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除此之外,贾琛还在神京城外,单独买下了一大块地盖了个农庄,将这些战死士卒的家人聚拢在了一起,各自都分了一块田地,还请人开办了学堂,教育这些战死士卒的后代。

所以,在昭武营军中当兵,不论是生前待遇还是死后抚恤,都是冠绝整个大周军伍。

就因为是如此,昭武营内的五万士卒,才会放心的将命都交给贾琛,毕竟后顾之忧已经被贾琛全部给解决,他们岂有不全心全力之理。

很快,整个贵州之地,便得知了土司叛军被朝廷兵马剿灭,连匪首都被其砍下的喜讯后,顿时个个奔走相告。

而此时已经连续收复常德和辰州的定北侯马国涛,得知此消息后,虽高兴叛军被昭武营击溃平息,但心头也不由的涌现出一声叹息。

他们征西大军十万余精锐士卒,来到西南,连叛军的面还未见上,便被其埋伏损失大半,残留下来的士兵,也被其撵的如同丧家之犬一般,苟延残喘的躲在高墙之后。

而这昭武侯贾琛,只凭他那手下的四五万士卒,便可以翻山越岭的杀到叛军老巢,不仅将叛军的老巢给杀掠一空,还能在二十万土司叛军的返军途中,设立陷阱,一举歼灭,真乃让人佩服。

哪怕是马国涛,这个曾经在贾琛和昭武营手中吃过瘪的武侯,抛去私心不讲,也是非常佩服贾琛的能力。

至于昭武营的士兵,没有贾琛的扶持和调教,岂会有如此战力?

而邻近贵州、辰州、常德的府县,得此消息后,也都顿时长舒了一口气。

自贵州土司叛乱之后,接连席卷了贵州、辰州、常德三府之地,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把邻近的大周府县给吓的不轻,胆颤心惊的生怕叛军也来到他们的地界之上。

此时听到土司叛军已经被朝廷兵马平息,自然是欢庆不已,不用再担心乱军之祸。

欢庆过后,这些邻近的大周官员和百姓,自然便是好奇是朝廷的哪一部兵马,将声势浩大的土司叛军给击败的。

毕竟在此之前,朝廷已经派出一支十万人的京营精锐士卒,前来平叛,但却大败而归,此时却不知是何路兵马,有如此战力,能一举将二十余万的土司叛军给击败。

而当得知是那个年仅十八,便已高封侯爵的贾琛,带兵出击,击溃土司叛军之后,顿时皆惊叹不已。

甚至有人还言贾琛乃是咱们大周朝的冠军侯,有他在,咱们大周必能成为,堪比武帝时期的一个盛世!

西南之战以后,贾琛之名声传遍大周各地,成为街头巷尾热议之人,就连九边驻军,也闻其两分名气。

而远在神京城之中的隆治帝,听闻西南之地传回来的捷报,亦是龙颜大悦。

随即隆治帝就下令吏部与兵部,挑选合适的武将和文官,前往西南之地恢复民生,及驻边防备土司剩下的各个部族。

文官和一些府县的低级武将,倒是好挑选,但日后驻扎贵州司,防备乌蒙山内的土司各族的驻军将领人选,可就有些难办了。

要知道这个职位,可是个实权职位,不仅手下有数万可调动的精兵强将,还脱离了神京城这个权力旋涡,可谓是一个美差。

要说还有一些条件吧,就是这个驻军将领的家眷,肯定是得都留在神京城中,变相的充当人质。

但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一个远离大周中心,还手握兵权的实权将领,皇帝走不留点能制衡你的方法,那起兵造反岂不是如同喝水一样简单。

隆治帝与百官,在朝会上足足商议了三天,终于敲定的新一个,前往西南坐镇的将领。

卫国公郭如意,乃是兴平一脉的武勋。

太上皇时期,与太上皇一起御驾亲征,前往辽东征讨后金鞑子,但奈何松山大败,最后惨淡收场,从此大周便失去了对辽东后金鞑子的约束之力。

特别是最后时刻,后金第一勇士鳌山,带着老奴的正黄旗精锐,突袭大周军营,目标直指太上皇所在的中军大营。

此时大周整个征北大军,都已经陷入了苦战之中,自然是没有人能调出兵力来,前去抵挡住正要突袭太上皇的鞑子精锐。

就在太上皇都以为他要说命丧当场之时,当时还是侯爵的郭如意,带领着他的三个儿子,和百余家兵,拼死挡在太上皇的面前,为太上皇的撤离,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最后,太上皇得以脱身,但郭如意他却损失惨重。

三个儿子当场战死两个,剩下那个小儿子,也被砍掉一条手臂,迎面挨上两刀,再也不能随军出战。

百余家兵,最后战至只剩下三个。

而郭如意自己,也是遍体鳞伤,最严重的就是前胸被鞑子捅了个对穿,命在旦夕。

但幸好郭如意的体质异于常人,心脏长在右侧,才捡回一条性命。

但就是郭如意及其三个儿子和百余名家兵,太上皇才能从后金鞑子的偷袭中,逃离出来。

不然大周恐怕也要向前朝大明一样,出一名北狩的皇帝了。

此事过后,太上皇念其保驾之恩,便下旨官提三级,爵晋两级,封其为卫国公。

其唯一存活下的一子也是被封为一等子,郭如意战死的两个儿子也被太上皇依照伯爵的位格,风光大葬。

或许有人该说了,在卫国公郭如意明显就是太上皇一脉的,隆治帝怎么会同意派他前往西南镇守。

说到这里,其实并非隆治帝不在意,而是换成他们李家任何一位皇帝,用起他了,估计也不会在意。

说到底,这卫国公郭如意,便是与长信侯廖伯远有异曲同工之妙。

长信侯廖伯远效忠于皇室李家,谁在位,他就效忠于谁。

但卫国公郭如意不同,他是效忠整个天下,无论是太上皇,还是隆治帝,对于天下的百姓,至少还是放在心上的,并没有昏庸无道。

或许太上皇年迈之后,行事荒唐了不少,但相比历史上的暴虐之君,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更别说太上皇年轻之时,志向远大,尽国尽民,只是后来年纪大了,疑心病犯了,从酿成逼怀德太子谋反及一系列荒唐之事。

在此之前,太上皇所统治下的大周皇城,不说国泰民安,海晏河清,但也相差无几。

所以当时的郭如意,及其三个儿子,都愿死忠效力于太上皇,并愿为其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