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卖菜郎穿行两界 > 第120章 烧罐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许巍转身拿了背篓,让江六再等一下,他马上出来。

春婆婆就坐在门口,这会儿没下雨了,老人家笑眯眯的看着外头,活到她这岁数,还有什么好忧心的,儿孙自有儿孙福。

和春婆婆没说几句话,许巍出来了,还提了一篮子的千里香花苞,青黄花苞特别的肥,还有淡淡的香味。

许巍:“这个拿回去煮汤吃,今年花快要开过了。”

他们家为了掩盖猪的臭味儿和驱蚊,在后院种了两棵夜来香,可能是猪粪太养它了,长得特别的好,夜晚开花时,人都不敢去后院。

每晚那些猪很安静,也不知是不是被花儿给香晕的,夜来香气味浓郁,尤其是闷热的雨后,能把人熏的头晕想吐。

但它的花苞也是真的好吃,滚水里过一下,是清甜的口感,如果有大骨肉一起煮,那就更美味了。

江六接过篮子,忙道谢:“谢谢十二哥。”

是的……许巍在家中排行十二,还只是在男娃中的十二,还有更小的妹妹。

他们江家以前也分男女排行,按理说他应该是江四,但这听着不太好,奶奶就让他和五姐不分排行,顺着往下喊。

春婆婆笑眯眯的看着他们,招呼着许巍:“十二啊,一会儿回来记得给奶奶带香糕。”

许巍乐的不行,他家老祖宗是真的老小孩儿,牙齿都没几颗了,还很爱吃甜的,觉得比肉都好吃。

爷爷不准家里人私下给奶奶买甜糕,奶奶近来吃饭都没精神,江家现在卖的南瓜香糕她很喜欢,一直说那就是南瓜做的,吃了不会得毛病,家里人无奈的允许她每日吃一块儿。

老太太下雨天也待不住,要出门溜达是为啥?还不是想上江家去买南瓜糕!

许家没人有闲工夫去挖蕉芋头,他们整日忙活那些猪还忙不过来哩,最近这几个月可得好好伺候它们,年底卖个好价钱。

江六跟着许巍去他的地头,越走越熟悉,这不是狗蛋哥和他二哥开的地吗?都看见土瓜藤了。

许巍见他是真的不知,笑道:“你以为我们都不待见梁狗蛋?”

江六没吱声,但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狗蛋哥刻意避着村里人,无意碰见也是埋头就走。

“哎。”许巍长长的叹气,“咱恶心的是梁家人,和狗蛋真没什么关系,他是啥人,这么多年大家都看在眼里,不然当年村里人也不会逼着梁家写契书。”

那时候江六还小,很多事情家里人都不让他知道,他爷爷江老汉,当年可是狠狠给了梁家那老不死的两坨子。

这事儿江六还是第一次听说,爷爷很少揍人,怎么还会对梁老头动手呢?

许巍挑着大颗的葱拔,这些小毛葱长的很好,一点儿黄枯叶也没,应是浇了不少好肥。

江六忍不住问,种这么多葱是干啥,除了像严婶儿那样做葱饼,还是有啥吃法?也没听说啊。

“做葱肠啊,可好吃了,你没吃过吧?”

家里多是屠户,年底帮人杀猪要钱少,但要带走猪血和猪肠,自家杀的猪也留下这些不卖,一个做成猪血肠,一个做肠灌葱,好吃的不得了。

许家做咸肉不用香木烟熏,初时用咸盐、葱和香料腌制,再晾晒变干就行,需要用的葱可不少。

他家的咸货骨头有货郎收,别看骨头上没啥肉,放点萝卜进去炖,汤白白的特别诱人,还能吃出葱和香料味儿。

江六会意的点点头,冬日多数人家都会做咸肉,一斤两斤不嫌少,三斤五斤不嫌多,也就许家能有那么多猪骨头。

“那你家现在还有咸骨头卖吗?”

说的他好馋,也好想试试什么味儿,好像家里还真的没做过咸骨头。

许巍笑道:“这都啥时候了,再等一个多月都又要做咸肉了,哪里还有去年的,咸猪头也很好吃,今年可以卖你两个。”

在闲聊中,不知不觉葱也装满了背篓,两个背篓就是一百斤的香葱,也才拔了葱地的一角。

毛毛葱没有大叶葱值钱,这一百斤许巍说给一百五十文,以后要葱就给他说一声,他送去江家就好。

江六:“等我明日去探探路,好不好卖我也说不准。”

“行。”许巍也是爽快人。

买了南瓜糕,许巍就回去了,家里老祖宗还等着吃。

江六把今日买的烈酒拿出来,装在小坛子里,抱着往李家去,还带了奶奶之前做好的辣子粉。

那红腐乳做好后需要放一段时间,和变蛋差不多,做了两批变蛋,江六怕自己记不住,还给做了草签记号。

李家今日做了四十斤豆腐,其中二十斤是拿来试做腐乳,老豆腐切成小方块,放在大簸箕里沥水,得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儿,等豆腐变黄。

曹三丫没在,早上切完了豆腐就去江家,这会儿正在做蕉芋墩子,得三个人一起做墩子,才能赶上大山哥刮粉条。

李芸豆抱走了酒坛子,带江六去看了晾晒的豆腐,上头还盖了一层纱布。

这二十斤是真的没多少,江六算了算手里的细粒盐,说:“明日再切五十斤,头一批不能做太少了。”

林老板说红腐乳放一个月开坛味道最好,十天半个月的也能吃,根据个人咸淡口味儿来。

还得去定一批装腐乳的罐子,他们村和附近的村子都没人会烧土,这是长期的营生,实在是不想便宜杏花村人。

江六只能找爷爷问,哪里去找人帮他烧罐子?

江老汉也不知,倒是打井的人知晓,长兴村再翻山,有个小兴岭,那里有一座土窑,已经很多年了,就村里人自个儿烧些碗和罐子什么的,也不拿出去卖,那村里人挺好说话,如果要买的话,卖的不会太贵。

祖孙两个对视一眼,这人咋这么清楚哩?

打井那老头子笑呵呵的:“俺们就是小兴岭的人,家家户户都会烧,但烧不出来那等好看的彩碗,罐子坛子倒是没问题。”

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打井人名声好,想来也不会做出驴人这等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