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意外唐朝 > 第225章 阴山来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应该是不敢大张旗鼓的弄吧!再者他也不缺钱了,光是怀德坊那他和裴承先就没少挣,而且这里面应该有向太子殿下示好的原因吧?”

“嗯!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

“那阿爷您觉得呢?”

“老夫觉得应该只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就是这次从突厥回来后陛下给他的亲军增加到了五千人,他自己觉得太过张扬了,想收敛一点,基本上把产业不是送人就是合作了!其二就是他在谋划什么也可以说是给太子或东宫集团挖坑,可具体怎么操作为父就不得而知了,毕竟这地产开发只有他玩的转,咱们都不懂!”

“那太子那咱俩就不掺和了?”

“为什么不掺和?必须得跟一脚!”

“那您不是说蜀王他在给……”

“你呀!还是好好学学吧!为父说的是这两种可能,再者就算是第二种,那你觉得陛下到了时候会置之不理吗?”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参与肯定会得罪太子,如果参与了最坏的打算无非就是亏点钱财!甚至陛下参与进来就不见得亏!”

“嗯!还算不笨,以后没事多和为父交流交流,你应该会成长的更快!”

“那咱参与多少合适呢?”

“你觉得呢?”

“十万贯?”……

沐休日午后,李恪带着一众侍卫来到了城外的亲军营,虽然刚刚下过雪,但由于温度低基本上都冻上了,路上除了滑一点外倒也算还能行走。李恪这次没有骚包的骑马,主要还是冷呀!

到了军营后,只有周康一人出来迎接,这倒让李恪意外了一下,随即问道:“其他人呢?”

“回王爷!今日是俺留守军营,其他的人都带着自己的队伍拉练去了,明日李辰应该回来。还有您来的正好,阴山脚下的人回来了,还带了一批老人回来,不过也不算多大概二十人左右!应该是前隋的义成公主的护卫和侍女”

“嗯!本王知道了!把他们的领头人带到大帐来吧!”

半个时辰后李恪转完了军营便来到了自己的大帐,刚坐下抿了口热茶,周康带着一位老者就走了进来。

“王爷!人已带到!”

“见过王爷!”

“起来说话!”,说完对着周康摆了摆手,后者会意的退出了大帐后李恪便打量起了面前的老者,只见此人一副汉人模样,虽然上了年纪不过身姿挺拔,一看就是常年习武之人,两眼炯炯有神看向李恪也是不卑不亢。李恪心中赞叹:应该是前隋派出保护义成公主的精英,就算是在草原待了这么多年了,就算是义成公主死了,依然保留着军人的气度,不错!

反观老者也在打量着李恪,可能是提前知道身份的原因,也可能是许久没见过隋炀帝的原因,怎么看李恪都觉得他有三分与杨广有相似之处,因此从心中就对李恪产生了天然的好感和下意识的服从。

“老人家您贵姓?您是他们的总管吗?”,李恪率先问了出来。

“回王爷!小老儿为皇室家奴,随陛下姓杨!原来是,现在嘛苟延残喘的来投奔王爷,还望王爷收留!”,说罢就要行礼。

“哎呀!老人家您这是干嘛!于情于理本王都不会不管你们,这些年让你们受苦了,既然答应了再姑祖母,那你们以后就是本王的人了,蜀王府就是你们的家!一会儿聊完,你们准备一下跟本王回去便是!”

“多谢王爷恩典!”,说完从怀中掏出一本花名册递给了旁边的三德子道:“王爷!这次回来的都是当年跟随公主出嫁的老人,年岁都大了就想着回来,在阴山那边就下了大小妇孺四千五百多人,这是花名册,能作战的三千只多不少!”

李恪接过三德子呈上了册子,并没有翻看而是问道:“都是咱们的后裔,或者说是半汉半胡(对非汉人的外族总称)?”

“纯汉人不足百,剩下的全是半汉半胡!不过他们对汉人还是忠诚的,说了也是老奴无能,基本上都是当年侍女们所生……”

李恪一听赶紧打断道:“杨老言重了!当时情景如此岂是您一人之责!要怪就怪本王那外祖……,算了不提那些伤心之事了,回来就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王爷仁慈!”

“这样回头等你们安顿好了给他们去封信,本王想着让他们弄个商队或是给商队们护送一下,等本王让周康他们过去千人护送,然后留在那里,他们派千人再护送回来,然后换李辰过去,如此循环这样既能让他们拉练一下,也能省去不少麻烦,省得你们也长年不见面,你看如何?”

老者思索了一下点了点头道:“如此甚好,全凭王爷安排!”

“行!那你就下去安排其他的人吧,一会儿跟本王回府,当然愿意不愿意跟随本王的或是想投靠亲戚的,本王每人发十贯安家费,并给落实户籍之事!”……

老者走后李恪又把周康叫了回来:“上次的那些人都安排在你的队伍里了吗?”

“回王爷!都在俺这队里!”

“嗯好!明日拉练去你打算去哪?”

“王爷您这是准备……”,周康说着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哪能这么便宜他们,本王给你个手令,你这样明日带着他们去长安城内…………”

李承乾到底还是没有抵住李恪的诱惑,即使李文纪再三劝解也无济于事,联合长孙家,卢家,侯家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后终于在贞观四年的最后一个月里,在太极宫早朝上提出了正式书面申请。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儿臣李承乾有本上奏!”,李承乾在阿难高呼结束后立马就出列躬身道。

底下的大臣一片嘶嘶之声,李世民也觉得好奇,但既然是太子第一次在朝堂上奏本不管好与坏这个面子都得给,于是便道:“难得太子今日有本上奏,高明有何事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