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芸看着题目,心中有些忐忑,但还是硬着头皮写道:“《诗经》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与邻邦相处,应以礼相待,友好往来。
若有矛盾,先以和平方式解决,如派遣使者沟通。若对方执意要战,我国也不可畏惧。
昔年秦与六国争雄,虽历经艰难,但凭借强大的国力与坚定的信念,终成霸业。故战与和,皆要为国家长远利益考虑……”
贾兰虽然年纪小,但思路清晰。他写道:“《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处理邻邦关系,应追求天下大同。
若发生矛盾,应先寻求和平解决之道,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化解分歧。若实在无法调和,战也要尽量减少伤亡,以恢复和平为目的。如唐时与周边诸国交往,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实现了文化交流与和平共处……”
考场内,考生们都在专心答题,只听见笔尖在试卷上摩挲的沙沙声。有的考生时而皱眉思考,时而奋笔疾书;有的考生则神态从容,胸有成竹。
时间在紧张的氛围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天色渐暗。差役们开始催促考生交卷。考生们陆续走出号舍,脸上的表情各不相同。有的考生一脸轻松,似乎对自己的答卷很有信心;有的考生则神色凝重,担心自己发挥不佳。
秦钟走出考场后,与康近贤等人会合。万子墨笑着说:“今日这题目,可真是考验人啊,大家都答得如何?”
林羽轩摇摇头,“我也就尽力而为,这战与和的问题,实在是复杂。”
周逸飞接口道:“是啊,引经据典容易,可真正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太难了。”
苏沐阳则自信满满,“我觉得只要思路清晰,观点合理,应该没问题。”
车玉堂、练九安、赵听涛、贾芸和贾兰也围了过来。赵听涛大声说道:“我觉得这题目不难,我写得可顺畅了,定能高中。”
贾芸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写得一般,希望能有个好结果吧。”
贾兰虽然年纪小,但语气坚定:“我也尽力了,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学到了很多。”
众人一边说着,一边往贡院外走去。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京城的街道上灯火辉煌。
考生们的身影融入这繁华的夜色中,他们的命运,也将随着这次会试的结果而发生改变。
………
在会试结束后的几天里,礼部的官员们齐聚一堂,开始了紧张而又严肃的阅卷讨论。
宽敞的房间里,摆放着数张长桌,上面堆满了考生们的答卷。官员们围坐在四周,每个人手中都拿着几份卷子,表情凝重。
副主考官礼部侍郎李铭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此次会试,考生们的答卷质量颇高,着实让我们难以抉择。大家各抒己见吧,先说说你们觉得哪些答卷比较出彩。”
员外郎王强推了推眼镜,拿起一份卷子,说道:“我认为赵听涛这份卷子写得极为出色。
他对于战与和的问题分析得条理清晰,引经据典恰到好处,而且提出的策略切实可行。就拿其中一段来说,他提到‘若战,则需先固边防,整军备,聚粮草,以雷霆之势击之;
若和,则当以礼相待,互通贸易,结邦交之好,谋长久之安’,这观点可谓是切中要害啊。”
一旁的主事陈林却摇了摇头,反驳道:“王大人,赵听涛的卷子确实不错,但比起苏沐阳的,还是略逊一筹。
苏沐阳的思路更为开阔,他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战和观点,还提出了‘以战促和,以和养战’的新颖理念。
在阐述具体策略时,更是结合了大秦当下的国情和周边局势,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举措,令人眼前一亮。”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认同。这时,另一位官员张峰站了起来,说道:“陈主事所言极是,苏沐阳这份卷子确实堪称佳作。
不过,康近贤的答卷也不容小觑。他的文笔优美,论述严谨,对战与和的利弊分析得入木三分,展现出了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愈发激烈。有人支持赵听涛,认为他的答卷稳扎稳打,符合传统的治国理念;
有人力挺苏沐阳,赞赏他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见解;还有人觉得康近贤的卷子才是最优秀的,体现了考生扎实的功底和对问题的深刻理解。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之际,礼部尚书刘晨走进了房间。他微笑着看着大家,说道:“都别争了,我来听听你们的看法。”
李铭将众人的观点详细地向刘晨汇报了一遍。刘晨认真地听着,不时点点头。听完后,他拿起苏沐阳和赵听涛的卷子,仔细地翻阅起来。
过了一会儿,刘晨放下卷子,缓缓说道:“此次会试,考生们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经过我的仔细考量,我认为苏沐阳的答卷最为出众。他的观点新颖,策略可行,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智慧和眼光。
就以这‘以战促和,以和养战’的理念来说,不仅切中当下大秦的局势,还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所以,我决定将苏沐阳定为案首。”
众人听了,虽然有人心中略有异议,但也不得不承认刘晨的判断准确无误。
刘晨接着说道:“康近贤的答卷也十分优秀,文笔、学识皆属上乘,可列为第二。
赵听涛的卷子虽然稍显传统,但胜在条理清晰,策略实用,就排第三吧。
秦钟的答卷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位列第四。至于车玉堂、练九安、贾芸、贾兰、林羽轩等人,
他们的答卷也都达到了进士的水平,排名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前二十名之内。”
官员们纷纷表示赞同,这场激烈的讨论终于落下了帷幕。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之上。礼部尚书刘晨怀揣着考生们的答卷,迈着沉稳的步伐,前往乾清宫面见昭宁帝杨起。
杨起坐在龙椅上,神色威严。刘晨恭敬地呈上答卷,说道:“陛下,此次会试已经阅卷结束,臣等经过仔细阅卷和讨论,拟定了考生的排名,特来向陛下呈报,请陛下定夺。”
杨起点点头,接过答卷,认真地翻阅起来。他时而皱眉思考,时而露出赞赏的神情。
许久之后,杨起放下答卷,说道:“刘尚书,你们的安排朕很满意。
苏沐阳等人确实才华出众,此次会试选拔出的人才,必能为我大秦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刘晨连忙跪地谢恩:“陛下圣明,有陛下的英明领导,大秦必将蒸蒸日上。”
三日后,
京城的贡院外热闹非凡。天还未亮,就已经聚集了无数考生和前来围观的百姓。
贡院的大门紧闭,周围站满了官兵,维持着秩序。考生们有的紧张地来回踱步,有的则故作镇定地与旁人交谈,还有的默默祈祷着。
随着一声清脆的锣响,贡院的大门缓缓打开。一位官员手持榜单,大步走了出来。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官员手中的榜单上。
官员清了清嗓子,大声宣读:“今科会试,案首苏沐阳,第二康近贤,第三赵听涛,
第四秦钟……车玉堂、练九安、贾芸、贾兰、林羽轩等皆中进士,望各位学子,养精蓄锐,好好准备五日后的殿试!”
听到自己名字的考生们,有的激动得热泪盈眶,有的兴奋地欢呼雀跃,还有的则长舒一口气,如释重负。
苏沐阳站在人群中,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的好友们纷纷围过来,向他表示祝贺。
“苏兄,恭喜恭喜啊!果然如你所言,高中案首!”康近贤笑着说道。
苏沐阳谦虚地摆摆手:“康兄过奖了,大家都很优秀,能有此成绩,也是运气使然。”
赵听涛虽然只得了第三,但也十分高兴。
他拍着苏沐阳的肩膀说:“苏兄,你确实厉害,我心服口服。日后咱们还得多多交流啊!”
秦钟也走过来,说道:“能与诸位一同高中,是我之荣幸。希望我们都能在朝堂上有所作为,为大秦效力。”
车玉堂、练九安等人也纷纷围过来,大家欢声笑语,沉浸在喜悦之中。
而那些没有听到自己名字的考生,有的神情落寞,有的则暗自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高中。
百姓们也在一旁议论纷纷:“这些年轻人可真是有出息啊,以后大秦就靠他们啦!”
“是啊,看看这一个个意气风发的样子,说不定能开创一番大事业呢!”
阳光洒在众人身上,照亮了他们充满希望的脸庞。这次会试的结果,不仅改变了这些考生的命运,也为大秦的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