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押着康熙和布木布泰回到营帐,他深知此事重大,必须谨慎处理,不然后患无穷。
第二日清晨,他便召集了朝中一众肱骨大臣,在临时搭建的营帐内商议如何审判康熙。
营帐中气氛凝重,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王克坐在主位上,神色冷峻,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开口道:“诸位,如今鞑子皇帝已被擒,这关乎天下局势,我们该如何审判定罪,还望大家各抒己见。”
一位年迈的大臣率先起身,拱手说道:“国公,鞑子皇帝挑起战乱,致使生灵涂炭,当以叛国罪论处,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此言一出,部分大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一位年轻的谋士却站出来反驳:“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鞑子皇帝毕竟曾是一国之君,贸然斩首,恐会引起满清残余势力的激烈反抗,边境难安。依在下之见,不如将其囚禁,以彰显我朝的仁慈与大度,同时也能稳住局势。”
众人听后,陷入了沉思,一时间营帐内争论不休。
王克静静地听着,心中权衡着利弊。
他清楚,这不仅是对康熙个人的审判,更是关乎天下太平的关键决策。
几日后,审判正式开始。
临时搭建的审判台上,王克高坐主位,两旁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气氛庄严肃穆。
康熙和布木布泰被押到台前,康熙虽已落魄,但仍强撑着一副高傲的姿态,布木布泰则神色哀伤,默默不语。
王克目光如炬,直视康熙,朗声道:“玄烨,你挑起战乱,祸乱天下,致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你可知罪?”
康熙冷哼一声,别过头去,不屑道:“成王败寇,要杀要剐随你便,何须多言。”
王克并未被康熙的态度激怒,而是平静地历数康熙在位期间发动的战争、对百姓的压迫以及对国家造成的破坏。
每一条罪状都证据确凿,台下众人听后,纷纷对康熙的行为表示愤慨。
审判过程中,布木布泰突然跪地,哭喊道:“南国公,一切罪孽皆由我等承担,但求您能放过我无辜旗人,他们都是被康熙裹挟。”
康熙见状,也不禁动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王克看着跪地的布木布泰,心中微微一动,他沉思片刻后说道:“念在你能认清局势,为族人求情,朕可饶你旗人百姓不死。但玄烨,你罪责难逃。”
最终,王克做出判决:康熙挑起战乱,罪大恶极,本应斩首,但为了天下安定,将其终身囚禁于偏远之地,让他在余生中反思自己的过错;
布木布泰虽参与其中,但念其年迈且有悔意,从轻发落,安置于京城郊外,派人好生看管。
判决宣布后,台下顿时炸开了锅。
一些大臣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满,纷纷站出来表达抗议。
一位武将满脸通红,怒目圆睁,上前一步大声说道:“国公,鞑子皇帝犯下如此滔天罪行,仅仅囚禁,实在难以平民愤!无数将士和百姓死于他挑起的战乱,他必须以死谢罪!” 说罢,他激动地挥舞着手臂,仿佛要将心中的怒火都宣泄出来。
紧接着,一位年迈的文臣也颤颤巍巍地站起,声音颤抖却充满力量:“国公,臣赞同将军所言。鞑子皇帝的所作所为,致使天下大乱,民生凋敝,若不将其斩首,如何向那些在战火中失去亲人的百姓交代?”
他的眼中满是悲愤,手中的拐杖重重地敲击着地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还有一些大臣虽然没有直接开口,但脸上的不满和质疑清晰可见,他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时不时向台上的王克投去不满的目光。
甚至有几位大臣直接跪在地上,恳请王克改变判决,处死康熙。
王克看着台下群情激愤的众人,心中五味杂陈。
他理解众人的愤怒和诉求,毕竟这场战争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伤痛太过沉重。
但他也清楚,一旦处死康熙,满清残余势力很可能会以此为借口,再次掀起战火,让刚刚迎来和平曙光的天下再次陷入战乱。
他站起身,目光缓缓扫过众人,试图让大家冷静下来。
然而,众人的情绪过于激动,根本无法平静。
王克无奈,只能大声说道:“诸位暂且安静!本公明白大家的心情,鞑子皇帝的罪行不可饶恕。但请大家想一想,若是此刻将他斩首,边境的满清残余必定会借机生事,到时候又将有多少百姓会死于战火?”
但这番话并没有平息众人的怒火,反而引发了更激烈的争论。
有人喊道:“哪怕再打一场,也不能让鞑子皇帝这个罪魁祸首逍遥法外!”
还有人说:“国公,您的仁慈会被视为软弱,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更加肆无忌惮!”
面对众人的质疑和指责,王克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在台上缓缓踱步,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战争中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惨状,也想到了边境上那些可能因康熙之死而再次陷入战乱的百姓。
他深知,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无论如何选择,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王克最终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他再次站定,神色凝重地说道:“诸位,本公心意已决。鞑子皇帝虽罪该万死,但为了天下苍生,为了不再让百姓遭受战火之苦,我不能杀他。
本公会加强对他的囚禁看管,让他在余生中为自己的罪行忏悔。同时本公也会派遣精锐部队,加强边境防御,若满清残余敢有异动,定将其彻底剿灭!”
尽管仍有部分大臣满脸不满,但看到王克态度坚决,也只能无奈地接受。
这场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王克知道,自己的决策将面临更多的考验,而重建国家的道路,也将充满荆棘。但他毫不退缩,为了天下的和平与安宁,他将肩负起这份责任,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