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冷笑一声,很好,现在这些反贼都已经走到了声明正统的程度了。
到了此时此刻,这群人就已经不是一般的“反贼”,而是真的能够与大隋竞争天下的对手——杨坚又想起来了先前看到朝廷不怎么开仓赈济灾民的事情。
大隋存储了那么多粮食,除了用来当做朝廷、皇帝的底气外,不也就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么?
当时他就觉得此事不妥,若是平常天下尚且平静也就罢了,即使不开仓放粮,那也能迁徙百姓去其他地方找活路,或者,丧良心一点,即便不放粮,朝廷的兵力也足以镇压住那些可能出现的民变。
但是大隋的情况又不是这样。
天下乱象已现,此时正应该安抚百姓,稳定民心,将动乱的苗头掐灭——这个时候,该开仓放粮就放,只要朝廷还在,想要把粮仓填充起来又不困难。
不然,朝廷不自己用了,朝廷不在这个时候下令开仓赈济灾民来提高一下名望、安抚一下百姓,难道还要等到这些粮仓全部变成反贼乱民的吗?
到那个时候,那可真就是既没了粮食,也失了人心。
——这是杨坚之前就产生的想法,以及推断。
而现在,他的猜想果然成真了。
瓦岗军,在李密的带领下,不仅攻破了兴洛仓,还把回洛仓和黎阳仓都占领了;而占领了粮仓之后,他们也没有目光短浅地把这些粮食都据为己有,而是散发给所有前来的百姓,不论男女老幼……
这样好的名声,这样好的刷名望的机会,就被这些反贼得了去!
现在,他们还昭明大义,正气凛然,直白地表示了和大隋的敌对之意……
有了先前的战绩,又有了之前散发粮食赈济百姓的名望,瓦岗军做这样的事情,完全没有问题,没有人会觉得他们德不配位、不配说这样的话;
而更可怕的是,由此产生的连锁效应。
瓦岗军第一个正式表示与大隋敌对,那其他实际上也已经和大隋处于敌对状态的势力呢?大一点的势力,之前是在观望;小一点的势力,是没想过这件事情。
可是,现在,瓦岗军已经做了这件事情,出头鸟、领头人已经出现。
那接下来呢?
观望的人可能不再观望,只等一个好机会便公开发表声明;没想过此事的人,现在也开始思考这件事情,即便实力不足,但发布一个声明好像也不是做不到。
要知道,有没有直白地表明立场非常重要。
在真的态度鲜明地表示立场和目标前,即便其他人、所有人都知道实际情况如何,但依旧让人感觉不同。
是不是还有回转的余地?是不是情况还没有走到那一步?是不是,大隋的江山还不至于没有挽回的机会?
可一旦这些人都直接表明态度……
杨坚苦笑,大隋的基业就是真的要完了。
“京城要没了,想来李渊就是在宣布反叛之后,第一步直接进军京城的。”他叹道。
在已经认为下一个唐朝应当是李渊所建立之后——杨坚和独孤伽罗认为,这个推断应当有七八成把握——杨坚就已经能够大致想象出李渊的起兵路径了。
已知,河北、河南、江南地区都有各自较为强势的农民军,杨广本人又视江都为大本营并且离开了京城;李渊本人及其家族子弟又距离京城不算远,很可能还参与了之前杨广北巡途中被突厥包围的救援行动……
所以,这个时候,瓦岗军把持住了洛阳和中原地区,剩余的另一个京城,也是正儿八经的京城,就是最好的目标。
再者,京城也有一个杨广的孙子,这不是正正好好的扶持的人选吗?
独孤伽罗也叹息:“想来他的死期……也不远了。”
杨广确实到了江都,但是天下混乱至此,瓦岗军一马当先公开反对大隋,那杨广身边的人就没有人有些想法吗?
虽然,那些人理论上都是深受杨广信任之辈。
但怎么说呢……就在这个大隋的故事之中,杨素还是杨坚本人颇为信任的人,结果杨坚的死亡疑云中他也有干系;而在看到这个故事之前,如今的杨坚也颇为信任杨素来着。
【顺便一提,采取夺取粮仓、开仓赈济这个方法的起义军并不少,并且还基本上都依靠这个方式获得了大量百姓支持,随后各展才能建立了一方势力。
比如,兰州金城的薛举;比如,马邑的刘武周;再比如,晋阳的李渊。】
刘邦评价:“这可真是把隋朝的天下都占了个干净。”
之前的那几支起义军大多都还在河南河北、山东、江南一带,确实没有相对处于西边的这些地方的情况。
而现在,这些空白终于被填上了。
——他就说,在这种遍地烽火的情况下,怎么也不可能隋朝的西边就是一片净土啊!
就是不知道这三个人又是什么出身,什么经历,什么情况。
【瓦岗军的故事暂且告一段落;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河北的窦建德。】
【前面讲到,窦建德因为官府的作为不得不逃亡投奔了高士达,在他的麾下做事。这是大业七年的事情。】
【到了大业十二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相处,如今的高士达所部已经发展壮大,同时,高士达也认可并尊重窦建德——因为窦建德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