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锦衣夜行九万里 > 第372章 学宫的先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可由不得你们不信。”一个坐着远远的中年汉子一边吃,一边呵呵笑道,“今日我在鸿都门那,细细问了几位贴告示的官差。

免费入学,此事是城主府督办的!

鸿都门办的成得办,不不成也得办!”

与他同桌的两人,立刻点头附和起来:“我们看了告示,确实不要钱就可以入学宫读书。”

众人又是一片哗然,交头接耳的声音又不绝于耳。

那中年汉子的声音更大了,继续道:“咱们平川铁矿不多,但是品质极高,四国都颇为眼红,所以,这铁矿的采买一向归工部管。诸位铁器铺子老板自然是知道的!”

说着,他环顾了一下了一下四周,众人都点了点头。

“刚刚哪位说了,官家贪得很,就连铁匠铺收伙计,都得工部同意!

那是因为,你收的伙计,都是没有平川牌票的外地人吧?

咱们铁器铺锻造的手艺,官府曾有令,是不许外传的。

你在城里开了这么多年铁器铺,你会不知道?”

“那真是我本家......远房的子侄。”那铁器铺的掌柜的,讪笑了一下,说话间放低了嗓音,“他们......也算不得外地人。”

“得了吧,”那长衫书生认得他,顿时嬉笑起来,“李掌柜,你这子侄遍布天下啊。

我之前看着,你那铺子,得有一二十个徒弟。说着的,可都是四国口音。

难道都是老远过来,投奔你的亲戚?”

李掌柜脸上一阵发白,嘴里还是强顶着:“确实......确实是亲戚,这手艺,我可没传给外人。”

看他还在狡辩,长衫书生嘴巴上也刻薄起来:“若是亲戚,李掌柜你这人就有些不厚道了。我可见过几次啊,让人没日没夜干活,是把你家亲戚当驴使唤吗?”

李掌柜锻铁出身,有的事一股子蛮力,嘴皮子功夫哪里能比得上书生,只好气鼓鼓道:“城里铁器铺子不都这样?不让师傅使唤三五年,怎么能传你真本事?”

“这位李掌柜,”那中年汉子作了一揖,“您别担心,刚刚说的铁器手艺不外传,其实官府也没真管过。

况且,鸿都门学宫两个月后,要开一门锻造学,传授打铁器的本事。

来者不拒,谁都可以入学。这意味着,铁器手艺不的外传的规定,肯定不算数了。”

“什么?这鸿都门学宫不是读书的地方吗?还教人打铁器?”李掌柜呆住了。

“何止打铁器,鸿都门学宫教授的东西多了去。”与这中年汉子同桌的一人,又开口了,“从医理药学,到田间插秧,从歌舞刺绣,到文治武功,什么都能教,什么都能学。只课时长短不一而已。”

李掌柜瞬间又是一肚子气。,指着那书生:“不只他家私塾,官家连我们这些铁器铺的饭碗,也要砸?”

“是啊......”听他这么一说,茶肆里人不少人心里也犹疑,三三两两议着,有说不好,有说好的,一时间吵吵嚷嚷,争论不下。

那长衫书生看了看他们,寻了里间一个桌子,朝座位上一个年纪略长的老者,拱了拱手:

“于掌柜,您老刚刚不是也看了告示吗?您老一向消息灵通,您倒是说说看,这鸿都门学宫到底想干什么?”

“对啊,于掌柜,你家衙门里有人,你说说看。”

“对啊,您老医术高明,人缘好,您老说说呗。”

那老者拗不过众人的抬举,只好站起来回礼:“老夫随口说说看啊,算不得数,大家也只当听一乐。”

见还有人在大声议论,声音盖住了于掌柜,那长衫书生立刻将双手使劲拍了起来:“哎,各位,各位稍安勿躁。听于掌柜说话!”

于掌柜拱手,看了看众人:“咱们这些人,都是多年的老街坊,大家知根知底的。若是说手艺,咱们哪个没些手艺傍身?”

众人纷纷点头:“当然,当然!若手上没有真本事,还真开不了这么多年的店。”

“李掌柜方才说,这鸿都门开一门新学,便是砸我们一家饭碗!

那若不是官家,无论是谁,新开个药铺,新开个铁器铺啥的,岂不是也在砸我们饭碗?我们还能怕了?”

“是啊。咱有真本事,怕啥?就那学宫的先生,未必有我们的能耐。”有人自信地附和了一声。

“不错,而且,我听说,学宫规模不小,可先生却没几个。”

“哈哈,说的对,如今学宫,可真没几个先生!你若能耐足够大,不妨去学宫应聘做先生!在这官家地盘做先生,给的俸禄可不低!”那远桌的中年汉子,大笑起来。

“咱们这些人,还能去学宫做先生?在官家的地方,开门收徒,还能拿银子?”李掌柜瞪大了眼,立刻转头不可思议看着于掌柜,问道。

“这位兄台所言非虚!”于掌柜点了点头,接着道,

“我于家药铺,祖上便是在平川开药铺,如今都快一百多年了。我手上的绝活可不少,说句放肆的话,太医院那帮人,未必有我的能耐。”

于掌柜哼了一声,“我今个已经去鸿都门报备了。两个月之后,只要我通过考核,便能在学宫开课收徒了。”

有熟人哂笑了一下:“于掌柜,你倒是精明,你这把年纪,在学宫怕不只是为了授课赚钱,还想着与官家搭上线,以后,好从太医院赚些好处吧?”

于掌柜脸上一红,刚要反驳,旁边有人插了一句:“这官府的告示,我不认得,不过,与我一同看的人,确实说可以去学宫当先生开课的!”

“咱平川翻了天吗?还有这种事?”有人明显是不信的。

有人想起来:“对啊,你们忘了吗?当年,这事咱们城主做过!国子监在四国围城的时候,民为官授课,是开过先例的。”

可隔壁一桌,又插了一嘴:“哼,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天下承平,你说天花乱坠,我也不去。我这家传的本事,可不教别人。”

于掌柜斜眼看了看他:“哎,我可不是劝你去。只是,你不去,别人可不一定不去。

大家是街坊,到时候,我得了好处,可别说我没提前告诉你。”

“好处?”有人奇怪了,“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