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清末起义恩仇录 > 第469章 左宗棠抬棺出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月后,俄驻华代理公使凯阳德在接受了国内的详细指令后,正式前往中央长安的外交部总理衙门,递交了一份照会。

照会上明确表示:俄国同意就伊犁问题与华夏国继续进行磋商。

这一消息在华夏国朝野上下迅速传开,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朝中的大臣们、民间的士绅和百姓无不为之欢呼,认为这是华夏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胜利。

伊犁问题一直是两国之间的敏感话题,俄国的这一让步被视为对华夏国新政府强硬立场的认可。

驻华的各国公使馆也纷纷得知了这一消息,无不感到惊诧。

他们没有想到,华夏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迫使俄国做出这样的妥协。

各国公使开始重新评估华夏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开始担忧这一变化可能对自己国家在华的利益造成影响。

在华夏国的街头巷尾,民众们热议着这一外交成就,国家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傅善祥等被软禁的外交官们,也在公寓中得到了消息,他们相互对视,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外交上的胜利,更是华夏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重要时刻。

与此同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虽然心中有些不甘,但也意识到与华夏国的冲突并无益处。

他开始考虑如何在接下来的磋商中维护俄国的利益,同时避免与华夏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俄国的外交官们也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与华夏国的下一轮谈判。

消息传至遥远的肃州,左宗棠在得知俄国同意就伊犁问题与华夏国继续磋商的消息后,深感振奋。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将深知新疆对于华夏国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巩固西北边防、确保国家统一的绝佳时机。

于是,左宗棠毅然决然地拜发了两份奏折——《复陈新疆宜开设行省请先简督抚臣以专责成》与《督师出屯哈密》。

在第一份奏折中,他详细阐述了在新疆设立行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朝廷先任命督抚官员,以专门负责新疆地区的治理和发展。

在第二份奏折中,他表达了亲自率军前往哈密,以加强新疆地区的军事防御和稳定局势的决心。

尽管已是六十三岁高龄,左宗棠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

他决定携带钦差大臣的关防,亲自拔营出关,前往新疆。

此时此刻的左宗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疾病缠身,往日里那矫健的身姿早已不复存在。

如今的他,别说骑马驰骋疆场,就连正常行走都变得异常艰难。

无奈之下,他只能依靠拐杖支撑着孱弱的身躯,乘坐轿子缓慢前行;又或是干脆横躺在车厢之中,稍作休憩以缓解旅途的疲惫。

尽管如此,左宗棠那颗炽热的心却从未熄灭。他深知,国家正处于关键时期,与俄国关于伊犁问题的谈判还在紧张地进行当中。

为了给这场谈判增添更多的筹码,他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前往哈密,亲自坐镇督军。

然而,左宗棠心里十分清楚,以自己目前这副年老体弱、疾病交加的状态,此番出关极有可能便是踏上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路。

但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收复伊犁的坚定决心,这位铁骨铮铮的老将军特意命令八名忠心耿耿的亲兵,将一口象征着死亡的棺材高高抬起,跟随大军一同出关。

这口棺材仿佛成为了一种无声的宣言,彰显出左宗棠视死如归的冲天豪气和无畏精神。

一路上,左宗棠面色凝重地对着随行的幕僚们感慨道:“诸位啊,你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坚实后盾,那么想要仅仅凭借谈判桌前的唇枪舌剑就要回伊犁,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老夫之所以不顾自身安危,执意出关督军,目的就是要让那些贪婪成性的俄国人明白,无论他们采取何种手段,最终都必须乖乖地把伊犁交还给我们华夏。倘若他们胆敢拒绝,哼哼,那就休怪老夫不客气,非得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不可!哪怕是以卵击石,老夫也要跟这帮侵略者拼个鱼死网破!”

左宗棠这位大将出行,本身就如同山摇地动一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震动。

何况在这支队伍中,还特意抬着一口大寿材,这更是显得不同寻常,充满了象征意义。

这口大寿材,既是对左宗棠不畏生死、以身许国的英勇表态,也是对全军将士的一种激励,表明了此次出征,不惜一切代价,誓死扞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

滚单(即军情通报)一路飞递,传递着左宗棠出行的消息。

队伍按着驿站的前行路线,缓缓向哈密进发。

沿途的百姓、官绅无不被这一幕所震撼,纷纷驻足观看,留下了惊诧和感叹。

每经过一个城镇,都有人议论纷纷,有的百姓甚至跪地送行,对这位老将的忠诚和勇气表示敬意。

而左宗棠的队伍,则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在西北的辽阔土地上,所过之处,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记。

这种情景,不仅激励了军中的士气,也让华夏国的百姓感受到了国家的力量和决心。

左宗棠的出行,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而努力奋斗。

而那口大寿材,随着队伍的前行,仿佛在无声地宣告:左宗棠虽老,但报国之志未老,为国家,他愿意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

这样的壮举,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为之动容。

左宗棠在安西稍作停留,补充了必要的物资和休息后,便马不停蹄地继续他的征程。经过一番艰苦的行军,他终于抵达了哈密。

哈密的市长明春和预备役旅长魏忠义,得知左宗棠即将到来,深感荣幸与责任重大。

他们率领着一众官员,出城三十里,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这位年迈却依然威风凛凛的大臣。

左宗棠的队伍在哈密郊外停下,哈密的地方官员们纷纷上前拜见,表达了对左宗棠的敬意和支持。

左宗棠虽身体疲惫,但精神依旧抖擞,他对哈密的官员们表示了感谢,并简要了解了当地的军政情况。

与此同时,有细作(即间谍)紧急将左宗棠抵达哈密的消息传递出去,飞报至远在伊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伊犁的局势紧张,左宗棠的到来无疑会对当地的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在伊犁的俄军指挥官科尔帕科夫斯基得知左宗棠亲自到达哈密的消息后,意识到这一行动可能对俄国在伊犁地区的利益造成威胁。

他深知左宗棠的威望和军事才能,因此不敢掉以轻心。

当天,科尔帕科夫斯基便派出快马,火速前往总督府,将这一重要情报上禀给考夫曼。

考夫曼作为俄国的总督,负责处理与华夏国的关系以及伊犁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事务,左宗棠的到来必然会引起他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