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目前韩婷婷手里就有一本没啥价值的文稿,要想把这变成一本流通市场的书,好比天方夜谭。

首先她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把这个变成钱,是否能变成钱,都是未知数。

把这些方块字变成钱以前,还必须有投资,这这哪儿都要钱……,头大啊!

这的确让她感觉到自己的无用,家成了拴住她的那个笼子。

本就没有任何写作基础,写出来的东西是否有读者群,还有就是缺少那份自信。

她几乎都不敢让别人知道她在写小说,这份底气都没有,所写的东西如何面世?

更甚的是印刷书需要资金,这正是她目前最缺少的东西。

钱是万事拦路虎,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万事不能。

这几年她几乎是和社会脱节的,即使写小说也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韩婷婷陷入了迷茫,自己追求的,喜欢做的事情,跟目前生活的窘境比起来,只能靠边站。

精神食粮和物质基础比起来一点也不浪漫。

放弃,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喜好。

韩婷婷的作家梦还没启航就这样破灭了。

顾学义找了一个合作伙伴,把不多的钱拿出来,又东挪西借,两人凑了二十万,准备开一家民族用品店。

x市有一条民族用品一条街,旁边是百年东关大寺,也是x市的一个旅游景点。

那里的房租和物价也是一个消费高点,主要靠零售。

这样的地方养活一家人不饿肚子也许不是问题,可要靠这样的零售店挣钱买房买车就不要想了。

何况这还是合伙开店,一个人守店恐怕闲的都会长毛。

顾学义做过批发文具的生意,虽然薄利却多销,钱周转快,有挣头。

还没有网店的年代,小商品批发市场是个绝对有挣钱优势的地方。

顾学义也瞅准了这个商机,有了目标开始行动。

只是几天转下来,发现那里面的铺面太紧张了,到了一铺难求的地步。

即使有转让的,高额的转让费也让他们望而却步。

顾学义和伙伴一人拿着一瓶水,蹲在小商铺的天桥上,人来人往,一片繁荣。

“这儿人可真多,可见生意多好!只是不知我们开始后会怎样?”

伙伴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问顾学义,转行有一定风险,但如果天时地利人和,成功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管努力,结局交给时间吧!走我们去新市场看看。”顾学义站起来招呼伙伴。

两个人用脚把城东区不知量了几遍了,两次生意的失利让顾学义显得谨小慎微起来。

他没有后盾,一旦跌倒有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本就是生活在最最底层的人,靠辛苦过活,还背负着家庭,他只能像一个卒子一样往前拱。

在金钱和权力组成的这个社会里,他一头都不占,只能靠血汗往前拱。

这是做男人的担当。

他们这些人好像就是为了受苦而来的,苦是他们这一生的必修课。

“这个市场明显就是来蹭热度的,这如果和小商品市场打通就好了,不过经营者也算有眼光。”伙伴看着还有一半空铺的市场感叹。

旁边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这儿却是门可罗雀,这个差距……。

两人走进可以跑马车的大门。

新市场里商户还没入住满,乍一进去,感觉有点冷清,不过对口拿货的人也有。

两人先去了市场管理中心,一问才知,这里的铺面都售出去了。

有资本的人早已抢占先机,当起了租爷。他们只能去找房东。

两万多的房屋,加上水电费,市场管理,一年三万过一点,压力不算大。

新市场有一个成长期,等生意好了,房租也会随之涨起来。

顾学义看着这间十五平米的房间,心里并没有那么踏实。

一个新的行业,摸索着过河,各种风险都有可能。

首先要掌握当地的价格,销售渠道,以及货物的质量。

在造假这方面,除了国人,世界其它国家不敢说话。

这就大大考验了人的眼力。

这个阶段,韩婷婷帮不上忙,虽然她很想替顾学义分担点,照顾好孩子和顾学义的生活起居也是她分内之事。

一个孩子就把女人栓死了。

在这个城市里他们都是孤单的人,没有亲人的后盾,没有朋友的援助。

普普通通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没有小说、电影里的桥段,动不动有人支援几百、几千万的资金。

韩婷婷本来就不舍得给自己买东西,现在更是小心操持家务,除了必需品,一分钱都不敢乱花。

穷人家的生活显现的淋漓尽致,抠抠搜搜过日子,不是不想而是没有。

买菜都不敢选贵的。

算算韩婷婷这一年穿的,都是前几年的衣服,一件新衣服都没添。

倒没有亏待孩子们和沈玉,这也是韩婷婷做人的原则,他们是应该苦的年龄。

他们苦,不就是为了养自己的人和自己养的人不苦吗?

不然人这么忙忙碌碌又为了什么?

韩婷婷再没敢在顾学义跟前提买房的事情,以免使他压力过大,度过目前的难关才是当务之急。

她不像农村里的那些家庭妇女,没体会过挣钱的难,也不懂男人的累。

夫妻之间贵在理解。

韩婷婷恨不得能把这一切艰难扛在自己肩上。

铺面找好了,接下来就是去南方进货,顾学义很想把韩婷婷带上,有些方面女人比男人细心。

他还是喜欢依赖韩婷婷,也许是女人强悍的原因。

可小恃在上学,没人照顾不行,韩婷婷根本出不了门。

顾学义和伙伴两人去江南联系了源头厂家,以他们的需求量也只能和那些小作坊达成合作协议。

小作坊也是源头厂,比那些倒腾了几次手的货物要便宜很多,这样利润空间无形之中也大了许多。

计划内第一批货很快到了,都是原始料子,这三分之一要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加工成成品。

韩婷婷和伙伴的媳妇都很想帮忙,可望着这些布料,两人却无从下手。

她们没学过缝纫,没学过裁剪设计,根本没见过这些东西如何制作,又加上有人把这种活说得技术含量很高,只能找人代加工了。

伙伴找熟人亲戚到处寻找做这种加工活的人,多半都是手工制作,速度很慢。

批量生产的一个也没找到,但没办法,只能先开业,以后慢慢发展。

他们不能跟零售店比,零售店里一天出不了几个货,他们这是批发要批量出货的。

所以伙伴找来的加工人员一开始还行,供的上,随着顾客的增多就出现了供不应求。

再就是加工费超出了他们的预支,这一点伙伴当时承揽了,他是当地人,能搞好这一切,顾学义也没在意。

谁知现在出现了这种情况,迫在眉睫也没更好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利润低,大家承担,后续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