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朝中兴之主,天顺帝 > 第26章 士僚一体纳税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官僚士绅,可以是退任的官僚,或是官僚的亲属,

甚至可以是受过教育的地主,他们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有一定地位、发挥一定功能的一个阶层。

“士”指的是,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即士族。

而“绅”本意指的是,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后引申为束绅之人,泛指地方上有势力、有地位的人。

因为士绅崛起,全靠科举,

而皇权又是科举制定者,拥有最终解释权,

所以隋唐之后的士绅,从一开始就在地位上和汉朝以来的士族有着本质的区别。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士绅”,在传统豪强背景下连寒门都算不上,

因为相比于实际掌控帝国且世代荣华富贵的世家大族,

士绅首先没有财政权和军权,更没有世袭的资本,

所以他们首先要努力,其次要高度依赖皇权。

在当时的隋唐统治者看来,这样的庶族,是皇权能够彻底打垮士族的利剑,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做到了。

特别是北宋立国后的宋太宗时期,大大扩充了科举录取规模,

大量庶族子弟,得以鲤鱼跃龙门,进入北宋帝国的体制内,并最终形成了庞大的文官集团,并进一步巩固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并彻底终结士族时代开始,

庶族,通过科举制度最终开创了庶族统治的时代,

而因为此时的庶族并无显赫的家族背景,更无法获得世袭的特权。

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奋斗成果,

文官集团纷纷在政府机构外购置田园,

因为此时的宋朝经济高度发达,税收主要倚靠工商手工业的帝国对农业依赖始终不强,

因此对土地兼并的抑制相对较轻;

加上因发达经济带来的官员高薪,

于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就已经非常严重,

文官集团尽管没有世袭官职的特权,却想方设法地恩荫子弟,造成了北宋冗官横行,相应的士绅阶层也空前扩大。

在北宋这个士绅形成的时代,

文官集团大量购买田产土地,并利用宽松的政治环境和雄厚的财力参与商业,

这使得宋朝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于是就有了之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的“王安石变法”。

但问题是,无论范仲淹还是王安石本身都是士绅阶层,

纵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但也难以提出两全其美的方案,

结果就是北宋在王安石变法之后国策来回反复,

北宋三冗负担更加沉重,最终在1127年靖康之变后走向灭亡。

而士绅的崛起,本质是经济的发展,也就是生产力的提升,

而两宋作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注定为士绅阶层的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空间。

千百年来,中原王朝统治核心长期位于北方,特别是关中和华北平原地区。

不过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下,生灵涂炭的北方经济遭遇了巨大的破坏,人口也在两晋、唐朝后期和北宋亡国后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南迁。

人口的南迁,除了导致北方豪强贵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基础,不得不接受彻底沦落的命运,还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立国后,由于国土面积较之北宋更加迷你,

于是帝国财政更加依赖于工商手工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就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江南”之地,成为南宋帝国经济重心后,这里也成为士绅阶层最重要的产生地,

因为在古代,想要寒窗十年考取功名,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这意味着士绅,从一开始就是阶级固化大背景下部分人的“专利”。

在皇权制度下,所谓的“富贵”一般都是“先贵而后富”,

这就意味着士绅家族,想要保持家族长盛不衰,就必须要族内子弟入仕,或者收养聪明男孩考取功名,亦或者将族内女儿嫁给其他宗族子嗣并与之结成互惠互利的联盟,

如此方可将本家族地位至少保持八代,也就是至少两个世纪。

而其中的佼佼者,即范仲淹家族则从11世纪到20世纪,前后保持了将近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