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山河当然知道桃县,就挨着长德县边上,他每次从南城回赵家乡时,有一段国道还要从桃县路过,只不过长德属于荆市,桃县属于益市管辖。

“桃县哪个乡?”赵山河问道。

岳芳低下头不说话了,神色还有一抹黯然,手指揉搓着衣角,指甲有点泛白。

见她沉默不说话,赵山河皱了皱眉,又问道:“你家里几口人,父母是干什么的?”

岳芳还是不说话,神色也更加灰败,低着头,下巴都要戳进胸口了。

赵山河眉头紧皱,心中疑惑。

这小姑娘是怎么回事,自己就算要留下她,问个来历也是理所应当的吧?又不是什么隐私问题,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

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父母双亡,但被人问起来,也不至于不敢说啊!

心中有些不悦,赵山河语气也带着几分不爽:“你这人怎么回事?连来历都不敢说?该不是干了什么坏事跑出来的吧?”

岳芳还是不说话,但低着头,身体有些颤抖。

过了几秒钟,豆大的泪珠从她眼角滑落,滴到了地上。

但哪怕是哭,岳芳也憋着没出声。

眼看小姑娘哭了起来,这下轮到赵山河手足无措了。

“你那么凶干什么!把人都吓哭了!”

苏婉抱怨着,推了一把赵山河,又拿出纸巾给岳芳擦眼泪。

赵山河摸不着头脑,有点理亏,“我就问问来历,也没凶她啊!是她太脆弱了吧。”

苏婉安慰了一会儿岳芳,然后拉着赵山河到了旁边,小声在他耳边嘀咕了起来,道出了自己的猜测。

“这小姑娘好几天没吃饭,听说还是搭送菜的货车进的城,估计多半是从家里跑出来的,农村里可是有卖女儿的习俗,她不想提来历,估计就是怕我们把她送回去……”

赵山河听完眉头毛跳了跳。

卖女儿!

这个词放在后世,偶尔也能在新闻上看到。

不过不是真的贩卖人口,就是把女儿嫁给一些不那么好的人家,换一笔彩礼,改善家里的情况。

有些地方有冲喜的说法,家里儿子病重、身体孱弱,就花钱从农村找个黄花大闺女来结婚。

搞这种封建迷信,那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女方一嫁过去,运气好一点直接变成寡妇,运气不好的,还要伺候卧病在床的男人。

还有些地方更加愚昧无知,甚至有把女儿卖出去配阴婚的!

被“卖”掉的女儿,大多出生于贫苦人家,一旦嫁出去之后,就跟娘家再没关系了,是死是活都不管,所以才叫卖女儿。

这些苦命的少女,过得往往十分凄惨,受苦受累干活都是小事,严重的还会受到身体上的虐待,精神上的欺凌。

她们在夫家受了罪,想要逃回娘家都不行。因为收了一大笔彩礼,嫁出去的女儿就不算自家人了,为了防止夫家反悔,甚至会直接把女儿绑起来,送回去。

绝望的少女要么逐渐变得麻木,要么就突然爆发,自我了结。严重一点的,还会闹出一些人间惨剧。

虽然这样的情况在后世已经比较少见了,但也无法根绝。

赵山河说不出话,又打量了一番岳芳,心中生出些许同情。

略微思索了片刻,他回到桌边,轻声问道:“你来南城,是来找亲戚的吗?”

岳芳红着眼睛,摇摇头:“没亲戚。”

赵山河心生唏嘘,又问道:“那你父母还在吗?”

岳芳又不说话了。

赵山河心里大概有了数。

提到父母她就不说话,估计人还在,但她不想回去了。

什么样的情况能让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不敢回家呢?

赵山河想起了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小姑娘手脚这么麻利,什么活都会干,也不是个懒人,在家里应该不至于受排挤。

但从她不敢回家来看,多半是为了躲避那样的命运。

赵山河问道:“那你来南城是为了找工作?”

岳芳点头:“我什么都会做,洗衣服、做饭、种地、插秧……你能帮我介绍个工作吗?”

她手心里全是老茧,一看就是个苦命孩子。

赵山河直接说道:“你就先留下来,先在这早餐店里帮忙吧!”

岳芳眼神里亮起了希望,“真的吗?这店你说了能算?”

旁边李玉梅笑了笑:“山河可是这最大的老板,不止这家早餐店,你看这么大的商场,全都是山河的产业。他说话当然管用!”

闻言岳芳有些怯懦,“那我不会给你们添麻烦吧?”

苏婉也拉着岳芳的手,安抚道:“你放心,这店子生意好本来就缺人,不过都是些简单的活,盘子、洗碗、打扫卫生什么的。”

岳芳顿了顿,眼神忽然又变得有些黯淡:“要不还是算了吧,我没住处,也没介绍信。”

介绍信?

介绍信制度早就取消了!

一听这话赵山河就知道,这小姑娘估计是一直待在农村没怎么出过门。

后世人们可以随时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国内基本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唯一的难点可能在于抢票,尤其是节假日期间。

但在80年代之前,想要出趟远门可不容易,去县城买点生活物资没多大问题,但如果想离开本地去其他城市办事,那没有介绍信根本出不去!

你到长途车站去,都需要介绍信才能买到票!

农村人进城打工,也需要找关系,托人情。

84年,介绍信制度取消了,“公民享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这个条文在54年被写入宪法。

但58年出台的《户口登记条例》中,又划分出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因为那时候的非农业人口,也就是住在城里的人,没条件种地,柴米油盐都需要国家协调解决,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与户籍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

人们都自然都希望当城里人,自然而然就会往城市里跑。

从50年代末开始,农村人口一直在流入城镇,可城市人口一增多,也是会出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