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佛缘盛世耀明章 > 第154章 惊鸿叶公.子墨识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4章 惊鸿叶公.子墨识英

正值厅中诸生喧闹纷扰之际,仿若一道惊雷自九天而降。

“叶公至,诸生归位!”

这清啸声恰似苍鹰振翅,穿破重重云霭,锐利而高亢。刹那间,那沸反盈天的厅宇仿若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按下了静音键,顿时噤若寒蝉。

彼时,晴空万里,阳光洒在儒道学府的朱墙黛瓦上,折射出庄严而神圣的气息。学府外的松柏郁郁葱葱,似在静静守护着这片知识的殿堂。

四下里唯余诸生匆忙归位的脚步声,衣袂拂动声,隐隐交织出一片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仿佛连空气中的尘埃都在这瞬间静止,静候叶公的到来。

此刻,厅中静谧得落针可闻,所有目光皆如丝线般汇聚于台上那缓缓走来的身影。苏叶一袭月白儒袍,衣袂轻拂,仿若踏云而来,周身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儒雅之气似山间清泉,潺潺流淌,弥漫在空气之中。他手持一把古朴的折扇,扇面上绘着的墨竹仿若暗藏玄机,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更添几分神秘气质。其衣袂之上,竟隐隐绣着细密的星图暗纹,在光线流转间仿若藏着宇宙乾坤之象,似在暗示着他博古通今、学究天人的深厚底蕴。

子墨乍见此人,仿若被一道惊雷击中,瞬间呆立原地,心脏猛地揪紧,脸上满是惊愕与震撼之色。他与苏叶相识已久,往昔相处之时,只晓得苏叶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大儒,言行举止间透着神秘高手气韵和大家儒雅风范,令他心生敬仰,却从未想过,在这看似平凡的表象之下,竟隐藏着如此惊人的身份。这苏叶,竟是那在太学院中被众人传颂却难得一见真容的叶公!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叶公,还是大汉常山三公之一,地位尊崇至极!

忆及往昔诸事,子墨对苏叶的行止渐渐有了几分颖悟。苏叶平日点评诗作,看似随性而为,却总能巧妙地将高深学问融入日常点滴,引导众人自发思索。比如在一次赏菊之时,他轻吟“菊残犹有傲霜枝”,看似只是赏景之语,实则暗喻君子在困境中亦应坚守气节,令子墨至今难忘。这般独特的授业之法,绝非普通大儒可为,想必背后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深远考量。而苏叶藏而不露的武技功夫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返璞归真之境,深不可测。

只是这苏叶到底是刘庄皇帝的肱股之臣,还是祖父邓禺的莫逆之交?一时难以参透。若为天子近臣,这般惊才绝艳之士,怎会未在朝堂中枢显达?想必是祖父的挚交无疑。如此想来,子墨对邓禺的筹谋深感钦佩,若非至亲至信,怎会托付机要?念及此处,子墨对祖父的睿智谋略心悦诚服,敬意油然而生。

只见苏叶双眸幽深得仿若藏着星辰大海,令人望之顿生敬仰。他徐步登台,目光温润而含威地扫过众人,缓声言道:

“诸生久别,吾心常念。今朝重逢,共探学问之幽微,实乃人生快事。”

言罢,安然盘膝而坐。待诸生安置好桌案,神色一肃,沉声道:

“吾辈处于大汉盛世,当以儒道为宗。儒家精要,在育仁德君子。

仁,乃爱人心性,推己及人,可促社会祥和;

义,为行事圭臬,守正不阿,方能坚守正道;

礼,系秩序纲常,遵礼守节,社会方能井然有序;智,即明辨慧光,洞悉世事,可趋吉避凶;

信,是立世根基,言出必践,方能取信于人。

于生活、仕途,践行其一,皆受益匪浅。

如信字,若能笃行,便得立身之本,口碑载道。守信之人,天必佑之,机遇自来。待人以诚,商途亦可得挚友,事业自能拓展。”

然儒家之德,非独善其身,更应兼济天下。

今之朝堂,有忠良之士心怀社稷,却常因循旧法,难以施展拳脚。当思变求新,以儒之德为基,融合道,法、墨之优长。于法,明定赏罚,严束吏治,使政令畅行;于墨,倡兴百工奇技,鼓励创新技法,促民生富足。如此,方能使大汉在盛世之途稳步迈进……。

道家玄奥,贵在顺天应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非为无情,实乃公平无偏。人法天地,依自然之规行事,方合天道。

天循其道,四时代序;地遵其则,万物化生;人守其德,遵国法、循伦理。人道亦天道,不可悖逆妄为。诸事皆应顺道而为,顺势则事半而功倍,大业可期。然道家之顺,非一味迎合,乃于自然之势中寻发展之机。

如治水,堵不如疏,顺势引流,可成水利;治国理政,亦当顺应民心所向、时势所趋,不可强推逆施,方能长治久安。

子墨台下听得如痴如醉,不由赞道:

“叶公之论,精妙绝伦!儒家育人成德,亦含处世做人之略;道家顺应自然,实乃行事之则。若能践行,功成名就可期。且叶公融合诸家之新论,更是别开生面,发人深省!”

旁侧二生闻子墨之叹,相视颔首,对子墨之言颇为赞赏。右者赞道:

“台兄高论,独具慧眼!”

左者亦和:

“正是,道家之理于现世大有裨益,天地人三道相融,遵道而行,大事可成。”

此时,旁坐书生又叹道:

“叶公久未开讲,今日得闻此等儒道法墨之精义,剖析入微,实乃吾辈之福,受益良多!”

此时,左边书生向子墨拱手一礼后问道:

“兄台可是新来这太学院学子?”

子墨身姿挺拔,面容沉静,双手优雅地抱拳,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双眸中满是谦逊之色,轻声说道:

“在下子墨,今日机缘巧合初至此处,恰似雏鸟新入林,懵懂无知,往后的日子,还望兄台多多提携关照,不吝赐教,子墨感激不尽。”

言罢,他微微低头,身姿愈发显得恭谨有礼,那诚恳之意仿佛能从他的眼神中溢出,静静流淌在空气中。

“哈哈,在下刘平贵,兄台这是哪里的话!”

刘平贵闻得子墨之言,不禁爽朗一笑,脸上的笑意瞬间驱散了初遇的陌生感。他上身微微后仰,双手随意地摆动了一下,眼中闪烁着自信与友善的光芒,接着说道:

“我自幼便痴迷于治国安邦的经世之略,常常挑灯夜读各类典籍,对各地的治理之法也算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略有心得。日后若有什么新奇的见解和想法,定会第一时间与兄台分享探讨,咱们共同进步。”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轻轻拍了拍胸脯,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与子墨共同探讨学问的热烈场景。

“在下马林,”

此时,坐在左边的马林微微向前一步,身姿修长而挺拔,面容沉稳且透着几分坚毅。他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缓缓说道:

“我心之所向,皆系于经济民生之要务,常于夜深人静之时,苦思冥想如何才能让百姓的日子富足顺遂,如那春日暖阳下的繁花,欣欣向荣。只是我才疏学浅,难免有思虑不周之处,还望两位兄台多多批评指正,咱们相互切磋琢磨,共同为这天下苍生谋福祉。”

马林说罢,神色庄重地向两人拱手作揖,一圈下来,腰杆挺得笔直,那眼神中的坚定信念犹如燃烧的火炬,明亮而炽热,仿佛在诉说着他为民生奉献的决心。

随后,三人言谈间,话题渐转至苏叶所论。刘平贵率先言:

“叶公之儒家精要,若能践行于世,必能使社会风气大振。且其融合法家之策,若用于官场,必能整顿吏治,提升效率,只是推行之际,当防权力倾轧,确保公正施行。”

马林点头称是:

“道家之理实用至极,三道相融,遵法循德,顺势而为,大事可期。依我之见,于商业发展而言,顺应市场供需之变,正如顺自然之势,再结合儒家诚信之道经营,辅以墨家精巧技艺提升产品,必能繁荣昌盛。”

三人正讨论得津津有味,正在此时,有一位性格较为偏激的叫王明学子霍然起身,涨红着脸大声说道:“叶公所言虽妙,但在这现实官场之中,各方利益错综复杂,岂是这般轻易就能融合变革的?”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纷纷将目光投向他。

刘平贵微微皱眉,反驳道:“王兄此言差矣,虽官场复杂,但不尝试变革,又怎能进步?”

王生涨红了脸,争辩道:“变革谈何容易,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

马林赶忙打圆场:“两位莫急,大家都是为了求发展,不妨心平气和探讨。”

就在众人各抒己见,争论愈发激烈之时,有一学子前来招呼刘平贵及马林二人前往马林大哥马融处相聚。

二人听后立即拉着子墨的手一同前往。三人移步至马融所在之处。众人正议论纷纷之际,身为斋长的南中英见三人前来,含笑相迎:

“诸位来得正好,吾等正论司隶七郡之发展。”

此时正好马融开口道:

“诸君且听,当下改革阻碍重重。一则民众囿于旧法,对新技新业心存疑虑,因循守旧,畏葸不前;二则士绅阶层重农抑商,视商业发展为离经叛道。依我之见,当由官府倡行新业之益,乡绅表率引导,使民众亲见其利。对率先变革者,厚加赏赐,以转其念。再者,世家权贵与旧商勾结,垄断市场,抗拒新竞,地方官吏亦与之沆瀣一气,阻碍政令。故而司隶当严惩贪腐、垄断之行,特区另设监察,破其利益藩篱,保公平竞争,如此改革方能畅行无阻。”

“此外,可于司隶七郡设立‘贤才榜’,广纳天下贤才,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定期举办‘策论会’,集众人智慧共商发展大计,让有才之士皆有机会崭露头角,为七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之活力。”

众人闻之,皆称善。子墨暗自点头,对马融另眼相看,心中暗忖:

“马融此计甚妙,如此一来,不仅能选拔人才,更能激发众人参与之热情,形成良好之发展氛围。”

马林遂将子墨引荐与南中英、马融。二人尽展学长之风,热忱相待,子墨谦逊以对。南中英自陈乃南阳南宫世家子弟,马融亦言为马援后裔。子墨只含糊道:

“我乃邓氏家族外戚子墨。”

南中英见子墨气宇不凡,又是当今太尉邓禺家族之人,欲考校之,问道:

“子墨兄对司隶七郡建经济特区有何高见?”

子墨沉静谦和答道:

“特区建设在下有一些掘见.望各位学长指正。”

南中英热情的言道:“兄台不必顾忌什么?在我们这个团队,大家都会畅所欲言,高谈阔论.即便是有什么不妥之处,大家都绝不会有什么嘲笑和讽刺之类的事儿发生。请子墨台兄放心。讲吧。”

子墨听了南中英的话.心中又对这位斋长的亲和力感到非常满意。子墨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司隶七郡经济特区的建设我认为其一,兴修驰道,贯连七郡城镇与特区,如血脉畅流,促物资、贤才汇聚;依山川形势筑埠头,通内河外海航运,织就商业锦绣之网。兴水利以防旱涝,固农本;引清流入工坊,旺工兴商。且于沿途设立‘驿站学馆’,往来旅人可交流学识见闻,促进文化传播与思想碰撞,形成独特之文化带,为特区发展增添人文底蕴。”

有学子高声赞道:

“善哉!此策若行,七郡之地恰似龙跃九霄,商业繁荣可期,农工兴盛有望,子墨兄真乃智囊也!”

子墨续言:

“其二,广纳异域嘉种,配以精优农艺,设农研之院以推而广之;兴初加工坊,延产业脉络,增货物价值。聚良工巧匠,依技艺分区立坊,资以改良之财,引万国技艺;育特色名品,拓高端商路,扬我大汉威名。可与他国互派‘匠艺使’,交流技艺心得,学习他国之长,补我大汉之短,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马林拊掌赞道:

“妙极!新种与工坊之谋,富农强工,特色名品更可远扬海外,实乃富国裕民之良策!”

子墨又道:

“其三,揽四方贤才,赐官职、府邸、田亩;开庠序之学,设数、工、商诸科;奖掖技进之能者、业盛之商贾。颁明法纪,护持私产,稳营商之心。且可设立‘贤才基金’,由官府与商贾共同出资,资助贫困贤才求学创业,确保人才无后顾之忧,一心施展才华。”

南中英目露异彩,赞道:

“子墨兄大才!如此一来,贤才咸集,秩序兴则俊才辈出,法规明则商途无虞,真乃雄图大略也!”

南中英言毕,目含期许,望子墨再述。子墨继而云:

“其四,与邻邦互营商馆,陈我大汉珍奇;组商队越境通贸,输精优之货,入稀缺之资;争关市之惠,扬我朝之利。办万国文会,邀异域宾朋;融诸番风情,建文旅盛景,促文化交融。还可于商馆设立‘文化交流阁’,展示各国文化瑰宝,举办学术研讨、技艺切磋等活动,增进彼此了解与合作,为商业发展营造友好氛围。”

马融急接话赞道:

“妙哉妙哉!商馆、商队通财货,文会、文旅聚人心,更可传播我大汉风华,此策真乃高瞻远瞩!吾意还可遣能臣与外邦协商互市细则,保贸易长盛不衰。”

马融语罢,以目示意子墨。子墨再道:

“其五,简赋税之繁苛,依盈利多寡合理征取;行梯级税制,扶掖新兴之业;严究偷税之弊。拨帑银于基建、科研;核度支明细,绝贪墨浪费,保财用得当。可设立‘税赋监督司’,由民众推举德高望重之士参与监督,确保税收公平公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众人齐声叫好。一人高声颂曰:“绝矣!税赋之道,当为兴邦惠民之具。企业兴、交易繁,税赋自增,岂同竭泽而渔之苛政?子墨兄此论,宛若明灯,照亮前路!”

末了子墨论及:

“传统之念拘囿,赖官府倡行、乡绅垂范,奖掖先变之士;利益集团作梗,望圣主明察、监委严督。技术引入维艰,可选匠才出洋学艺、聘异国高手传艺、强官方技校育才。人才育成迟缓,当延揽鸿儒编修典籍、许工商贤才进阶之途。外局纷扰不安,宜组劲旅护商、结互助之约、移贸易通途。”

“更可于七郡之内设立‘革新试验区’,小范围试行新政策、新技术,成功则推而广之,失败则总结经验,避免大规模损失。同时,加强与周边郡县之合作,形成区域发展联盟,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南中英及众人闻之,对子墨这一篇宏论皆心折不已,对子墨如此全面而又完整的之高见钦佩有加,深感此人胸中韬略非凡,日后必成大器,司隶七郡之发展,或可赖其良策而熠熠生辉。

众人又就司隶七郡之事热烈讨论了一番,各自分享着见解与想法,或激昂陈词,或冷静分析,直至午时,方意犹未尽地散去,各自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谋划,期待着能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一展身手,为大汉的繁荣添砖加瓦。

子墨收获满满。其中南中英、马融,马林,刘平贵及后续发言的部分学子给子墨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