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期。
不少文人看到这几句诗之后,眼睛骤然闪亮起来。
这种惊为天人之作,让他们一时之间都有些忘却了大唐后来所面临的重大危机,以及之前那种忧心忡忡、想要向朝廷谏言、为国效力的沉重心情。
“一唱三叹,回环反复……”如此的肆意洒脱,豪放纵横,情感充沛却又笔锋精妙,这样的诗句……
“这个李白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人?”所有人在第一时间就把目光对准了“李白”这个名字,“既然是我大唐之人,那他又到底是什么时候的,哪位圣人在位期间?”
如今的大唐,天底下还没有李白的名字。
但是这样的大才,只要他写出诗文,只要他存在于世,就不可能没有声名——这样的人才,有谁会看不出他的才华,不传扬他的名字?
所以,只能是……如今的李白,还没有扬名。
或许是他还没有出生,或许是他年岁尚小还没有读书习字,也或许是他已经读书习字了但还没有成长到扬名天下的年岁。
这让不少自觉自己年纪已经不小的人倍感失望。
——他们的年岁已经不小了,虽然也不是一定不能接着活上许多年,但是这个年纪了,就算是过几年就离开人世也相当正常。
谁能保证他们一定能够等到这个李白横空出世,等到这个李白扬名天下的时候?
谁能保证他们一定能够在现实中见到李白,看一看他写下的其他诗文,与他一同畅聊一番?
人寿终有尽时啊!
“不如,我们从‘本朝’上找一找他?”也有人提出了一个想法,“他不可能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号,也不可能不看‘历代’。”
当然,这种寻找李白,想要畅谈诗文的事情,就不可能再用匿名状态了。
这其实是一件不小的事情——不用匿名,这几乎可以说是一步大跨越。
之前,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在这上面发送消息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在使用匿名——特别是达官显贵们。
普通百姓有时候还或许只是为了单纯的发个消息,通知一下认识的人,并不觉得这个消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也不觉得自己会被人找上门来,所以取消了匿名、用自己的真实信息来发送消息。
可是达官贵人们吧……
而他们,虽然不能说自己是个多么位高权重之辈,但也多少都有些名声。
这个时候,直接用自己的本名而非匿名,确实是一件需要下定决心、考虑清楚的事情。
-
百姓们当然也赞叹于“李白”这个人写的这一手好诗文,但更多的,他们还是在热切地看着画面中的蜀地的样子,蜀道的样子。
——还是那句话,大部分百姓,终其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
村庄中的百姓,可能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附近的镇子、县城;县城的百姓,可能会在村子和城池之间来往,也可能去到另一个比较近的县城……
大城之中的百姓,更是很有可能这辈子都并不离开这座城池。
交通不便,通讯不便,城外的秩序混乱,没有安全保证,野兽出没,钱财不足,对未知的恐惧和抗拒……
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百姓们是真的没有怎么出过远门,也并不打算出远门的。
这个情况,即便是在如今有了谈天这个东西可以用来交流沟通之后,也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改变。
以往需要出远门的人,比如行商之类,现在依旧要出远门,但是他们已经充分地把谈天这个工具利用起来了;以往可能会出远门的人,有了谈天的存在之后,确实有更多的人愿意、敢于出远门了;但是以往就根本不打算出远门的人,现在也依旧没有这个想法。
所以,对于每一个能够看到自己从未见过的、其他地方的景象的机会,百姓们都很珍惜。
说不定,了解的多了之后,他们也有勇气出门了呢。
而蜀地这个地方,在历朝历代,基本情况都没有变化——交通困难,路途险峻,四面封闭,蜀道难!
所以,其他地方的百姓们,基本上也是都从未见过蜀地的。
不论是蜀地内部的道路,蜀地内部的景象——平原、山川,蜀地外部的景象——险峻巍峨的高山,进入蜀地的道路情况——狭窄、陡峭、险峻、蜿蜒……
大家都没有见识过。
甚至,就连蜀地内部的百姓们,对于蜀地周边这一圈的情况也并没有多少认识——他们虽然是蜀地的百姓,也清楚地知道入蜀道路艰难,但他们也并没有离开蜀地的打算和需要,所以,也同样有不少人一辈子都并没有见过、走过这些道路。
他们只是在蜀地之中居住生活而已,没事儿干嘛要去这种周边险路上走?
所以,大量的人都默默地看着这些关于蜀地的画面,没有说话,没有议论。
不少人看得相当专注而用力,像是要把这一幕幕景象彻底牢记在心中一样。
直到这些画面过去,换成了其他的场景,众人才从专注中抽离出来,打破了先前的安静。
“这就是传说中的蜀地啊……”有人喃喃道,语气中充满了一种见证了传说的惊叹之情。
也有人对着自己的亲朋好友手舞足蹈、惊呼大叫:“那就是蜀地,那就是蜀地!那么多山,那么高大的山!”
“山竟然能够有那么多,而且还都那么高,那么高!”许多中原和江淮平原地区的百姓们对此惊叹不已。
他们生活的地方入目皆是平原,一望无际,一马平川,一览无余,根本没有什么高山大山——一些地方有些小的丘陵,对于当地人而言,就已经算是可以登高的山峦了。
所以,他们从没有见过如同蜀地那样的高山连绵。
那样的山峦之景,着实让他们惊叹。
与那些山峦相比,他们这边的还算什么山?!
“怪道那些读书人老是说什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实别的地方和咱们这里大不相同,就是得亲眼看看才能明白……”
“之前我也知道蜀地有很多山,但也不觉得有什么……我只觉得那边的山和咱们这边的山也一样,就算是很多山又能怎么样?可谁知道,那蜀地的山竟然是这样的……”
不少人都在惊叹,同时回想过去自己对蜀地、对山的认知,都大感自己眼界狭小,见识浅薄。
“就是,要是之前有人对我说什么许多山,我也根本想不到会是这样的山啊!”
“这谁能想到?咱祖祖辈辈都在这边呢,睁眼看见的就是咱这边的山,哪可能知道别的地方的山是不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