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就着孩子教育问题探讨了一个下午,最终夫子被宋群青一番话彻底劝服,选择后退一步,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孩子们不能忽视读书明理的重要性。
合情合理的要求,宋群青哪里有不答应的道理,当天晚上就跟若晴和若愉两姐弟说了此事,两个孩子都很是懂事,知晓此事之后皆颇为愧疚。
自从被谢淮安请来上门教书后,夫子待他们可谓尽心尽责,他们又怎么能让夫子失望?
于是次日若晴和若愉就主动朝夫子道了歉,夫子见他们态度诚恳又怜他们年纪小,只稍稍劝诫了一番就忍不住温和了语气,又看他们授课时恢复了原先的认真模样便不再说什么了。
解决了孩子们在教育上的问题,宋群青两夫夫总算能放下心来各自忙活自己的事去了。
临近年底,两人都到了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刻。
宋群青要赶在年前将分出来的账簿查清楚,完成王镜清交给他的查账任务。
虽然他之前已经尽可能减少查账工作量以及多了人手帮忙,但奈何查账的活儿就是得细,根本快不了,众人只能耐着性子慢慢核对。
要是核对出了错,到时候查清账簿问题一事不仅非功,反倒会给自己一方生事,因而宋群青几人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对账,以免出现任何差错。
不仅是他们,户部其他官吏亦是如此。
而出乎宋群青所料的是,原本他分出无关紧要的账簿只是为了减轻他们几人的工作量,谁知道竟阴差阳错地推动了户部在新计数法上的运用。
这一整套重复繁琐的对账下来,就连以往不待见的新计数法的官吏们心中也不由得暗自感叹此方便简约。
若是依旧用那一套旧的计数法,恐怕他们在查账上要耗费的心力可是几倍不止啊!
真正体会了新计数法的实用和高效之后,除却某些顽固之人,户部不少部署都不约而同地默认了手底下的官吏用新计数法来记账,想来不久之后户部就能真正实现新计数法的推行。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户部都采用了此法,那筛选朝廷官员的科举考试要不要考此法呢?
既然科举考试都要出类似的题目,那众学子们是不是也应该要学习新计数法呢?既然户部和学子们都推崇此法,那还愁民间不愿改用新计数法?
都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扬朝的百姓们本就对读书人心存敬意,知道连被誉为聪明人的学子们都在学习新计数法,那百姓们自然会愿意尝试。
再加上朝廷的政策颁发和报纸强大的宣传能力,新计数法在扬朝的推广已是指日可待之事。
至于扬朝熟知阿拉伯数字及运算之人太少的问题也不必担心,宋群青召集了户部请来的算学教习,让他们结合各自的经验以及宋群青那本算学笔记,为新计数法专门撰写一本通俗易懂的教材。
如今教材编写已经差不多快到了完工阶段,只待成瑞帝那边点头便可在新年后正式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