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宝不肯接受小老虎,平安见懿安太后抱着小老虎不撒手,便将小老虎送给了她。
张嫣跟得了一个儿子似得,连其他礼物都来不及看,就抱着小老虎回慈宁宫了,生怕平安反悔再要回去。
乾清宫里,只剩下张蔷母子,殿里的法容、姜姑姑、怀恩等人,全都识趣地退了出去,留下母子二人,安安静静地享受亲子时光。
………………………………
大军凯旋,京营将士们放假十天,回家与家人团聚,将士们带回来的饷银和辽东特产,让各家商辅的买卖格外兴隆,有钱人家争着购买将士们带回来的皮毛、东珠、山参,还有用腌制的咸鱼,就图那些鱼够大。
经营粮食布匹,日用百货的商家,更是被将士家属们狠狠地消费了一波,将年前积压的货物,全都卖出去了,一时间商业繁荣,京城里跟过年一样热闹。
最热闹的是《明报》,不停地宣传辽东的黑土地,长白山里的珍贵木材,还有辽东海里捞不完的鲱鱼,几乎每日都有一到两篇,关于辽东的报道,使辽东这块地方,一直处于京城话题中心。
而辽东最缺的,就是人手,刑部、大理寺、京兆府的牢狱里,人犯已经被清空,全都送到辽东服刑。
五城兵马司加强了巡城,一些打架斗殴的小事,以前兵丁们一般不会抓人,劝和劝和得了。现在不行,全都抓起来,送到辽东去服刑。
一时间,街上的大小混子们,几乎绝迹,治安都好了不少,小孩子都敢单独出门了。
还远远不够,往年冬天,有大量的难民到京城乞食,官府要在几大城门外开设粥厂,到了开春,这些人会陆续返乡,但有些失去土地的难民,会滞留在京城。
今年,这些难民都被送去了辽乐,有一家人去开荒种地的,只要去到辽东,每人分五十亩地,一家十口八口的失地农民,去到辽东就能做个小地主,而且免三年田锐,这样的好事儿,上哪儿找去?
东征大军还没进山海关,户部组织的第一批自由民,便拖家带口地出发了,他们一路上的食物,都由官府发放,去到目的地,每人还能从当地央行里,借到五两银子的安家费,用于购买农具和种子。
这笔银子是无息贷款,还款期高达五年,可以用粮食还贷,还能用山上的猎物、河里的鱼虾等物资还贷。
这政策一出来,城外的难民都走光了,有些往年来京,滞留在京城打小工糊口的百姓,也纷纷举家迁移去了辽东。
还有些人,被大户人家招揽,冲着高薪,抛家舍业地闯辽东,要为家人搏一条发财之路。
还有在辽东立了功,封了卫所官职,留在当地的官兵,许多人写信回来,让家人迁去辽东,按照官府的规定,这些人去到辽东,每人还能分到五十亩土地,一下子从城市贫民,跃升为辽东地主,真真是祖坟冒了青烟了。
三月还没有过完,京城的赤贫人口,就少了四成,户部每月发放的粮票,从八万斤,降到五万斤。
………………………………
持续的炒作,哦不,宣传,还带得去年发行的土地债券,也升了值,有人公开收购债券,当初一两银子的债券,现在能卖到一两一分银子,一年不到,就升值一成。
最会算账的,是小老百姓们,他们当初购买土地债券,大多是冲着那五亩土地去的,但现在,只要去辽东,每人就能分得五十亩土地,这五亩地,就没有那么香了。
许多人见有利可图,开始抛售套现。
城南阜财坊,宋良家里,宋良正在接待一位来访的客人。
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位二十来岁的书生,小时候,邻居们都叫他阿治,在天启六年的王恭厂大爆炸中,失去了父母,与六岁的妹妹成了孤儿。
兄妹俩在难民营里,多得宋阿牛和宋良父子相助,带着他到工地上干活,挣钱给他妹妹治病。
后来遇到他父亲的朋友,邻居苏应璧,兄妹俩被苏应璧收养照顾,如今,阿治已经长成一位标杆似的青年,取得了秀才功名,拜在苏应璧门下,学习工程管理,去年,又考进燕京大学,继续学习工程管理。
他兄妹与宋家一样,是阜财坊的原住民,宛平县衙里,能查到他们原来房子的地契,所以回迁的时候,兄妹俩分到了一座二进的院子,和家里原来的铺子,阿治将铺子租出去,自己边读书,边在苏应璧身边做事,挣钱养活自己和妹妹。
特意与宋家做了邻居,时常走动,今日,就是与宋良商量债券买卖的事来了。
宋良已经成了苏应璧的得力助手,每月拿着十几两银子的高薪,成了一家九口人的顶梁柱。
去年购买土地债券的时候,他拿出全部积蓄,买了五百两的债券,听说债券涨价,他想出手,又拿不定主意,特意找阿治来商量。
“阿治,你学问比老哥我大,你说说,这债券,咱卖还是不卖?”宋良低声问,他手里的债券,卖掉就能赚五十两。
“卖!”阿治果断地说,“宋大哥不找小弟,小弟也要来劝大哥卖掉,小弟手里的八十两债券,也要卖掉。”
“为何?”宋良见他如此果断,又觉得年轻人容易冲动,“万一债券再涨价呢?”
然后他又脑补道:“是呀,去到辽东就能分五十亩地,谁还会在乎这五亩地呢?趁着涨价,卖了还能挣一笔……”
阿治却摇头道:“五十亩地?那得去到辽东才有!大哥你舍得放弃北京的一切,去辽东从头再来么?”
宋良摇头,不解地问道:“那为何要卖掉债券?等着五年后连本带利收回来,不好吗?”
阿治蘸着茶水,要在桌子上写字,宋良见了,忙起身拿来纸笔:“兄弟写在这上面。”
阿治提起笔道:“小弟来给大哥算笔账……咱们买的是五年期,年息五分,一两银子一年的利息是五十文,比存在银行要高一些,宋大哥的五百两债券,五年的利息共一百二十五两……
现在购买债券的商家,就是冲着五年后的利息去的,以宋大哥的五百两债券来算,现在卖五百五十两,五年后卖回给朝廷,商家还能赚七十五两……”
“是呀,小弟为何还要卖呢?”
宋良可是知道,前几年朝廷建海产品加工厂,也向百姓募过股,许多人不也投资,现在,每到年终,看着报纸上公布的,加工厂的派息方案,个个眼红得冒绿光。
现在这个船厂或远洋捕捞队,是不是跟海产加工厂一样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