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终章一
墨云霄站在官驿门前,看着背插旌旗的北关信使一路喊着“燕州府捷报”,一阵风般呼啸而过。
那日在威州,廖夫人刚送走时老,就派人将他唤去了府中。
一坐定,廖夫人就直接开门见山道:“小王爷,妾身想与小王爷合作,不知小王爷意下如何?”
他当时心里一跳,预感廖夫人想要跟他说什么,却装傻充愣,“咱们现在,不就是在合作吗?牧场也有我们北齐一份。”
廖夫人道:“妾身以为,小王爷应该明白妾身在说什么。”
他当然知道。
但这种事情,他若率先答应,反倒显得他有些迫不及待。
谁着急,谁就落了下乘。
既然廖夫人想与他合作,在合作条件上,他得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廖夫人似乎早就料定了他会是这种态度,也不以为意,“妾身知道,兵器库是燕王与你们北齐议定的合作。”
“妾身不需要小王爷在皇上面前指认燕王,只需要小王爷与妾身去一趟京城即可。”
他继续装傻充愣,“本王不懂夫人在说什么。”
“你当然懂。”廖夫人像是吃定了他,那胸有成竹的模样真是让人恨得牙痒,“作为交换,妾身定当襄助小王爷,达成您的愿望。”
他心跳如鼓,面上却强撑着,“本王的愿望?夫人怎知……”
“皇位。”
皇位?
他笑,“廖夫人当真是好狂的口气。我们北齐的皇位,什么时候轮到你一个妇人说了算?”
廖华裳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以为,当初我们皇上,为何会答应你加入我们牧场?”
他故作戏谑,“莫不是,引狼入室?”
“为何不是请君入瓮?”
“当年你们齐国南下兵败,齐皇一定心有不甘。所以,谁能一雪前耻,谁就有可能继任皇位。”
廖华裳说得轻描淡写,他却听得心惊肉跳、冷汗直冒:难道梁帝,早就识破了他们的筹谋?
“燕王一定以边城为条件,换你们与他合作。”
此言一出,墨云霄冷汗更甚。
廖华裳从棋盒中拿了六颗棋子,在案几上依次排开,“若你们想打大梁,就只能从东屿关、石关和羯羚关这三个地方入关。”
“因为往东,你们就得借道莫桑国。往西,需借道西夏。”
“且不说莫桑国和西夏会不会借道给你们,还有腹背受敌之患。只说这多出来的千里之遥,单就你们北齐大军人吃马嚼,粮草后续补给就跟不上。”
“等你们千里迢迢到了鸿阳关,等待你们的,是我们以逸待劳、兵强马壮的南梁大军。若不能突击致胜,一旦失了先机,你们必败无疑。”
廖华裳轻笑,自信满满,“不妨再告诉你,只要有我廖华裳在,大梁北关的这三座关城,你们就打不进来。”
“不信的话,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你们北齐,举全国之力,攻打这三个关城的任何一个。”
“只要你们能破关,我便认输,会答应你的任何要求。”
语气狂妄到令人发指。
不知为何,他总觉得,这个妇人,不是在危言耸听。
北关是大梁挡在齐国面前的一道天堑。
如果这道天堑落入北齐之手,就相当于大梁将自己最柔软的腹部,亮在北齐的刀剑之下。
燕王再急功近利,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大梁最重要的两个省交给北齐。
所以,燕王此次就算成事,也一定会事后反悔。
墨云霄的父皇,当初的打算便是:
燕王一旦反悔,他们就可以借此攻打大梁。
在南梁内乱纷起、政权未稳之时,大齐正好趁虚而入。
可父皇却忘了,当初大齐百万大军攻打南梁,同样是内乱纷起、政权未稳时。
那时梁国国力尚弱,废帝不得民心,如今的皇上还是个“叛贼”。
而今大梁国力强盛,其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廖华裳道:“此次南行,也算是看在你救过我一次的份上,我给你争取的一次与我们陛下谈判的机会。”
她眸光微凝,面带不屑,“至于燕王,你们就不用指望了。他成不了事。”
墨云霄心里暗叹:燕王最终,果然未成事。
当日,他出现在南梁朝堂上之时,燕王看似平静,实则已经乱了方寸。
廖华裳先是直接揭穿燕王阴谋,给了他当头一棒。
当时的燕王,看似冷静,实则是在强撑。
接着在苏岠反供之时,又让他们分开做口供。
轻易就揭穿了苏岠的谎言。
那缓缓数过的数字,不止在“折磨”说谎的苏岠,同样也让燕王的神经绷到了极致。
然后,苏岠按计划,“抢夺”活下去的机会,“生死关头”所说的每一句话,便都成了真凭实据。
也彻底让燕王心神大乱。
最后,穿透苏岠咽喉的那一箭,就像训鹰者吹响的哨音。
燕王的人在神经过度紧张之下,甚至都没看清,射过来的那些箭矢,除了苏岠,没有伤到任何一个人。
燕王暴起伤人,他的拥趸纷纷亮剑。
一场仓促的起事,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不到半日就被彻底扑灭……
廖华裳说,燕地藩府府兵攻不破羯羚关。
今日,平叛的捷报就传到了京城。
墨云霄幽幽叹了口气:这是怎样狡诈的一个女人啊!
不过好在,她说话算数。
因为他的出面作证,梁帝愿意与他进行一次和谈。
只要拿到足够的筹码,他的太子之位,便更近了一步
*
元太夫人最终没能撑过新年。
腊月二十那天,太夫人精神很好,一大早还坐起身,喝了一碗肉粥。
肉粥是比照廖家流放路上,廖华裳她们做得那种。
只不过肉是新鲜的,在粥里加了暖棚里种的青菜。
老人家喝了满满一大碗。
躺下去没多久,就咽了气。
元太夫人享年八十整,算得上是难得的高寿老人。
因为在床榻上躺了太久,不管是丧仪之物还是情绪,家人都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丧事结束,元太夫人的棺椁寄存在城外寺中。
等选个良辰吉日,由丁忧居家的父亲与二叔、三叔扶榇归乡。
只是因着燕王叛乱,朝中大臣十去二三。
各种善后事务繁杂忙乱,人手严重不足。
本该封笔的衙门,大年初一照常开衙。
皇上初一匆匆祭过宗庙,初二就正式上朝理政。
就连告老致仕的文阁老,也被皇上重新召回朝堂。皇上手诏夺情,父亲在守孝二十七日之后,官复原职,素服治事。
扶榇回乡的任务就落到了二叔和三叔身上。
廖华裳也要在京城守孝,闲来无事,便跟着两位叔父、婶母回了一趟鹤州。
与廖华裳一行先后抵达鹤州的,还有在北关的部分族人。
燕王藩府府兵叛乱,让廖氏族人萌生了回乡之意。
毕竟鹤州居于大梁腹地,相较于北关,生活更加安稳。
廖氏被抄封的宅院和祭田都已全部返还,只是常年疏于打理,祭田荒芜、祠堂破败。
廖华裳拿了银子出来,将祠堂重新修葺过,祭田也雇了人,重新翻整,种上粮食……
安稳又闲适的日子,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再回京城,已是两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