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书院中,余山长听闻沈如海父子即将前来书院拜会,顿时神色一振,即刻传令下去:
“让所有当下没课的夫子,速速到书院门口集合,准备迎接沈如海大人和他公子!”
书院的夫子们,听闻此讯,纷纷放下手中事务,整理衣冠,神色间满是期待。
沈如海与沈明书来到书院大门口,刚一通报身份,只见那厚重的书院大门缓缓被打开,发出 “吱呀” 的声响。
余山长身着一袭青衫长袍,带着众位夫子快步上前,脸上堆满了热忱的笑容,他高声说道:
“欢迎沈大人重返白鹿书院,您的到来,让我们书院蓬荜生辉啊!”
余山长笑容真诚,眼角的皱纹都透着欣喜,沈如海可以看出,余山长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沈如海和沈明书满脸笑容地整理衣衫,然后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谦虚地说道:“拜见余山长以及各位夫子。”
“沈大人和沈举人不用多礼,你们能够重回书院,是我们书院地荣幸。”
“不敢不敢,如海礼应回来感谢各位师长地教导之恩。”
众人一番相互见礼后,余山长亲自引领沈家父子前往书院的会客大堂。
一路上,余山长不住地打量着气质不凡的沈家父子,心中感慨万千。
沈如海可是他当年最为看重的得意门生啊!
如今沈如海在官途上一帆风顺,职位一升再升,这无疑是给白鹿书院争了极大的荣光。
自从沈如海高中状元之后,白鹿书院在整个万县州声名大噪。
各地的学子们听闻书院培育出如此杰出的人才,纷纷慕名而来。
如今的白鹿书院,因沈家父子的高中荣耀,汇聚了不少优秀的学子,书院的学术氛围愈发浓厚,声誉也如日中天。
在余山长心里,沈家父子,实实在在是白鹿书院的大贵人,更是觉得自己当年并没有看走眼。
余山长的思绪不禁飘回到几年前,那时他在三味书屋初遇沈如海的场景,仿若昨日。
那时候的沈如海,身形清瘦,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他身着洗得泛白、打着补丁的粗布麻衣,一看就是家境贫寒的穷苦学子模样。
沈如海当时在三味书屋中,专注地画着画,那高超的画技,下笔如有神,线条流畅自如,色彩搭配精妙,所绘之物栩栩如生。
不仅如此,他在题字时,那字体飘逸洒脱,笔锋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余山长当场就被他展露的才华所吸引,于是,当场递上了一份白鹿书院的入学邀请函。
谁能想到,沈如海竟有这般非凡的能力,一路过关斩将,三元及第,高中状元,而后又在官场更是平步青云,短短几年升至朝中正三品大员,沈如海升迁的速度真是令人咋舌。
余山长想到此,心中满是庆幸,他庆幸自己当初独具慧眼,更庆幸沈如海是个念旧感恩之人。
沈如海并不知晓余山长在这片刻之间,脑海中闪过这么多过往。
他一脸诚恳,开口说道:“多谢余山长昔日对我的悉心照拂,如海一直铭记于心,更要感谢山长当年给予我进入书院求学的宝贵机会。”
说着,沈如海站起身来,郑重其事地朝余山长行了一个大礼,他身体弯得很低,态度极其恭敬。
紧接着,他又转过身,面向各位夫子,双手抱拳,恭敬地行礼:
“感谢各位夫子在书院时对我的谆谆教导,如海在此谢过各位了!”
余山长完全没料到沈如海如今身为朝廷三品大员,竟还对他们行如此大礼,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
“快,快别行这么大的礼,使不得,使不得啊!”
余山长和各位夫子赶忙起身,快步上前,双手稳稳地扶住沈如海,脸上满是感动与欣慰。
众人坐下后,余山长亲自为沈如海父子斟上两杯热气腾腾的香茗,茶香袅袅升腾,萦绕在大堂之中。
余山长微笑着问道,目光中满是关切:
“沈大人此番回乡,除了祭祖,可是有其他要事?”
沈如如海轻轻抿了一口茶,他放下茶杯,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实不相瞒,山长,如今朝廷重视教育,我此次回乡,一是探望恩师和故友,二是想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出份力。”
见众人都满怀期待的看着他,沈入海继续道:
“我了解到咱们书院近来学生数量大增,可教学设施却有些陈旧,我们父子打算出资修缮书院,同时,每年还为十个家庭特别贫困的优秀学子提供笔墨纸砚和学费等费用,为学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此言一出,大堂内顿时一片哗然。
各位夫子们既惊喜又感动,纷纷对沈如海的善举赞不绝口。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夫子激动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泪光,满脸欣喜地感叹:
“沈大人,您这真是造福桑梓的大好事啊!”
余山长更是感慨万分,他紧紧握住沈如海的手:
“沈大人,您的这份心意,书院上下都会铭记。有您的支持,咱们白鹿书院定能培育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沈明书在一旁看着激动的山长和夫子们,并没有说什么。
现在他们家发达了,要感激从前帮助过他们的人。
他们家现在走到如今的地位,更应该做好表率,尊师重道,多做善事。
要知道,白鹿书院是他们父子俩曾经的启蒙书院,现在的白鹿书院里面集齐了整个万县州优秀的学子。
他们父子俩出资为书院做点贡献,却可以获得白鹿书院今后所有学子和父子的感谢,而那些学子,今后就是他们在朝中的力量。
沈家,要培养自己的人才。
沈明珠和苏氏回到了沈家村,一路上,苏氏感叹李三娘的命不好,沈明珠则说道:
“李三娘前半生的命确实不好,她能够遇到我们,说明她的命很好。”
苏氏点头道:“李三娘的运气挺好的。”
沈明珠目光深沉地说:“人啊!不要认命,就像李三娘,她身处在艰难的困境之中,但她并没有绝望,也是因为她从前对我们的心善,才有了我们的帮忙。”
“如果李三娘以前是个奸商,就不可能结识我们,如果她认了命,任由她丈夫摆布,那她今后的日子将会过得更加凄惨。”
苏氏很认同沈明珠的话,她感叹道:
“所以,我们既要保留一份善心,又要有自己的主见。我们在面对命运的不公时,要勇于挣脱,要勇敢地和命运做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