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庆都周边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大鹅的养殖场,是苏家开设的,当时追随完颜瑾玉的人里,除了刘泉,就是苏家了。

但是苏家的坚定程度显然比不上刘泉,所以在完颜瑾玉登基后,虽然也吃到了不少的红利,但比起刘泉来说,可就差的多了。

做生意这种事,还真的是靠脑子和眼力的,这一点,苏家就做的远不如刘泉,但她家总是能跟上第二波,也算是吃的到热乎的。

刘泉养了鸡,苏家挑选了一下,就养了鹅,毕竟这东西还要更好养活一些,吃的东西也好找。

建设养殖场的时候,苏家人没少去刘泉的养殖场学习,再加上建设的队伍都是工部的,建造的问题并不需要担心,她们只需要学习如何妥善的饲养就好。

所以没用多久,这养殖场就操办起来了,可苏家万万没想到,养殖场的第一批订单,既不是鹅蛋也不是鹅肉,而是鹅毛。

谁成想啊,这鹅毛突然有了市场,户部大批大批的收鹅毛,拿回去不知道怎么处理了一下,就变成了轻薄保暖的冬衣。

这一下,可把苏家高兴坏了,毕竟作为庆都周边最大的一家养鹅厂,她这里几乎成了户部定点采购的地方,一来二去的,苏家跟户部的关系就亲近了许多。

这种好事,放在从前,苏家是想都不敢想的,而如今,也算搭上了这天梯。

庆都的冬季还没影子,但这鹅绒和鸭绒的衣服在庆都已经大火特火了,别管是有钱人还是普通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方面的需求。

可算是让苏家见识了一次奇景,也彻底坚定了苏家的心,苏家已经决定了,从现在开始,她们就时时刻刻盯着户部,盯着六部的动态。

只要女帝有什么新政令,她们立刻就要凑上去,而后,她们就发现刘泉开始捐款了。

最让人注意的是,捐款后没几天,女帝居然就批给了姓刘的一座山,顺便还批给了她一座石料厂。

苏家上下一合计,她们大概摸出点脉了,这回,苏家也捐款,而且还要敲锣打鼓的捐。

一大箱一大箱的银子被抬去了工部,苏家将势头做的很足,这钱捐的让整个庆都的百姓都看的清清楚楚。

而后,完颜瑾玉也没含糊,大手一挥,又是一座山并一个石料厂批了出去。

苏家上下彻底沸腾了,果然啊,她们这是做对了。

刘泉在先,苏家跟上,这一下,就给庆都的那些商户们狠狠的上了一课,这下面官员的大腿有什么好抱的,要抱就抱女帝的大腿啊,于是,流水一样的捐款就涌向了工部。

当然了,这些商户可不能都跟刘家和苏家比,那也不可能家家都有这么大的手笔,但有了完颜瑾玉的授意,这些但凡来捐款的,也都没有空着手走的。

最差的,也拿到了一段路修建的工事,这是跟工部合作的买卖,那可不是坐等着赚银钱么。

就这么一番操作下来,庆都周边的道路修建问题,就几乎被分配的差不多了,从石料的开采,石板的加工,石板的运输,到道路的挖掘,填充和铺设,零零总总的琐碎活计,居然被包了个干干净净。

看着自己手上的名单,工部尚书陷入了沉思,她其实有点没太看懂,这本来是工部的活计,她们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去雇佣人手,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铺设路面。

可现在呢,她们收了一大笔银子以后,突然发现,也没什么需要她们做的了,大概就只需要监监工,指导一下,在验收一下就完成了。

嘶……

这陛下真是聪颖绝伦啊,这一套连招下来,钱进口袋了,活分出去了,虽然说修路确实也还是需要花很多钱的吧,但这钱,这不是商户捐的吗?

这一番操作,看的工部尚书云里雾里的,这些商户图的是什么呢,自己拿钱,自己出人,给国家修路?

这么无私奉献的吗?

工部尚书表示,有些看不懂,但没关系,这修路的活计,总归是解决了,按照陛下的要求,从庆都开始,这路一路向外延伸,一个州郡一个州郡的连通,直到让这道路遍布整个庆朝。

这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也不可能都靠着庆都这边自己解决,下面的各个州郡肯定也是要发动一下的,就是不知道,这个套路到下面的州郡,还有没有效果。

工部这边迷糊了,完颜瑾玉却是心满意足,甚至私底下,还让人给刘家和苏家一点额外的嘉奖,不管什么事儿,总是得有个带头的人,这不,一切水到渠成。

实际上,工部想不通,也是有的,毕竟表面上看,这次修路,这些商户们根本没得到什么实际好处,自己捐银子买来个活计,又要出工又要出力,最后赚的,还是自己捐出去的银子。

但好处,其实是衍生出来的,比如刘泉吧,拿了一座山,拿了一个厂,做了一个平时商户接触不到的营生,路修完了,可这厂这山却还在,日后那还不是地久天长。

而这次,从销售羽绒制品的盈利,到商户的捐赠,国库一下子就充盈了许多,完颜瑾玉就带着户部的人,开始正式研究将之前提起的医保问题提上日程了。

这是关系到整个庆朝的大事儿,容不得半点马虎,完颜瑾玉自然也没忘了带上洛铭延,就这么在御书房里商议了四天,所有相关的政令才算制定完毕。

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每个自然月百姓需要上交的费用,在这个时期,很多百姓一家子人,一个月的开销大约也就在二两到十两银子之间。

这个差距,一般是根据一个家庭人口数量的差异,尤其是在一些村落,很多人家都是不分家的,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在一起生活,都是非常普遍的。

但,这只是一个大概的预估,因为很多人家都是自己耕种,粮食根本不需要买,所以可能这个开销还会下降。

所以到底该设定为每个月上交多少,才能让百姓接受,才是真正苦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