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
公子扶苏就这么选择自尽了?!
秦朝公卿们瞬间哑然,瞠目结舌地看着这一系列神奇的发展。
就连先前一直沉浸在痛苦悲伤和恐惧中泪流不止的李斯都被这样的情况惊得止住了眼泪,原本的情绪也一时间被打得七零八落。
就这么自尽了?在一封不知真假的突如其来的诏书的要求下?
在身边还有蒙恬劝说,在自己身在边疆远离中央,还有数十万军队——虽然不能保证这些军队会听从扶苏和蒙恬的指挥,但是竟然连挣扎都不挣扎一下的吗?!
所有人都神情复杂,包括李斯。
这让他们该说什么好,说大公子对皇帝的孝心忠心实乃日月可鉴,还是说大公子对陛下实在有些顺从过头了,还是说陛下的威望实高即使远隔万里也毫不影响?亦或者说——
他们陛下在大公子心中究竟是个什么形象?就是这么一个毫不留情要自己的儿子自尽,并且连最后见一面、说几句话的机会也不给的形象?
哪怕是此时心中惶惶已经在绞尽脑汁准备逃亡的赵高,看到这样的发展也不由感慨万分。
就连蒙恬都觉得这封诏书不太可信,要先查探一番消息再说,怎么大公子居然就这么要自尽了?!你可是皇帝的亲儿子,长子,视作继承人的儿子,你对于皇帝的形象居然就是这么个认知,对于皇帝的信任居然还不如大臣?
那个自己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还真是天时地利人和。
扶苏当然也看到了这样的事情发展。
他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但又有些隐隐的委屈——他觉得,那个他之所以就这么选择自尽,不正是因为相信父亲吗?!
正因为绝对相信皇帝,所以才压根不觉得皇帝的诏书有被伪造的可能;也正因为足够相信皇帝,才会毫不质疑皇帝的决断。
如果父亲真的要让自己自尽,那一定是有充足的理由,也有了充足的准备。
那自己还挣扎什么,难道一定要反叛自己的父亲吗?
再说,扶苏也压根不觉得自己能够反叛成功。
所以,如果那封诏书没有作假,自己倘若反叛,不过是让父子之情更加断绝。
他的想法嬴政还不知晓,但倘若嬴政能够知晓,一定会怒火蹭蹭往上涨——朕还要感谢你这么信任朕吗?你信任朕倒是信任了,但是怎么就没有一点儿子对于父亲的信任?怎么没有儿子觉得“父亲怎么可能要杀我”的信任?
再说了,朕如果真的对一个儿子不满,也根本犯不着让他自尽。
-
而百姓们看到这样的发展,更是一脸茫然。
对于皇室消息,不论哪个朝代,普通百姓都是一知半解,只能知道一些允许流传的、表面的消息,譬如皇帝圣明、皇后贤德、太子英明……,或者某一天,皇帝有了个宠妃、太子被废了……
但是,像是这样全面而细节的皇室秘闻,那是真真没有听过——不是说民间没有流传过各种小道消息、对皇室朝堂的各种揣测,但是那都是小道消息啊!
怎么能跟这样的叙述相比?
而各种权谋他们暂且还看不明白,但同样的,对于公子扶苏就这么选择自尽,有不少人就表示了不解。
为什么就这么选择自尽了?那谁谁谁\/戏文……不还说什么要找个明白吗?
秦朝的百姓反应则更激烈。
公子扶苏之名,那就属于允许流传的那一类,而他流传出来的也多是好名声,譬如宽仁,譬如贤明,总之都是听起来很好的名声。
说句不好听的,有一些已经有点受不了如今各种法令政策的百姓,就是在心中存着一点微弱的希望——如果是这位公子即位,那么他们的日子是不是可能能够好过一点?
结果,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公子,就这么干净利落地没了?!
【接着,李斯和赵高带着秘不发丧的皇帝遗体以及车队回到了咸阳,为胡亥举行了登基仪式。】
【作为非正常手段登基的人,胡亥并没有一个正常登基的皇帝所拥有的安全感。】
【而同时,他之所以能够登基,依靠的也全都是他人,并非后世一些皇帝那样完全凭借自身能力,因此,他的底气更加缺乏。】
【再加上他的年龄不过十二,没有受到过皇帝教育,也没有拥有自己的朝堂势力,更不知道应当如何处理朝政、治理天下、收拢自己的权力,因而,胡亥在登基后便开始了一连串的神奇操作。】
【一方面,他基本上完全听信赵高的言论,将大权都放给赵高以及李斯——严格说起来,李斯还是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力;另一方面,他用自己的逻辑开始尝试稳固自己的地位。】
【而这两方面加起来构成的操作,这完全可以说是惊天动地。】
李斯打了个抖,他猛然间有了一种感觉,那就是那个自己尽管这般汲汲营营,但最终必然落不着任何好——会有多坏还不清楚,但是绝非任何一种好结局。
没有经历过任何正当的储君教育的年幼的全盘相信赵高且自己毫无安全感的皇帝……
同为朝臣的其他人,同样感觉不怎么好。
想要巩固权位的皇帝,想要攫取大权的赵高——这两者加起来,他们这些大臣又能有什么好结果?
而大秦,大秦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
“胡亥最大的问题还是因为他自己的心性残暴,完全不能以常理度之。”赵光义评价道,“且,还实在愚蠢。”
纵观历史,非正常即位、自身年幼、并无真正的前朝势力、也没有受到过正规的继承人教育……种种情况叠加的皇帝或者王侯,也并非只有胡亥一人。
但是,残暴可怖而荒淫享乐、几乎没有做一件好事儿的,也只有胡亥一人而已。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胡亥的那一系列举措,虽然不能说没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最关键的还是他个人的问题。
而秦朝,虽然不能保证换一个二世就能让秦朝延续下去,但是显然,胡亥这个二世为秦朝的灭亡那是可了劲儿地添柴放火。
【总体来说,胡亥的操作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个方面,干掉自己的兄弟姐妹,消除他们带来的威胁。】
【扶苏是第一个,随后他又将十二个兄弟集体处死,又将十个姐妹和六个兄弟集体处死,逼迫三个兄弟自尽,另有公子高见无力回天,上书自愿殉葬嬴政于骊山。】
【第二个方面,干掉对自己“有威胁”的大臣们。】
【蒙恬和蒙毅兄弟是第一波,随后一切朝中重臣,如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以及其他重要官员,都被处死或被迫自尽。】
【当然,这些人死亡后,他们空出来的重要官职,都被赵高用自己的亲信立刻填上,此外,地方官员惨遭毒手的也并不在少数——而胡亥对此毫无所觉,甚至并不觉得在自己干掉兄弟姐妹和朝中重臣的事情上,赵高有极力挑拨。】
【当然,除了这些人外,还有一个重要角色:李斯。】
【在胡亥的残忍愚蠢好享乐与对赵高的深信不疑的情况下,李斯压根做不到保全自己,甚至不能保全家人。】
【在一番斗争之后,李斯被捕,随后酷刑加身、屈打成招,最终李斯被俱五刑,同时夷三族。】
【朝中震荡连连,秦朝的政治系统逐渐迈向混乱和瘫痪的同时,民间也混乱一片。】
李斯彻底瘫软了下来。
俱五刑……自己确实推断出来那个自己不会有好下场,但是俱五刑的结果也着实有些难以接受。
当然,最让他崩溃痛苦的,还是那个“夷三族”——这般惨烈,哪怕是过往的数个重臣都从未落得这个地步过!
那个自己精心计算,费心筹谋,最终自己死了也就算了,竟还让自己的家族亲人都不得好死……完完全全是错了!错了啊!
其他大臣一面为自己的遭遇悲痛,一面为自己的家人感到忧心,一面也不忘怒视李斯——在最初的时候,如果李斯这个左丞相坚决不配合赵高和胡亥,他们二人还能上位吗?还能轻易上位吗?还能造成这样的后果吗?!
嬴政来不及为自己的诸多信重之臣而悲痛,他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大秦的末路。
如果说黔首反叛导致大秦灭亡,还让他难以想象;那么胡亥这样的操作将会导致的后果,他却看得清楚明白。
——即使没有什么黔首的事情,就胡亥这般的行事,最终大秦也还是要走向终结。
别的不说,中央朝中的手握大权的人——特指赵高——他如此渴望权力,胡亥又如此愚蠢贪婪,这二人最终怎能共存?
而一旦无法共存,以胡亥的脑子和能力,他能够是赵高的对手?!
就算赵高篡权夺位之后,也构筑不了一个长久稳定的王朝,可是那又如何?到了那个时候,大秦都已经灭亡了。
胡亥!非正常即位不是问题,但是这样的愚蠢又残暴,就是问题了!
【实际上,在嬴政在位后期,因为大量地征发徭役、六国百姓对秦法的不适应等原因,秦朝的治安问题就已经开始迅速恶化。】
【在皇帝出巡的时候,经过的山泽之中,就或许躲藏着一群逃犯、或者一群不愿意服徭役的人,他们默默地看着皇帝出巡的队伍,等着皇帝经过后继续活动。】
【在皇帝出巡的过程中,怀念故国的六国贵族们就开始试图刺杀皇帝,譬如博浪沙的那惊天一击,更关键的是,这一击未成,主导谋划此事的张良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逃之夭夭,并且自如流窜,从未被追捕到过。】
【在皇帝身在咸阳之时,甚至都遇到了打劫的盗贼。】
【种种情况,已经充分说明了当时秦朝社会治安的恶化,以及秦朝官府对于地方掌控力的不断下滑,乃至部分地方官员对逃犯、逃徭役的百姓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与反对朝廷的刺客的勾连。】
【同时,由此也可以看出百姓——特别是六国百姓,对于秦朝的不满和愤怒之情,并且这些情绪还在不断地积攒之中,只等着进一步的爆发。】
【皇帝于历史上的大功无需怀疑,但是皇帝自己也确实给秦朝的衰亡埋下了种子。】
【而作为二世皇帝的胡亥,就非常大力地助推了这种情绪的增长,将这个种子催发成了参天大树。】
【在登基之后,胡亥并不想着轻徭薄赋、宽简刑罚,他延续了皇帝在位时的大量徭役,甚至还更进一步,征发了更多的徭役、对待服徭役的百姓越发苛刻;同时,还加重了刑罚。】
【关于这个刑罚问题,和李斯还有关系。】
【出于自身的法家理论,也出于讨好皇帝以求自保的心理,李斯向胡亥建议要“深督轻罪”,胡亥当然予以同意,于是,原本就不怎么能被六国百姓接受的“轻罪重刑”被进一步发展。】
【由此,百姓们如何能够安稳过活?如何不对朝廷恨之欲死?】
【关于徭役,胡亥先是大量征发徭役修筑秦始皇陵,且这次还要赶工期,因此征发人数极多的同时,这些徭役的劳作时间也迅速提升,一时间民怨沸腾,死伤甚众。】
【除了皇陵,阿房宫也在修筑的清单之中,二者叠加,对于民力的使用极大。】
【同时,胡亥还调集五万人马守卫咸阳,并且要求各个地方向咸阳提供粮草——这是在常规赋税之外的;且,这些粮草在运输的过程中,运送粮草的人一旦进入咸阳方圆三百里内,就必须食用自己带的粮食,不能吃咸阳地区的粮食。】
【以上种种,给百姓造成的负担之大,已经到了无力承受的地步,更不要说就连常规赋税都在不断增长。】
【最终,一切爆发了。】
秦朝的百姓们几乎无法相信,他们根本不敢想象天幕中日后的自己和家人会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这能活吗?别说过日子了,这还能活下去吗?
朝堂上的大人物命运如何,他们暂且关心不到;而他们自己的命运——徭役大量征发,劳作时间还延长,赋税不断增长,还要进行额外收缴……以及,轻罪对应的重罚还要进一步加重。
这些情况,让他们怎么活下去?!
六国百姓崩溃更甚,毕竟说到底他们是刚刚被并入秦朝统治之中的,尚未对秦朝产生彻底的归属感,面对如此情形,他们再是觉得原本的国家也不怎么样,也会不由自主地开始设想——
如果我们没有被秦朝统治,是不是就不用遭遇这样的绝望?
会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人之常情。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成了秦朝的子民,怎么办?
……要不,逃走算了?逃到山林之中,逃到江川湖泽之中,反正到哪儿也能活,就算那么逃窜活得艰难,可留在家中等着朝廷难道就能活得好了吗?
但是,这个决定终究是艰难的。
抛家舍业,百姓们的家中哪怕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做出这个决定也并不容易。
有人便心存希望:“现在能够看到这个……的也不只有我们,朝廷也能看到,那些公卿贵族还有……皇帝也能看到,他们总会做点什么吧?”皇帝也不想自己没了以后自己的儿子这么搞事情吧?
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想来也不会愿意自己日后性命不保,自己的家人日后性命不保吧?
“只要不是那个胡亥即位,换个公子,怎么样也不至于变成那样吧?”抱有这种心思的百姓并不少,他们到底还是不愿意去过流窜逃亡的日子的,“而且说不定朝廷能够稍微减轻一点赋税和徭役?”
要是这样,那就太好了!
他们要求也不高,只要不是胡亥即位将天下搞成那样,只要皇帝能够愿意稍稍减轻一点赋税和徭役,那么他们的日子就能够好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