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不管是男尊女卑,亦或者女尊男卑,其实说到底,原因都出在先天性的基因优势上。

在如今这个时代,女性天生就要比男子更加威武有力,这种先天性的力量优势,逐渐导致了女子和男子地位上的差异。

男子普遍更加柔弱,而且还需要承担生育子嗣,哺育子嗣的重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几乎没办法拥有完整的自我,从而,也没机会承担更重要的职责。

就一如完颜瑾玉前世一样,在她所在那个已经无比发达,甚至无比崇尚男女平等的时代,哪怕女权的大旗一直高高的挥舞,可依旧改变不了很多事物本质上的媚男。

前世的女人处于弱势,因为女子的身份,先天就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和可能,甚至在面对为家庭付出抉择的时候,绝大多数,都是女人退了下来。

而这个世界的男子同样如此,甚至,因为年代的限制,他们的地位,还不如前世女权意识已经觉醒的女孩子们。

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任何职业是提供给男子的,男子完全没有什么好的出路,更不用说,在这里,到了一定年纪若是还没成亲,男子和他的家人,都要遭受无数人的耻笑。

虽然庆朝没有规定,男子到一定年纪必须出嫁,可若是不能出嫁,对于男子来说,那也不亚于毁灭性的灾难。

遵从这样的规则,让人觉得很难过,可想违逆这样的规则谈何容易,而即墨就在这夹缝中,根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

他空有满腹经纶,枉有一身武艺,他是在母亲和父亲的无数期待和教导下成长的男子,可当他离开了完颜瑾玉的后院,却再无能让他安顿的地方。

原本即墨以为,自己有从龙之功,更有女帝撑腰,完全可以闯出一片天地,然而现实给了他致命一击。

他想为官,然而朝中从无男子为官的先例,他想从商,然而男子外出谈生意,根本无法和对方平等的交谈,光是女男大防,就是难以突破的一张网。

即墨想了很久也没找到自己的位置,直到,完颜瑾玉再次宣他入宫。

“即墨,朕,需要一个真正的钦差。”完颜瑾玉开门见山。

“庆朝浩荡河山,然而朕没办法踏遍每一寸土地,无从知道每一个百姓是否过的安好,也无从知道,是否真的四海清平。”

“即墨,朕知道,你满腔抱负,如果你愿意,朕希望你能做朕的眼睛,帮朕看遍这河山,看不平事,为百姓发声,你可愿意?”

即墨有些恍惚,“陛下的意思是,让即墨为官?”

“没错,但你的官身暂时不能公之于众。”完颜瑾玉淡淡的说着。

即墨没说话,垂眸思索了半晌后,这才抬头,“陛下的意思是,希望臣暗访?”

“没错。”完颜瑾玉点头,对即墨口中的这个臣字,十分的满意,“很多事情,明着调查未必有结果,但若是从百姓中去发现,反而能有完全不同的收获。”

“即墨,朕不要求这天下无一人贪婪,但朕绝不能容许,有人将贪婪建立在百姓的悲苦之上,朕为君一天,只愿百姓安乐一天,你可明了?”

“臣,即墨,愿为陛下马前卒,甘愿为陛下踏遍这万里河山。”即墨恭恭敬敬的行礼,心里,澎湃万千。

“好。”完颜瑾玉一时豪情,“宋青,将东西拿上来。”

说罢,宋青端了一盘东西上来,上面一共四样,一把长剑,一块令牌,一枚官印,以及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封即墨为陛下钦差御史,代陛下行走于百姓之间,御史拥有先斩后奏之权,官拜三品,钦此。”

“臣,即墨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即墨双手将圣旨高高举起,恭恭敬敬的行了大礼。

这个官位,暂且无人知晓,可想必用不了多久,民间就将知道,有这么一位钦差,就在他们之间。

完颜瑾玉又跟即墨仔细的交代了一番,比如说如何化作百姓,才能看到更多百姓能看到的东西,再比如说,什么情况下要及时的上奏,什么情况下需要保全自己。

即墨的武功不能说是顶尖的,但也觉得不俗,行走在外,安全方面,完颜瑾玉倒是不太担心的,她更担心的是,即墨遇到了不平之事,太过冲动之下,发生什么危险。

当然了,即墨此去,不可能是孤身一人,完颜瑾玉还安排了一些人陪同,其中自然就有来自第五军的人。

在隐藏和刺探情报这件事上,第五军无人能及,让第五军的人从旁协助,即墨才能尽可能的施展自己的抱负。

两人一直谈到日落,即墨才出宫归家,三日后,他将从庆都启程,一路南下,先走遍庆朝最富庶的南郡,再北上袁州。

这一路,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但即墨半点不觉辛苦,甚至心潮澎湃,他,是官身了,是庆朝开国以来,唯一一个,身为男子却能登上朝堂之人。

哪怕如今,他的官身不可为外人道也,但他得到了陛下的认可,得到了陛下的厚望,没有哪一刻,即墨觉得,自己此生来这世间,是如此的值得。

而完颜瑾玉在送走即墨后,却在御书房仍久久没能离开,肃清朝堂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良才更是不易得。

完颜瑾玉这些日子翻阅了完颜虹在位期间,每一次科考的试题,无一不是八股文学,能让她入眼的,只有那些策论实事。

完颜瑾玉承认,能寒窗苦读数载,成功考取功名之人,的确非凡夫俗子,可在于国于民的建树上,真正提出的东西行之有效的,却是少之又少。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人都是家中花费了大量心血钱财培养出来的,他们为了不辜负家里也好,为了自己的前途也罢,大多一心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这样的人,聪慧有之,学富五车也是真,然,却不明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