词,这押韵,这意境,有大诗人大文豪之风啊!”
……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全是对江风辰推崇备至!
服了服了!
彻底服了!
良久,杨浩才回过神来,狠狠地一拍桌子,激动地说道:
“庐州何其有幸,得一首精品佳作啊!”
“江先生大才,江先生大才,江先生大才啊!”
杨浩连叹三声,望着江风辰,目光灼灼:
“江先生,以你之才,若生在古代,那绝对是一代文豪,不亚于李煜、柳永啊!”
杨浩这评价不可谓不高!
李煜和柳永,那都是古代一等一的词人,将江风辰和这二人比,可见杨浩对其才华的肯定!
而在场之人,没有一个人觉得杨浩的话有夸张的地方,下意识纷纷点头。
“不错,江老师这首《庐州月》虽然不是民谣,但更能体现江老师的才华!”
“是啊是啊,光这开头就用了不少典故!”
“是啊,这开头凿壁偷光、宿昔不梳、十年寒窗、红袖添香……全是典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