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并州北部的广袤土地,落入南匈奴的铁蹄之下。那些曾经繁华的城池,如今已变成匈奴人的牧场,战马嘶鸣,尘土飞扬,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与此同时,幽州西部也未能幸免于难,被胡汉势力所占领。这里的胡汉联军,骁勇善战,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城掠地,将幽州西部纳入囊中。胡汉文化在此交融,却难掩战乱的残酷。
而在东部,孙策、周瑜这对英勇的将领,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依然牢牢掌控着这片土地。他们的军队纪律严明,百姓安居乐业,虽然战火纷飞,但东部地区依旧保持着相对的繁荣与安宁。
尽管高句丽境内已经有不少反叛势力,但是以以李现为核心的新贵族阶级,如同一股新兴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
他们或是出自世家大族,或是因战功赫赫而崭露头角,如今纷纷汇聚于都城,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这些新贵族们,他们拥有丰富的资源、广泛的人脉和深厚的底蕴,在都城,新贵族阶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手段,逐渐稳定住了高句丽的局势。
他们巧妙地平衡了各方势力,化解了潜在的危机,使得原本动荡不安的朝局开始呈现出一种难得的和谐与秩序。李现作为这一阶级的领袖,他的智慧、胆识和远见,使他成为了高句丽新的权力象征。
陆逊在成功平定高句丽之后,并未急于班师回朝。他深知幽州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前往那里与孙策、周瑜两位英勇的将领会面。
此时的幽州,秋风送爽,金黄的落叶铺满了大地。陆逊身着战袍,英姿飒爽,率领着精锐部队踏入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在幽州城外,孙策与周瑜早已等候多时。三人相见,彼此眼中都闪烁着敬佩与喜悦的光芒。
孙策豪爽地迎上前,与陆逊拥抱,笑道:“陆兄,高句丽一战,你威名远播,我国士气大振。”
周瑜则文雅地作揖行礼,微笑着说:“陆将军,久仰大名。”
陆逊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谦逊,回礼道:“孙使君过誉了,逊不过是尽了一个臣子的本分。幽州这边,我早已听闻两位兄长在此运筹帷幄,心生向往,便迫不及待地前来求教。”
孙策拍着陆逊的肩膀,笑声中带着一丝豪气:“好啦,咱们也别站着说话,走走走,进城去,我已备好了酒菜,今晚咱们不醉不归,好好聊聊这天下大势,看看我们如何携手共创辉煌!”
陆逊和周瑜相视一笑,一同跟随孙策步入城中,三人的笑声在秋日的幽州城上空回荡,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繁荣与和平。
随着夜幕的降临,幽州城的灯火逐渐亮起,孙策的府邸内更是热闹非凡。宴席上,三位将领围坐在一起,酒过三巡,气氛愈发热烈。
孙策举起酒杯,眼神坚定地看着陆逊和周瑜,说道:“兄弟们,今夜我们不谈战事,只谈友情。来,干了这杯,为我们三人的友谊,也为我国的未来!”
三人一饮而尽,杯盏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陆逊放下酒杯,感慨地说:“孙兄、周兄,能与你们共谋大业,是我陆逊此生之幸。只是这天下纷争不断,我们还需加倍努力,方能确保江东基业稳固。”
酒香弥漫,灯火摇曳,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陆逊放下酒杯,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期待地开口询问:“伯符、公瑾,此番把酒言欢,不禁让我想起江东的水土。不知二位可愿随我一同返回江东,共谋大业?”
孙策微微一愣,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转头看向周瑜,似乎在寻求他的意见。
周瑜的脸色在灯光下显得有些深沉,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陆将军,此言可是出自越王之意?”
陆逊点了点头,坦诚地回答:“正是越王之意。昔日越王有意将二位英才纳入帐下,却不想二位另辟蹊径,北上投奔袁术,从而与我王失之交臂。此次我来幽州,越王特意嘱咐,要我问一问二位是否有意重返江东。”
孙策和周瑜相互对视,两人的眼神中交织着复杂的情绪。
周瑜的脸色渐渐涨红,似乎内心的波澜难以平息,而孙策则是一言不发,只是盯着手中那杯已经微凉的酒,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陆逊见状,轻轻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若二位心有所属,不愿离开幽州,我也不会强求。越王虽有意,但也尊重二位的选择。无论二位决定如何,我都会如实回报。”
此时,宴席上的气氛变得有些沉重,孙策和周瑜的心思似乎都飘得很远。
他们都知道,陆逊的这一问,不仅仅是关于去留的选择,更关乎他们未来的命运和江东的兴衰。而陆逊的这份尊重和理解,也让这份选择变得更加艰难。
孙策终于抬起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打破了沉默:“陆兄,你的好意,我和公瑾心领了。江东,是我们的故乡,那里的山山水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心中。但是,幽州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战略要地,更是我们挥洒汗水、建立功业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已经与士卒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若是此时离去,实在是有些舍不得。”
周瑜接着孙策的话茬,语气中带着一丝柔情:“陆将军,越王的美意,我们感激不尽。但正如孙兄所言,我们在幽州,已经有了自己的根基。而且,我们相信,无论是在幽州还是在江东,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国家,装着百姓,都能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陆逊听罢,脸上露出了理解的微笑,他举起酒杯,向孙策和周瑜示意:“孙兄、周兄,你们的忠诚和担当,令我敬佩。既然你们已作出选择,那我便回去如实禀报越王。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是为国家出力,为百姓谋福的战友。来,让我们再干一杯,为我们的友谊,也为各自的未来。”
三人再次举杯,酒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是他们对未来的承诺和期许。宴席上的气氛再次变得热烈起来,他们谈论着过去的战斗,分享着未来的梦想,直到夜深人静,才各自散去。
陆逊在次日清晨告别了孙策和周瑜,踏上了返回江东的路程。
在幽州的一处静谧书房内,孙策与周瑜相对而坐,两人面前的案几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以及一幅刚刚展开的江东地图。窗外,斜阳透过半开的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映照在两人凝重的面庞上。
孙策眉头微皱,目光深邃,似乎在深思熟虑陆逊昨日提出的返回江东的建议。
“公瑾,陆逊兄的建议不可谓不重大。他提出返回江东,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但我心中仍有几分忧虑。”
周瑜坐在昏暗的灯光下,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失落之情。他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中带着一丝悔意:“原来我们当初都错怪越王的意思了。”那句话似乎带着千斤重,压在了他的心头,让他无法释怀。
孙策看着周瑜,眼神中充满了理解与同情。他轻轻拍了拍周瑜的肩膀,安慰道:“公瑾,未必如此。当时的情况复杂多变,我们做出的决定也是基于那时的局势。时过境迁,现在的情况与当初大不相同,你不必过于自责。”
孙策顿了顿,目光投向远方,似乎在思考着天下大势的走向。
接着,他继续说道:“如今越王与魏王二分天下,天下大势逐渐明了。我们当初的选择,或许并非全然错误,只是时局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越王有越王的考量,我们也有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周瑜听罢,眼神中闪过一丝释然。他知道孙策的话不无道理,但心中的自责并非一时半刻就能完全放下。
他点了点头,试图让自己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伯符说得对,我们应当着眼于未来,为自己、为家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孙策的安慰和理性分析,让周瑜的心情逐渐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