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尔小国,竟然有这么多势力。只是可笑,三五百人的战斗也敢说是大战、国战,我从未见过如此夜郎自大之国!”
航行于大海之上的一艘巨大宝船之内,朱高煦耐着性子看完了手上有关倭国的一些资料,随后往桌子上一丢,耻笑了起来。
不怪他耻笑,实在是倭国的历史一言难尽。
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不说了,朱高煦也没心思看,他也不喜欢看,他看得是和战争有关的。
结果,朱高煦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了倭国的战国时期,一个屁大点的乡间械斗,也敢说大战;一个小县城那么大点的地方敢称“国”;然后,县城与县城那么点势力之间的战斗,三五百人而已,就敢说是国战……
林林总总,实在是惹人发笑。
在大明,几十几百人的战斗,都不用到朝廷来议事就被下面的百户、千户解决了。
对于大明来说,没有上千人参与的战斗不叫战争,没有上万人参与的战争不叫国战。
大明与北元的战斗,动辄就是十几万人!
十几万人要是放到倭国去,那是灭国的无敌之师。
但是,大明哪怕一次性损失了十几万人,依然可以随时再组织起一支甚至多支十几万人的军队。
坐在朱高煦下首右边位置的,是一名太监,虽然无须,但却肤色偏黑,身材魁梧,从外表看根本看不出是一名净了身的太监。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三宝太监郑和。
坐在朱高煦下手左手边位置的,是一名须发皆白、三角眼,面目凶狠,神情却有些病怏怏的和尚。如果有对靖难之役很熟悉的人在,一定可以认得出这和尚的身份,正是太子少师,法号“道衍”的靖难之役主要策划者姚广孝。
两人之所以会跟随朱高煦出征倭国,全是朱棣的安排。
对于朱棣来说,出征倭国必须要准备充分,除了物资条件充分之外,人员配备也必须充分,这是吸取了元朝攻打倭国失败的教训之后做出的决定。
朱高煦能征善战是事实,朱棣并不担心朱高煦在陆地上的战争。
但是,海军的战斗,朱高煦就不是很熟悉了,所以朱棣给他配备了郑和。
知道了历史的朱棣,自然知道郑和在带领海军方面的天份。
事实上,郑和在七下西洋之前,已经跟随朱棣征战多年,靖难之役的成功也有郑和一份功劳。
至于姚广孝,这是朱棣用来对付倭国的政治手段。
以姚广孝的老谋深算和高僧的身份,朱棣相信他能够在政治、文化、宗教方面对付倭国,起到决定性作用。
面对朱高煦的冷笑,郑和没有任何声音,只是把目光看向了姚广孝。
姚广孝不仅身份地位比他高,而且还是他的师父,佛教的师父!
郑和原名马三宝,三宝太监说的就是他的名,他本姓马,回族人,“郑”姓是年前朱棣赐的姓。
年前的时候,郑和成为了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帮他受戒的就是姚广孝,当时他还手写了一部《佛说摩利支天经》并刊印出版了,姚广孝帮他撰写了题记。
察觉到他的目光,姚广孝看了他一眼,然后看向了朱高煦,微微一笑道:“汉王,倭国的这些事情并不重要,我们只需要知道现在倭国内部的各方势力即可。老衲还是之前的建议,擒贼先擒王,先把足利义满重创,然后挑唆其它势力反叛,我们从中取栗即可。”
朱高煦不置可否,哈哈大笑道:“少师放心,我刚才只是嘲笑一番而已,并不会因此掉以轻心。”
靖难之役的成功是取了巧的,当时朱棣的军队被平安、铁铉、盛庸拖在山东一带,打了快三年都没有太大的进展。
后来是在姚广孝的建议下,迅速直取京师金陵,这才最终成功翻盘的。
如果朱棣不是直扑金陵,而是继续稳扎稳打,一地一地的攻克,用蚕食的战略和建文帝对打,结果朱棣是一定要输的。
朱棣的基本盘只有北平一地之力,最多加上辽东,但建文帝掌控了大明九成的土地和人口,特别是南方赋税之地。
拖到后面,朱棣会越拖越死。
此次姚广孝再次祭出这个打法,朱高煦其实也觉得没啥问题的。
但是,朱棣也和他面授了机宜,现在大明有人有船有枪有炮,最大的目标是彻底灭了倭国,其次才是像姚广孝说的控制倭国,火中取栗。
所以,两个选择,他现在不好选哪一个,到时只能伺机而动。
不过在朱高煦的心中,他是倾向于彻底灭了倭国的。朱棣也好,徐皇后、太子大哥朱高炽也罢,都和他明确说过,倭国以后会是他的封国!
能继承大明皇位,当然是继承大明皇位了。
在大明当一个王爷,好是好,但其实挺没意思的,远不如一国之主来得心动。
倭国距离大明又近,以后想要回到大明也方便。
朱高煦也存了一个小心思,那就是在海外倭国建国,可以肆无忌惮的搞发展,一旦大明这边有变,说不定他还能再次回到大明,入主大明呢。
“汉王,少师,此次攻倭,首要朝鲜之地,必须要在朝鲜设立我们自己的补给之地。如若只靠朝鲜,卑职担心朝鲜有变,它们和倭国贸易频繁……”
郑和这时才说话道。
话虽然没说完,但朱高煦和姚广孝都知道他的担心。
姚广孝点了点头道:“朝鲜不得不防。”
朱高煦沉思了一会后,说道:“此次路上也有大军配合,出兵之前我会要求封锁消息,封锁朝鲜,晾朝鲜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阳奉阴违。”
三人并没有商讨从哪个方向哪条海路进攻倭国,因为在出发前就已经在皇宫和朱棣商量好了。
这一次,他们打的是准备充分的奇袭战,吸取了元朝进攻倭国的教训,而且船坚炮利,只要操练熟悉了,很难会出现失败的结果。
忽必烈进攻倭国之所以失败,第一次是没有准备充分,缺乏粮食、淡水补给。
第二次其实也是没有准备充分,没有考虑到季风的影响,结果带足了粮食、淡水的十四万大军被台风给打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