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秦国,最初,甚至连京都都要被人占领。
从最低谷她一点点重新发展,小现在坐拥四州版图辽阔……
杨束?
秦妙善的脑中瞬间出现了这两个字。
“难道……没了你,大秦……真的不行了么?”
她喃喃自语,丝毫没有发现自己的眼角滴落一丝泪水。
“陛下,李丞相求见,已经在书房外候着了。”
宫女前来报告。
“让他候着,朕还有些事。”
秦妙善叹了口气,摆手让宫女出去。
“杨束,等复国以后,我让你当大都督,掌管天下兵马怎么样?”
“我不要。”
“那,我封你为异姓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样?”
“我不要。”
……
脑中最初的这些话,渐渐涌上心头。
可回忆过去,越回忆,她就越愤怒。
重新睁开眼睛,秦妙善的眼中出现了一丝坚定。
“这些都是天灾,真就不信,现在的大秦还灭不掉你一个燕国!”
秦妙善喃喃自语,十分凶狠,“带我灭掉燕国,就让你回来认错!”
说罢,她起身去会见李国忠。
……
燕国境内。
经过新年的几天后,燕国的百姓们都重新开始劳作。
在燕帝的支持下,隶属于工部的科学院正式开张。
广纳天下奇人异士,研究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当然杨束也在科学院设定了一些任务。
比如他在秦国的时候就已经改造出来的曲辕犁和水车等农业设备。
还有连弩的开发和研究。
除此之外,各地的奇人异事得知了这件事后,纷纷前往蓟京,贡献自己的发明。
短短一个多月,科学院吸纳了三百多的奇人异士,他们都在科学院中研究各种新东西。
有些参与了连弩,有些改进水车,更有一些正在基于连弩研究一些可以连发的大型弩箭。
杨束则是抽出身,在宫中和燕帝以及礼部尚书研究教育的问题。
“陛下,我曾经在秦国实行科举制度。”
“通过读书认字,经过考试,就能够成为朝堂上和各地的官员。”
杨束缓缓开口,“不过,现在的燕国,可以更进一步。”
当时秦国的领土大收上来的钱不少,但要搞义务教育还是太难。
如今燕国地方不大,而且跟其他国家做生意又积累了不少钱,杨束便提出了他的想法,“义务教育!”
这四个字,让礼部尚书和燕帝都相当惊讶。
“何为义务教育?”
“若教育是义务,那种田养家这些,如何是好?”
礼部尚书摇头道,只觉得不可行,“杨大人,并不是我认为你的办法不好,而是,应该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尚书大人所言极是。”
杨束点头道,“义务教育都有目标。”
“现在的义务教育,目标就是让燕国的百姓都能认字。”
他解释道,“令行禁止,那就得认识字,看得懂令!”
“另一方面,还能让燕国的百姓更加团结,理解我们。”
杨束说罢看着燕帝和礼部尚书惊讶的表情,微微行礼。
“嗯,这需要花多少钱?”
“若是现在的燕国支撑得住,朕一定支持。”
燕帝微微点头,这等好事,若是花的钱不多,倒是可以完全执行下去。
“若只是单纯识字,还是不错的。”
“百姓有所教化,也可多懂一些礼义廉耻。”
礼部尚书点头道。
“义务教育,我打算分为三个阶段。”
杨束开始将他的计划说出,“第一个阶段就是现在的百姓识字,若是要知道更多,那就要花钱进入私塾进行学习。”
“我们到年中宣布,要开始科举考试,让那些有文化的人经过考试,进入到朝中来。”
听到这些话,礼部尚书连连点头。
若是大皇子在,他只能看大皇子的脸色,而现在他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杨师,过去秦国的科举制度,我一直想要提出来。”
“可惜当时大皇子阻挠,我也只能看大皇子的脸色……”
礼部尚书低下头回答道。
“第二步,那就是让基础知识全都免费,但是进入朝堂考试所需的知识依然要花钱学习。”
杨束随即说出第三步,“最后,就是全程的教育免费,百姓可以自己选择当官或者做事。”
“此举不可为!”
说到第三步,礼部尚书立刻摇头。
“礼部尚书,你倒是说说原因。”
燕帝脸上波澜不惊,缓缓问道。
“陛下,杨师,若是进入官场的教育免费了,国库负担暂且不提。”
“若是所有人都想着要当官,谁来劳作,谁来打铁?”
礼部尚书开口道,“之前朝堂尾大不掉,那是几位皇子殿下要塞自己的人进去,若是全免费了,那之后的朝堂更会尾大不掉!”
“我说了,这是第三步。”
杨束缓缓开口道,“在第二步的时候,百姓们就会明白当官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礼部尚书所言,是因为过去贪官污吏贪得无厌,让百姓们看到了他们有权有有钱。”
他开始解释,“若是让百姓知道,当官是要有责任的,而且一旦做出任何坏事就要被绳之以法,而且罚的比百姓更狠……试问还有多少为了个人利益成为官员的人呢?”
这番话说罢,礼部尚书捋了捋胡子,陷入沉默。
片刻之后,他直接跪在了杨束面前。
“杨师对朝廷与做官理解透彻如此,在下……实在不如!”
礼部尚书说着给杨束行了个大礼。
“尚书大人请起,我现在也不是燕国的官,只不过是给陛下和燕国一些建议。”
杨束说着将礼部尚书扶起。
“陛下,若是按照杨师如此来,燕国百姓必定都能够生活的更好。”
礼部尚书立刻禀报,“不过钱粮方面就需要户部尚书去协调了。”
“若是不够钱,不够粮食,朕这宫中也可苦一些!”
燕帝笑着下令,“之前围城断粮大家不都挺过来了么?”
说着,杨束的策略很快就从礼部开始准备,联合六部其他的尚书一同讨论。
过年后,还有另外一条好消息从南边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