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我的姐姐何雨水 > 第399章 听起来非常有意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然而现实商业操作中,人们往往会选择更简便直接的方法——引进工人和技术。

无论如何,只要有足够的利润驱使,总能找到合法途径突破现有的限制。

两个月内,一个新的联合企业在两位背后人物的支持下成立了。

曾经那处废旧汽车市场的经营者加入了新公司成为股东,整个运作由职业经理人管理。

在新公司中,李文最终掌握了百分之四十五的股份,而张莉的股份被稀释至百分之一。

布莱克则保持了百分之二十的股权,原本报废车厂的老板威尔森拥有百分之五。

剩余的部分被卖掉一些,其他股份由几个当地的二手车行分得。

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拆解和修理车辆,并且提供信贷和保险服务。

通过一系列操作,布莱克成功拿下了信贷和保险的所有合同,确保每辆经过这里的二手车都必须通过他的公司来处理信贷和保险业务。

当然,这些并不需要正式资质,而是靠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谈判获取收益分成。

可以说在这次重组中,布莱克是最大的赢家。

李文明白这些事情背后复杂的运作,但他专注于修车和拆解车辆。

新的公司在一片土地上建成,购地资金完全依靠银行贷款,在布莱克的帮助下,又通过一些金融操作获得了额外的建设资金。

公司后面正在建设占地超二十英亩、兼具拆解和维修功能的新厂房。

与此同时,李文先让人整修了自己的住所,提高舒适度。

虽然富起来了,但李文还是住在原来的地方,并未听从布莱克建议搬进高档社区。

这次小改动甚至被写进了银行贷款申请书中,用以强调管理层的勤勉精神。

新房建设中,秦八叔的英语能力有所提升,两人拿到了驾照,张莉的入籍问题也随之解决。

** 招工也在按计划推进,特别是刚从内地过去的人们,他们薪资要求较低,工作效率高。

第一批过百名员工抵达,尽管薪资低且支付方式特殊(部分工资是港币),但对于港岛生活困窘的人来说,已经很具吸引力。

到了70年夏天,公司成型。

贷款到期压力逐渐增大。

为了还款,超过一百名工人全力投入工作,但仍有许多困难——除了经验不足外,还有大锅饭习惯的影响。

为此,李文召开董事会提出引入包工制度。

每个零件的价格被明确制定出来,工人可以个体或组队参与,原固定底薪不变,额外完成多就赚多。

加班被允许,在法律框架内的长时间工作也被默认为个人风险自行承担。

不过这提议被驳回,因为缺乏足够休息可能导致更高工伤率。

最后,工作时长定为每日十四小时上限,宣布后车间气氛活跃。

不久后效率大幅提升,产量激增带来另一个问题:薪资增速也加快。

财务状况开始变得紧张,如未来三个月不能扩大修车业务增收,可能会面临挑战。

修车人员培训进展顺利但也有难度,主要是语言障碍以及学习期间无收入问题导致动力不足。

为激发士气和促进培训效果,李文采用标准化流程和专业化分工。

分批次培训特定品牌的汽车维修,配备翻译及录制教学视频辅助理解。

如此这般不到一个月,修车团队就能初步 ** 完成工作任务。

林振国的汽车检测业务进展顺利。

对于检测的问题,他决定采取专业化分工的做法,确保每个环节都能由最专业的人士负责。

本地技术人员只需确认车辆问题所在,并将情况记录在表单上。

这些表单随后会附在车辆上,送往维修厂,技工会根据表单内容更换相应零部件。

为了提高效率,林振国进一步规范了流程。

不仅制作了详细的检查清单分发给合作商及其雇佣的技术人员使用,还规定他们必须严格按照此表进行工作。

毕竟,如果连收车的人都不能确定车子的状况,又怎能放心接手车辆呢?

如此一来,公司内部需要的专业工程师减少了许多,只保留了用于核实外部提交报告准确性的团队。

如果有不一致之处,林振国则会要求对方整改。

要么送修直至合格再送回,要么干脆退货或作为废铁处理。

随着时间推移,林振国创办的“卓越公司”

迅速成长。

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大部分二手交易活动都被纳入了他的管理体系之中。

其他商家逐渐意识到不加入这个体系就无法生存下来,竞争力极低,终会被淘汰出局。

得益于一系列措施带来的效果,“卓越公司”

的收入显着增长,并吸引到了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

作为第二大股东的金融专家巴尔默为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助力良多。

外界对公司的期待不断增加,纷纷建议其上市,认为这是扩大规模、增加盈利的必经之路。

面对这一趋势,林振国也做出了决策:1970年末,在巴尔默带领下,“卓越公司”

终于踏入纽约证交所。

“卓越公司”

的表现超出预期,很快在全国开设更多分支机构。

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成功实施使各新设工厂很快实现了盈利,为集团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进入1971年下半年时,林振国的工作量相对减轻了。

他在巴尔的摩市中心定居下来,继续专注于二手车买卖行业,同时也更加投入地研究神经学知识。

尽管在医学领域是个新手,但他凭借着个人能力和独特技术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

不过,他也意识到专业知识上的欠缺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障碍。

为了获取更可靠的数据和证据,林振国决定制造一种能够精确成像的医疗设备——x光断层扫描仪(即现代意义上的ct机)。

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于是他又找到了合作伙伴巴尔默商量融资的事宜。

巴尔默对此表示强烈兴趣:“你说要做一台什么仪器?听起来非常有意思。”

“天啊,林森,你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