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啊?这么说来,那我们孩子不就双国籍了吗?”

王霞惊喜地说。

“别瞎想啊,中天国并不承认双重国籍的身份。

这个问题说到底就像一锅糊掉的粥,各国法律法规界限不一样,事情很难讲清楚。”

李文补充了一句,以此总结这次对话。

“大林,我要是去联合邦生孩子,你愿意陪我吗?”

王霞紧紧抓住李文的手问。

“当然愿意,这可不是小事情,必须要有我在场。

如果当时我也在晓萱的手术现场,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发生了。”

想到这里,李文内心还是愧疚不已。

“你别担心,我现在身体好着呢,不会有那样的情况发生。”

王霞安慰道。

她明白李文这些年来对要孩子的犹豫,很大程度上受当年事件影响。

但其实她错怪了李文。

他迟迟不愿成为人父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害怕承担身为父亲的责任而已。

第二天早晨,李文送王霞去了机场。

临别之际,他递给了她一个小箱:“这里面是这段时间我写的研究内容和图纸。

上个月我去联合邦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理论,并进行了优化。

麻烦你帮我在那边发表论文,并着手申请专利文件。

再把这些设计发到研发中心那里先预备一下,在我和过去时他们能把设备制作完成!”

王霞接过来一边随意应答一边问道:“又是哪一项发明?”

李文只告诉她这是一个全新的医疗装置。

王霞并未太过留意,只是将此事当做又一个普通研究结果,并未放在心上。

在此期间,李文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即将成立的一家中外合资公司的筹备工作上。

然而一封匿名信却彻底搅翻了一直进行的顺利项目的正常运作。

此举报函直达有关国家机关部门,指控的对象正是他们计划中的合资公司事务。

报告中指出:一、用旧套语指责;关于这一点领导已在早前明确予以否认; 二是针对李文本人,质疑其技术能力与海外市场的实际经验;三是对宏星机械厂和特速车辆合并的方案,称此过程像是蛇吞象。

这封信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而更复杂的问题在于合资方主导权的归属。

不久,整个合资企业筹划办公室被叫停调查,相关人员也被询问情况。

李文投资建起的辉煌大楼名义使用了合众国际dL集团公司,董事长名为黄大河。

现在的问题在于,要么用“黄大发”

或另一个代名来经营,否则他们将不能享受相关政策待遇。

此外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认同李文,杨总的改革蓝图也将化为乌有。

两日之后,杨总和李文会面商讨解决方案。

“你还记得那位曾是工厂高层的林科长吧?现在他在机委部供职。”

李文意识到这就是陷害者,感觉这个阴谋极其下作。

匿名信显然只是个开端。

果然不出所料,随后有人开始散布消息 ** 群众抵抗并购重组计划,最终使得那位林副部长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

李文决定改变思路。

“我相信你能信任我对吗?”

杨总回忆起之前的种种贡献坚定地表达了他的信念。

“那就顺水推舟!”

李文建议道,“我们可以转向其他工厂。”

李文想既定的计策难以实施,换个工厂同样可行!

“可是,成立合资公司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振兴宏星厂呀?”

杨总有些疑虑。

“意义还是有的。”

李文耐心说道:

“比如示范价值方面。

目前京内只有两家大型合资车企,生产的车用于出口,并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接着他们深入交流并逐步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仅要有出口车型,更要推出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车辆。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满足本地需要,还要提升品牌形象,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这样做还能让红星厂的人清楚看到现实:继续固守现有老旧设备是否可行?还是加入合资公司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再说,在首都没有必要再保留像红星厂这样的重工业工厂了。

过去的事情就不提了,如今城市发展不再需要这样的企业留在市中心,不但影响市容且污染环境。

更重要的是,这也和城市规划相冲突。

放眼全球,没有哪个首都愿意在市区里设置一个钢厂!

杨厂长对侯大林这番话并不认同,认为他是在强词夺理!不过,他知道侯大林是对的——红星厂目前就在五环之内。

尽管这些年尚不明显,但未来几年后,这片区域无疑将成为真正的市区。

既然如此,红星厂迟早都得搬迁。

此时若再大量投入建设资金,无疑是浪费资源。

杨厂长思索片刻,点头认可了这一策略,并决定向相关部门反映意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接下来几天,侯大林忙碌于上课与监督正在施工装修中的1978大厦。

这座大厦高66层,其中顶层为酒店,中层为办公楼,底部数层预留给未来的商业用途,包括地下几层用于停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地下一层至二层还计划改造为小商品市场。

在紧张忙碌半个月之后,侯大林终于把自己的办公室装修好了,整个六十层楼,接近四千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十二间总裁级办公区域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

当他第一次踏入新完成的大型办公室时,确实感觉宽敞得令人心慌。

“这么大的办公室坐着真不舒服啊!”

来访的杨厂长同样也感到不适。

回想起当年去 ** 时拜访的一家银行高管的宽阔房间,“我当时以为自己有机会也可以拥有这样一个空间,但真到自己这里的时候才知道有多不便!”

他笑着自嘲道。

众人听完都笑了起来,“有时候老外的习惯不一定合适咱们。”

杨厂长建议将内部结构稍作调整以避免过分空旷。

侯大林深感赞同并表示马上整改。

随后杨厂长介绍了来自京第二机床厂(以下简称\"京二机\")的新合作方—侯震。

三人开始讨论起合作事宜。

作为一家老牌机床厂的掌舵者,侯震对行业现状十分了解:虽然当下市场需求仍旺盛,但他深知企业面临老化设备和技术落后的困境。

为防止日后竞争能力衰退,侯震早已萌发变革之意。

当得知此次与特车的合作可能带来契机时,他主动联系市领导表达了加盟意向。

听完这些背景故事后,侯大林直接切入主题,“您是否打算放弃京二机的主要产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