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八年春天,王凌与石红玉班师回朝,赵青飞率师回归化城,吴三桂部驻守盛京,周遇吉驻守王京,唐通部驻守釜山。
与王凌一同进京的还有安闲王李信,朝鲜彻底成为大明的一个省,崇祯安排赵全海为朝鲜巡抚,赵全海辞任第五军军长,该职位另外安排人选。
到了京师,坤兴公主朱媺娖刚好生产,当产婆抱给王凌看时,又是一男儿。
至此,王凌已有三个儿子了。第一个张雪的儿子已经两岁了,叫王锦盛。第二个儿子也有半岁了,叫王锦世。第三个儿子王凌取名王锦繁,如今,赵敏也怀孕了,如果也生了儿子,王凌把名字也取好了,就叫王锦华,王凌用盛世繁华给儿子取名,也表达了他希望大明繁荣昌盛的心意。
王凌穿越来到大明已经四年了,现在已经二十一岁了。
王凌将一个奄奄一息的大明救活了,如今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湖广与江西剿匪工作也已经结束,民生会在这两个省也实行了新政,百姓都分到了土地,适龄儿童也都上了免费学校,今年湖广江西两省夏粮获得了大丰收,真呈现了“湖广湖,天下足”的丰收景象。
没有实行新政的省的老百姓纷纷请愿要实行新政,经过王凌与崇祯皇帝与内阁商议,决定在全国推广新政。
周延儒已经辞去内阁首辅职务,张国维升任内阁首辅,崇祯皇帝特意让民生会官员贾开宗入阁。
此时的内阁,以张国维为首,倪元路、贾开宗都是坚定的改革派,所以新政得以在全国推行。
崇祯皇帝与周皇后这两年来,由于王凌的力挽狂澜,活的十分轻松滋润。
但是崇祯皇帝知道,这一切得益于王凌的横空出世。
在王凌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崇祯皇帝把国家管理的一塌糊涂,甚至到了亡国的边缘。
如今,一切都变了样,流贼除了四川张献忠部未平以外,其它流贼、土匪及地方割据势力全都肃清。
外敌清国和蒙古都被灭国,甚至朝鲜也成了大明的一个省。
崇祯皇帝成了中兴之主。
然而,贾开宗等民生会骨干认为这一切都是王凌的功劳,和崇祯皇帝没有半文钱的关系。
贾开宗极为鼓动王凌当大明皇帝,要逼崇祯皇帝禅位。
王凌不置可否。
崇祯皇帝本来兴冲冲还想当中兴之主,在得知贾开宗、张国维等阁臣的想法时,顿时犹如一盆冷水浇来,瞬间清醒。
崇祯皇帝知道王凌有当皇帝的野心,但他又想到王凌是自己的亲女婿,纵使有野心,也不会付诸行动的。
然而他想错了,王凌虽不付诸行动,但他掌控的民生会的官员会的,他们跟随王凌的目的便是推翻朱家王朝,建立一个新的朝代。
如今,战事刚歇,王凌归京,贾开宗、赵全海与张国维、倪元路等人就开始向崇祯皇帝施压。
崇祯皇帝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整个朝堂几乎没有一个人支持他。
崇祯皇帝郁闷极了,也不上朝了,整日和周皇后及袁贵妃、田贵妃等妃子饮酒作乐,借酒浇仇。
周皇后劝道:“陛下!您当皇帝十多年来除了这两年可曾快活过?”
崇祯皇帝听了周皇后的话,心中一阵酸楚。他回想起自己登基以来的种种经历,确实如周皇后所说,除了这两年王凌横空出世、力挽狂澜之外,他几乎没有一天是真正快活的。登基之初,他满怀雄心壮志,想要振兴大明,然而面对内忧外患、朝政腐败、国库空虚、流寇四起、外敌入侵等一系列问题,他始终感到力不从心。即便他勤政爱民、日夜操劳,却依然无法扭转大明衰落的趋势。
直到王凌的出现,大明才逐渐从泥潭中挣脱出来。王凌不仅平定了内乱,剿灭了流寇,还彻底消灭了清国和蒙古的威胁,甚至将朝鲜纳入大明版图。这一切的成就,崇祯皇帝心知肚明,都是王凌的功劳。然而,作为皇帝,他内心深处依然有着难以言说的不甘和无奈。
周皇后见崇祯皇帝沉默不语,继续说道:“陛下,如今大明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切都是王凌的功劳。他虽然功高盖主,但从未有过僭越之举。即便民生会的官员们有意推举他为帝,他也未曾表态。陛下何不主动退位,将皇位禅让于他?如此一来,既能保全朱家的颜面,也能让大明继续繁荣昌盛。”
崇祯皇帝闻言,心中一震。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主动退位,但周皇后的话却让他不得不正视现实。他知道,王凌虽然表面上对皇位没有兴趣,但实际上他已经掌控了朝堂和军队,民生会的官员们也早已将他视为新的皇帝。如果自己继续坚持,恐怕只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长叹一声,说道:“皇后所言极是。朕确实已经无力再掌控朝局,与其等到局势失控,不如主动退位,将皇位禅让于王凌。只是……朕心中仍有不甘啊。”
周皇后轻轻握住崇祯皇帝的手,柔声道:“陛下,退位并不意味着失败。您为大明朝付出了太多,如今能够放下重担,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况且,王凌是您的女婿,他若登基,必定会善待朱家子孙,保全朱家的血脉和尊严。”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心中渐渐释然。他知道,周皇后的话是对的。与其苦苦挣扎,不如主动退位,为自己、为朱家、为大明谋一条更好的出路。
与此同时,王凌在京师的日子也并不轻松。他虽然表面上对皇位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但实际上,他早已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权力的巅峰。民生会的官员们不断向他施压,希望他能够取代崇祯皇帝,成为大明的新君主。
大明的旧官吏,以内阁首辅张国维为首也极力主张王凌登基,他们也想立下拥立之功,为子孙创造更好的富贵。
然而,王凌心中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他知道,自己虽然功高盖主,但以武力取代崇祯皇帝,必然会引发朝堂和民间的动荡。即便他能够顺利登基,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稳定局势。更重要的是,他不希望自己背负“篡位”的骂名。他希望崇祯皇帝能够主动退位,将皇位禅让于他,这样他才能名正言顺地成为大明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