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 > 第186章 卢象生回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满桂带出去的火器,都是小型火器,对付大规模的骑兵冲锋,还得要大炮。

张蔷对工部兴建钢铁厂的事,抓得很紧,老尚书李从心已经年近七十,精力有限,张蔷根据前世的记忆,直接要求,把督临清仓的卢象升调回中央,准备让他牵头,在全国各地兴建钢铁厂。

后来才知道,卢象升已经于六月份迁大名知府,八月加山东按察副使,已经是正四品高官。

做为天启二年的进士,短短四年,就升为正四品,这速度,说是坐火箭也不为过,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人确实有能力。

张蔷要将他调回来,升工部右侍郎,专管钢铁厂建设,这样的人才,不用可惜了。

首辅兼吏部尚书黄立极,正在夹着尾巴做人,哪里敢反对张蔷的提议,张蔷从没有调阅过户部的档案,他不知道太后是如何知晓卢象升这人的。

但不妨碍他动作很快,十天之内就准备好相关资料,安排了廷推,将卢象升调了回来。

卢象升一年之内连升三级,连他自己都有点蒙,只能归功于老家的祖坟冒青烟了。

报到后,先来拜见老尚书,李从心的条案上摆着几块铁疙瘩,他对着卢象升招手道:“建斗,你来看看这几块铁疙瘩有何差别?”

卢象升在临清管理仓库的时候,也接触过毛铁、精铁和钢铁,他把每一块铁疙瘩拿起来仔细甄别,最后指着一块苏钢说:“回大人,下官觉得,这块钢铁的品质最好。”

李从心哈哈笑道:“建斗果然有眼光,这块是苏钢,工部每年要从南方商人手里,购入大量的苏钢,浪费银钱不说,还要受制于人。

所以,太后特意点名将你调回来,要选一块合适的地方,先建一座大型的钢铁厂,专门冶炼苏钢,甚至比苏钢还要好的钢材。”

卢象生不解地问:“太后为何要建钢铁厂?炼那么多钢铁用得完么?”

李从心挥手让公厅里的书吏和长随都下去,这才压低声音对卢象升道:“建斗也知道,辽东的建奴越来越强大,而我大明缺少马匹,练不成辽东那样的骑兵,除了筑城固守,很难打败东虏。

不管是筑城还是练骑兵,都要耗费大量的银钱。

太后说,能对付大规模骑兵的,只有火炮,而铸造火炮,离不开钢铁,这是其一。

其二,太后还说:大明的百姓,许多人还在用木质的工具耕地,这样的效率太慢了。要推广铁制农具,铁锨、铁锄头、铁铧犁,甚至铁镰,干起活来比木质工具快十倍不止。

有了铁质农具,百姓种十亩地的功夫,能种十五亩地,还愁吃不饱饭么?

大明目前生产的铁器,不管是品质还是数量,远远不够军工和民用的需求,而且钢铁这样的战略物质,必须掌握在官府手里。

建斗啊,这项艰难的任务,就交给你了,至于怎么走,还得靠你自己蹚。”

这很么蹚?卢象升表示很迷茫,他一个读圣贤书出身的文官,让他去经营这些奇技淫巧之事,他志不在此啊。

而且,他也不知道怎么做啊。

好在李从心给他指了一条路:“下午,本官往宫里递牌子,太后说了,你一回来,就让你入宫去见她,放心,太后定有详细的懿旨给你。”

卢象升更疑惑了,看李尚书一个老臣,提起太后之时,脸上的恭敬不像是装出来的,据他所知,秉国的那位裕安太后,只有二十来岁的年纪,为何连李从心这样的重臣,对她都心服口服?

下午,卢象升就得到了答案。

李从心的牌子一递进宫,立即就得到了回复:“下午辛时一刻,到酉时一刻,着工部尚书李从心,与新任工部右侍郎卢象升,入乾清宫西侧殿议事。”

未时正,卢象升随着李从心,就到乾清宫等着了,西侧殿进门左手边的倒座房,用来供等待的官员休息。

二人被请进休息厅,太监送上茶水点心,卢象升见茶几上有几份邸报,李从心随手拿起一份递给他:“这是新出的报纸,上面都是各地的新闻,建斗可以看看。”

卢象升心想,这不就是邸报么?坐下来细看,内容却与邸报不同,不但有官府的消息,还有来自民间的消息,往后翻看,居然还有一篇介绍泰西数字的文章。

他十分好奇,也坐下仔细阅读起来。

第一篇就是天子朱慈煌,拨内帑银子,补发延绥三镇军饷的报道,而且一拨就是九十万两,真是大手笔。

李从心见他咂舌,低声为他解惑道:“建斗可知,这银子是怎么来的?”

“不是内帑银子么?”

“不,这是太后在庄子里开设的两间作坊、京城里太上皇赏赐的一间皇店、还有在南京与人合开的肥皂厂,这几家厂子这几年赚的银子,这是太后的内帑。

原来的内帑,还在太上皇手里呢。”

卢象升惊得张大了嘴,忙又闭上,点点头,低头去继续看那报纸。

“绿色通道?”他想,太后又来这一招,上半年就用过一次,现在又用。

再一看,却是除了往京师运粮的粮商,享受绿色通道的待遇外,凡是往山西、甘肃、陕西运粮的粮商,通通享受绿色通道的待遇,在哪个地区出了问题,当地的官府要负责赔偿。

另外,凡是运往边镇的军粮,还能换取三倍的盐引或茶引,运往陕西、山西等受灾地区府县的官店,换取双倍盐引或茶引。

三倍盐引?卢象升瞪大了眼睛,太后这不是胡闹么?御史们也不上书劝劝太后?

他实在没忍住,转头问正在专心看报纸的李从心:“大人,您是四朝老臣了,太后如此作为,您怎的不劝劝?听说孙阁老还是太后的顾问,怎么也……”

李从心指着下一条新闻道:“建斗看完这条再说。”

卢象升耐着性子往下看:陕西道御史吴牲,携二十万赈灾款,前往陕西赈灾:

“陕西北部,山西南部地区,自今年二月起,滴水未下,五月、八月又遭受两次蝗灾,九月地震,田野里的草根树皮都被食禁,人相食……”

李从心探过头来,低声道:“白水县饥民王二,率众攻入县城,杀知县张耀斗,如果再没有粮食运过去,陕西就要大乱啊。

与平乱的费用比起来,三倍的盐引算什么?反对这项决策的御史,都跟着吴牲振灾去了!

太后说,官员要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的疾苦,大明需要真正能做实事的人,那种‘平日袖手谈心性,临终一死报君王’的官员,大明不需要!”

卢象升道一声“惭愧”,为自己刚才升起的,对太后的埋怨之心,感到羞愧。

李从心劝慰道:“建斗刚回京,凡事多看多听多问,太后有一句话,本官是极赞同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那些上书的御史们,都被放出去“调查研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