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一,阳光明媚,安阳府衙门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们的目光都被一块新立的丈余高的“政事榜”吸引住了。这块榜牌上,“农桑”“水利”等大字赫然在目,而在这些字的后面,叶明手持朱笔,又添上了“工坊”“市易”两个大字。
围观的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们注意到,这位知府大人的官靴上还沾着新鲜的泥点子,显然是刚刚从田间地头或者工坊里走出来的。
辰时刚到,工房典吏刘石头就抱着厚厚一摞册子,急匆匆地闯进了签押房。
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对叶明说:“大人,全府的匠户都已经登记造册了!”说罢,他哗啦一声抖开一本蓝皮册子,里面的纸张已经有些泛黄,但字迹清晰可辨。
叶明接过册子,仔细翻阅起来。只见里面按照“木”“铁”“织”“陶”等不同行业进行了分类,每页还贴着匠人的手印,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突然,叶明的指尖停在了其中一页上,他的眉头微微皱起,问道:“这个周铁匠,为何注着‘流籍’?”
刘石头赶忙回答道:“回大人,这个周铁匠是从太原逃难来的。”他压低声音,似乎有些顾忌,“不过,他会打一种特别的水车齿轮,据说非常精巧。”
叶明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他立刻从案底抽出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一个带螺旋叶片的提水装置。他指着图纸对刘石头说:“去把这个周铁匠传来,就说官府要聘请他做‘匠师’,月俸三石。”
午时,太阳高悬,城南旧校场却突然热闹非凡。叶明站在校场中央,看着三十多个匠人忙碌地划分区域,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
这片原本废弃的演武台,如今已被他改造成了一个名为“百工坊”的地方。匠人们各司其职,有的在打造工具,有的在调试机器,一片繁忙景象。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央的试器台。台上,周铁匠刚刚打好的铜齿轮正被溪水冲击着,欢快地转动着。这铜齿轮带动着三架水车模型,同时工作,发出清脆的声响。
“妙啊!”老木匠赵五忍不住赞叹道,他走到试器台前,仔细端详着铜齿轮,“这玩意儿要是用在织机上,起码能省一半的力气!”
叶明听了,脸上露出微笑。他对这个铜齿轮的设计也很满意,这是他和周铁匠共同研究的成果,没想到效果如此之好。
未时三刻,叶明踱步来到了新辟的“商市区”。这里原本是一片杂乱的摊贩区,如今却变得整齐有序。每个摊位都被安排在青石台面上,摊主们将自己的商品整齐地摆放着。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每个摊位上方都悬挂着一块统一制式的木牌。木牌的左边刻着商品的名称,右边则标着价格,而中间还嵌着一块小琉璃。阳光透过琉璃,在地面上投下了商品的图案,让人一目了然。
";叶大人!";卖瓷器的张掌柜举起个特制的量具,";您发明的这个';官斗';真好使!";那量具形如葫芦,大肚量粗货,细颈量细碎,边上还刻着防作弊的波浪纹。
突然,西街传来争吵声。原来两家布庄为争客源压价,险些打起来。
叶明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本《市易则例》:";即日起,同类商品差价不得超一成。违者罚充';平价粮';三日。";
他特意指着则例末页的图示,向众人展示道:“诸位请看,这便是违规商户需要承受的惩罚。他们必须戴上特制的‘平’字木牌,在官仓前按照平价出售粮食。”
话音未落,围观的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那两个布商的脸色瞬间变得通红,仿佛被人当众打了一巴掌,羞愧得无地自容。
与此同时,申时的官办学堂里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读书声。叶明静静地站在窗外,凝视着教室里的孩子们。
只见他们正轮流操作着新制作的“活字盘”,那木盘里整齐地排列着三百个常用字块。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用这些字块拼出各种句子,如“市肆公平”“匠作精巧”等等。
“禀大人。”这时,年轻的塾师快步走来,双手捧着一叠纸片,恭敬地说道,“这是学生们设计的‘商标’,请大人过目。”原来,叶明之前曾让这些孩子们为各家工坊绘制标识,以展示他们的创意和才华。
叶明微笑着接过那叠纸片,仔细翻阅起来。其中有一个梳着总角的小丫头画得尤其出色——她为安溪织坊设计的标记是一片桑叶缠绕着丝线,既简洁又生动形象,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织坊的业务。
然而,最让人感到惊喜的还是学堂后院新设的“匠童班”。这里有十几个贫家子弟,他们正全神贯注地跟着周铁匠学习如何看图纸。
令人惊讶的是,其中有一个瘦瘦的小男孩,竟然已经能够熟练地修补一些简单的齿轮了。叶明当即宣布:";每月考绩最优者,赏《天工开物》手抄本一册!";
入夜后的签押房,叶明正在新制的";安阳百业图";上添加标注。突然从《匠作则例》里滑出张字条:";治民如治丝,渐进而成章。";他笑着将字条贴在图上,又添了行小字:";七日后再察市肆,当有新象。";
窗外,夜市刚刚开张。统一的灯笼将街道照得通明,新制的招牌在风中轻轻摇晃。更夫走过衙门时,听见里面传来轻轻的哼唱声,调子竟和孩童们新学的《百工谣》一模一样。
七月初七的晨光刚爬上城头,安阳府衙门前就排起了长队。匠户们摩挲着新领的";匠籍牌";——半个巴掌大的铜牌,正面刻着";安阳匠作";,背面是各自的专长和评级。周铁匠那块牌子上赫然刻着";甲等";二字,在朝阳下闪闪发亮。
辰时整,城南百工坊突然爆发出惊呼。周铁匠改良的新织机正在演示:原先需要手脚并用的综框,现在靠水轮带动;梭子装了弹簧机关,飞窜如电。最绝的是那卷布轴,能自动将织物卷得平平整整。
";这...这抵得上三个熟手女工啊!";老织匠孙婆子颤巍巍地摸着织机,突然脸色大变,";那织娘们岂不是...";
";孙婆婆别急。";叶明拍拍手,十二架小织机被抬了出来,";这是给学徒用的';分步机';。";他演示着拆下一个综框,";专教生手先学投梭,再学踩板,最后学配色。";
正说着,坊外传来嘈杂声。原来安溪来的布商围着新织机竞价,最高的已经出到五十两。叶明却笑着摇头:";这机器只租不卖,月租二两,头年免息。";
午时的市集上,张掌柜正用官斗给客人量绿豆。突然";咔嚓";一声,斗底竟漏了!人群哗然中,叶明蹲下身检查缺口——断痕崭新,分明是被酸蚀过。
";搜。";叶明一声令下,衙役在隔壁杂货铺后屋找出半桶醋和十几个仿制的官斗。这些冒牌货外观相似,但内壁少了防作弊的波纹。
";大人明鉴!";杂货铺老板跪地喊冤,";是周家二少爷给的模子...";
叶明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个铜钱大小的磁石,往假官斗上一贴——竟牢牢吸住了!";真官斗用的是青铜。";
他冷笑,";这铁制的冒牌货,一验便知。";
未时的学堂后院,匠童班的孩子们正在油纸上画新图样。那个梳总角的小丫头突发奇想,把安溪织坊的桑叶标记改成了蚕宝宝抱桑叶,憨态可掬。
";就用这个!";突然出现的布商王老板拍案叫绝,";我出三两银子买这图!";
叶明却拦住欲掏钱的小丫头:";不若这样——图样算你入股,每卖十匹布,分你一文钱。";
说着取出份契书,特意用大字写着分成条款。小丫头咬破手指按了手印,惹得众人又惊又笑。
消息传开,学堂门槛快被商人踏破。有买风筝图的,有订陶器纹的,最绝的是药铺掌柜,非要童儿们画";吃药不苦";的吉祥画。叶明索性在衙门口设了";童样司";,专管图样买卖。
华灯初上时,城东空地支起了百余顶青布棚子。每棚檐下都挂着统一样式的琉璃灯,灯罩上绘着各家商标——蚕宝宝、铁砧子、量斗纹...在灯火映照下在地面投出斑斓光影。
";尝尝';安阳特制';的桂花糕!";曾经在周家帮厨的妇人高声吆喝。
她摊上的糕点模子都是学童设计的,有桑叶形、水车形,最受欢迎的是个小知府模样的,腰间玉佩处特意多加了蜜糖。
叶明踱到一处特别的棚子前。这里摆着周铁匠带队打造的农具样品,每件都刻着";安阳造";三字。一个外地商人正摸着带齿轮的锄头:";这玩意真能省力?";
";客官试试便知。";小学徒熟练地演示起来。锄刃入土时,齿轮组带动锄柄自动翻转,果真省去扬土的力气。商人二话不说订了二十把。
三更的签押房里,叶明在《百工录》上记下今日要事。写到仿制官斗时,他特意用朱笔标出";周家";二字;翻到童样司的进账,又不禁莞尔——小丫头第一笔分成竟有三十七文钱。
窗外飘来阵阵香甜气息,是夜市收摊前在烤制明日要用的模子。叶明突然想起什么,从案底抽出张陈年图纸。那是顾瑜留下的《蚕事图》,边角处画着几个嬉戏的孩童,笔触稚拙可爱。
月光透过新换的琉璃窗,在";安阳百业图";上投下蚕宝宝形状的光斑。远处传来打更声,与织坊夜班的机杼声混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