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抗战洗漱好,跟着父亲赵德全匆匆赶往村里的大队公社上工。
在这个年代,家里获得食物的唯一途径就是上工挣工分。
赵德全和赵抗战是现在是家中唯二的劳力,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这关系到一家五口的生活口粮。
赵家从前是三个人上工挣工分,但自从赵胜利受伤后,只剩下赵德全和赵抗战父子两人。
因此,他们便更加珍惜每一次上工的机会,一会儿也不敢耽误。
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挣得工分,更是为了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两人匆匆走在通往大队公社的路上,他们脸上带着一丝着急。
就在这时,他们遇到了赵德全的三弟赵德柱和弟妹陈慧芳。
赵德柱是个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人,他的眼神中总是透露出一丝算计。
他的妻子陈慧芳则是个嘴毒心狠的女人,这时她跟在丈夫身后,眼里带着凶光。
“大哥,抗战!”赵德柱假意热情地打招呼,但眼神中却藏着一丝幸灾乐祸。
赵德全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简单地回应了一声,便继续赶路。
赵抗战则是喊了声:“叔,婶!”便继续往前走。
此刻,他看着大哥一脸愁容,大侄子赵抗战一身狼狈,心里暗自得意。
这其中缘由嘛!都因为他爹赵老六前些日子的一个决定。
如果不是父亲决定让赵胜利去四九城顶姐夫的工作岗位,他也不会对赵胜利心生嫉妒,更不会暗中算计。
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应该归咎于父亲的偏心。
他想不明白,同样是儿子,为什么父亲总是偏爱大哥一家。
他的心中充满了不满和怨恨,这种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直到他爹公布了顶岗的事,他的情绪爆发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这时赵德柱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嫉妒赵胜利拥有了顶岗成为工人的机会,怨恨父亲的偏心,同时又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一丝的内疚。
但他很快将这种内疚感压制下去,用更多的怨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他走在赵德全和赵抗战的后面,目光阴沉,心中盘算着赵胜利病死以后,他要如何说服他爹,让自己儿子赵建国去四九城顶岗。
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且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抓住,哪怕这意味着牺牲二侄子的性命。
陈慧芳眼中也都是算计,她知道前些日子赵胜利受伤,恐怕跟自家男人有关。
但那又能怎么样呢?
只要赵胜利死了,四九城那工作岗位不就成了他家建国的。
“凭什么赵胜利那傻小子能有这工作机会,他家建国就不行,哼!活该那小子昏迷不醒,他死了正好!”
自她进门,赵家就没婆婆,大哥大嫂为了这个家做牛做马。
家里的大事都是公公赵老六拿主意,家里地里的活都是大哥大嫂在做。
而她们夫妻,能偷懒就偷懒,能耍滑就耍滑。
虽然那时候家里日子也不好过,反正他们不会像大哥大嫂一样,为这整个赵家日夜操劳。
直到大嫂去世,她肯定不愿意伺候一大家子吃喝,想方设法让公公分了家。
事情虽然是公公提议的,但暗地里是她使得坏。
这件事只有她自己知道,因为这件事她暗地里高兴了很久。
如今只要赵胜利那小崽子一咽气,四九城那工作,无论如何她们都要抢到手。
想到这里她很得意,不由自主的哼起了歌儿。
很快,他们来到了村里的公社大队,地里的庄稼已经种上冬麦,村民们现在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开荒,为明年完成粮食任务做准备。
赵家村一共分三个生产大队,赵德全跟赵德柱两家都是赵家村第三生产大队的社员。
赵大山是第三大队的大队长,他跟赵抗战同龄是村长的大儿子,他跟村里一般人不同,当年村长勒紧裤腰带让大儿子上了几年学。
他在赵家村算是知识分子,虽然他文化程度有限,但是在村长的耳提面命下,也学到了不少当官的窍门,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世故。
如今他将手底下的第三大队管理得井井有条,而第三大队也成了村里的先进大队。
赵大山像往常一样点名,确保每个社员都到场。
点名结束后,人们便开始了下半晌的开荒工作。
当他注意到赵抗战的神色有些不同时,便凑到他身边,小声询问起赵胜利的情况。
赵抗战的弟弟赵胜利,前几天在山上出了意外,这件事在村里已经传开了,他自然是知道的。
“抗战,胜利的情况怎么样?好点了没?”
赵抗战点点头,露出一个苦涩的笑:“前半晌,醒了,后来又睡着了,我没见着人,听爷爷讲,说话、认人都没事,甚至还嚷嚷着肚子饿呢!”
赵大山听后先是一愣,然后若有所思地看着赵抗战,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和深思。
“抗战,你要听我的,”赵大山压低了声音,语气中带着一丝严肃,“先不要把这件事宣扬出去,这样对胜利也好,对你也好。”
赵抗战不明所以的看向赵大山,赵大山没有解释,反而拍了拍他的肩膀。
“听我的错不了,否则,指不定还要出什么幺蛾子!”
赵抗战本能的点点头,虽然不知好友为何这样说,但他知道赵大山肯定是出于好意,绝对不会害他。
两个人说话的时候刻意放低了音量,所以除了他们俩没人在意他们俩在说什么。
傍晚夜幕降临,赵家村的社员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开始陆续返回各自的家中。
村里上学的几个孩子们,背着书包说笑着走进村里。
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拉长,显得格外温馨。
当他们走进村子,看见熟悉的村民,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高兴地打着招呼。
村里的人们也用羡慕的目光,看着这些能上学的孩子们。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能够上学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家家户户都吃不饱,上学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不过也有人家不同,比如说村长家,再比如说赵老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