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林深处的大营里,韩信站在军事地图前,全神贯注地研究着具体的行进路线。他的目光如炬,仿佛要透过地图看到每一处山川河流。
这支大军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规模地调动,而不被各地诸侯察觉,原因就在于此。高要麾下的部队,经过长时间在山林间的训练,已经对这种环境了如指掌。无论是在山林中快速行军,还是安营扎寨,都毫无问题。
这也是韩信能够率领六万大军藏身于会稽,却成功避开各方势力眼线的关键所在。此外,他还巧妙地利用高要麾下的上商会,作为掩护,秘密为大军运送粮草。即使是诸侯们的探子,也难以发现其中的端倪。
正当韩信沉思之际,突然,营帐的门帘被猛地掀开,一名传令兵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
“报,大将军!”传令兵单膝跪地,向韩信禀报,“海军已经传来消息,他们已经蓄势待发,随时可以发动进攻!”
听到这个消息,韩信的脸上立刻露出了欣喜的神色。毕竟,他已经等待了好几年,如今终于有机会再次征战沙场,一展自己的军事才能。
南境的各种待遇都堪称一流,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物质享受,都能让人感到无比舒适。然而,对于像韩信这样年轻且野心勃勃的将领来说,这些并不是他最为关注的。他所渴望的,是能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抱负。
上次征讨孔雀王国的任务,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这个任务不仅具有挑战性,而且成功后所带来的荣耀和奖励也是相当丰厚的。然而,最终这个美差却被张良、英布等人抢走了,这让韩信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和不满。
不过,韩信并非愚笨之人,他深知高要这样安排的用意。高要作为军队的统帅,需要平衡各方势力,避免任何一方过于强大而导致军心不稳。因此,他不可能将所有的好机会都给予某一个人,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
尽管心中略有不快,但韩信对高要仍然充满了敬意。毕竟,高要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不仅让他有饭吃,还给予了他信任和培养。这种知遇之恩和救命之恩,对于韩信来说意义非凡。
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年龄差距不是太大,韩信甚至会毫不犹豫地拜高要为义父。因为高要对他的恩情实在是太重了,重到他愿意用一生去报答。
“传令海军,即刻动兵!”韩信一脸严肃地说道。
“喏!”传令兵迅速回应,然后转身离去传达命令。
韩信不再有丝毫犹豫,他果断地吩咐海军立刻展开进攻。毕竟,他和海军在上一次的战斗中已经有过默契的配合,这次他的经验更加丰富。这也是高要将韩信安排在此处的重要原因。
随着传令兵的离开,韩信立刻叫来自己的亲兵,下达了进一步的命令:“传令下去,后天清晨动兵,各部全部做好准备,不得有丝毫推脱怠慢!若有违者,军法从事!”
“喏!”亲兵们齐声应道,然后迅速将韩信的命令传递下去。
随着韩信的一声令下,第一军团迅速进入备战状态,士兵们纷纷检查武器装备,将领们则开始部署作战计划。整个军团都充满了紧张而有序的气氛。
而就在此时此刻,韩信心中的首要目标已然明确,那便是东晖。这座城市虽然在规模和影响力上都算不上是什么大郡,但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东晖位于三国时期徐州靠近下邳的地方,如今被人们称为下元城。这座城市的人口不过五十多万,下辖共有八个县,总计的兵马也仅有两万余人。然而,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其两面性。
尽管东晖在兵力方面相对较少,这无疑是它的一大劣势,但与此同时,它也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其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要地。一旦掌控了这里,便能够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东晖的战略位置异常关键,它贯通南北,犹如咽喉要道一般,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如此,在城池的修建过程中,人们不遗余力,将其打造得固若金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座城市绝对称得上是一座坚城,不仅易守难攻,而且几乎占据了地利上所有的优势。
此外,东晖这个地方还有一个让人颇为头疼的特点,那就是其粮草物资异常充沛。这无疑给韩信的进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毕竟在战争中,粮草的供应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韩信此时心中所想,便是如何能够顺利攻下这座下元城。这座城池如今的主人,乃是冯宇。此人不仅是前楚的将领,而且在原本的历史记载中,他也是项羽的麾下之臣,只不过归顺的时间稍晚一些罢了。
然而,由于会稽被高要所夺取,再加上东晖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颇为尴尬,其他诸侯都对它望而却步,毕竟谁要是拿下了东晖,就等于是直接威胁到了高要的侧翼。而高要则选择在内部稳定发展,这反倒给了冯宇在东晖地区生存的空间。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冯宇并非是东晖的主宰者,他仅仅只是东晖众多起义军当中的一支而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他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如今的一方霸主。
高要自然也察觉到了冯宇的崛起,于是便派遣使者前去劝降。然而,这个冯宇虽然能力平平,但野心却不小。他表示愿意投降,但提出的条件却让高要感到十分吃惊,他要求高要封他为王,并且赐予他不少于四个县的封地。
这种条件别说是他冯宇,就算是为南境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都没有获得过封王的代价,更不用说区区一个冯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