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一下海天味业2020年投资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
■ 海天味业2020年的投资类资产总额为501.26万,与295.34亿总资产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 可见海天味业是非常专注于主业的,这样有利于海天味业长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 下面我们看一下恒顺醋业2020年投资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
恒顺醋业2020年的投资类资产金额为7.08亿,总资产金额为32.31亿,投资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21.91%,远大于10%。
■ 可见恒顺醋业是一家不太专注于主业的公司。
■ 从长期来看,不专注于主业的恒顺醋业和专注于主业的海天味业相比,谁会发展的更好呢?自己就能判断出来。
■ 在了解了公司的实力、偿债风险、竞争力、维持竞争力的成本、主业专注度以后,最后还要了解一下公司未来业绩爆雷的风险。
了解公司未来爆雷风险
第七步,看存货、商誉,了解公司未来业绩爆雷的风险。
■ 易爆雷资产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商誉,这五个科目是最容易埋雷的地方,后期爆雷的时候会导致利润大幅减少甚至大幅亏损。由于我们在前六步中已经看过了应收账款、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排除了这三个科目爆雷的风险。
〇 这里重点看一下存货和商誉。
■ 对于“应付预收”减“应收预付”差额大于0并且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率小于1%的公司来说,存货基本没有爆雷的风险。
■ 对于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大于5%并且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大于15%的公司,爆雷的风险比较大,需要淘汰掉。
■ 海天味业2020年“应付预收”减“应收预付”的差额为58.09亿,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为0.14%,可见海天味业的存货没有爆雷的风险。
■ 下面我们顺便也看一下海天味业2020年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
■ 海天味业2020年存货占总资产的比率为7.11%,小于15%,进一步验证了海天味业的存货没有爆雷的风险。
■ 商誉是公司对外收购所花的超出被收购公司净资产的那部分钱。
■ 收购来的公司企业文化不同,甚至行业也不同,很难经营成功,所以商誉是最容易爆雷的科目之一。
■ 在所有爆雷科目中商誉一直都是那个最耀眼的明星,堪称爆雷科目中的雷神。
■ 在A股的业绩爆雷案例中,10个爆雷的有5个来自商誉,1个来自应收账款,1个来自存货,1个来自长期股权投资,1个来自固定资产,还有1个来自其他所有可能爆雷的资产科目。
■ 在投资实践中,一般会把商誉占总资产的比率超过10%的公司淘汰掉。
■ 下面我们看一下海天味业2020年商誉占总资产的比率。
■ 我们可以计算出海天味业2020年商誉占总资产的比率为0.1%,远远小于10%。海天味业的商誉没有爆雷的风险。
■ 通过以上7步,我们就能快速的看懂一家公司的大概情况。按照以上步骤,差不多3分钟,我们就能大概判断出一家公司是不是好公司。
■ 当然以上步骤最大的作用是提高我们分析一家公司的效率,但是准确率还不够高。要想提高分析的准确率,我们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对一些容易造假的科目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识破资产负债表的财务造假
〇 财务造假的底层逻辑。
■ 资产负债表的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恒等式是静态恒等式,只反映某个时点的情况。比如2020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反映的只是公司在这一天结束时的资产负债情况。
■ 关于资产负债表还有一个动态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 这个动态恒等式揭示了财务造假的底层逻辑。
■ 根据动态恒等式,如果一家公司要虚增利润,那么它必定要虚增收入或虚减费用。
■ 负债很难造假,所有者权益不能造假,所以无论是虚增的收入还是虚减的费用都会虚增资产,这些虚增的资产会反映在一个或数个资产科目中,所以只要有财务造假行为,就一定会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科目中留下痕迹。
■ 财报分析高手能够识别这些痕迹,远离有财务造假行为或是财务造假可能的公司。
■ 一家公司要虚增利润,要么虚减费用,要么虚增收入,要么同时进行,财务造假严重的公司都会采取虚增收入的方式。
■ 道理很简单,假如一家公司年营收1个亿,通过虚减费用来增加利润,能虚增的空间太小了,虚增3000万利润基本就是极限了。而虚增收入就不一样了,年营收1个亿,可以虚增到3个亿,也可以虚增到10个亿,想要多少就可以有多少。
■ 既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已经决定干坏事,那为什么不选一种收益更大的方式呢?所以财务造假几乎必然伴随着虚增收入,不虚增收入的财务造假,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财务造假。
■ 既然财务造假要虚增收入,那么我们就来说说虚增收入。
■ 虚增收入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现金流入的虚增收入;一种是有现金流入的虚增收入。
■ 第一种是看起来很假的财务造假,第二种是看起来很真的财务造假。
■ 由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水平、财务造假预算、业务模式的不同,有的上市公司会选择第一种方式,有的上市公司会选择第二种。
第一种方式,没有现金流入的虚增收入
■ 没有现金流入的虚增收入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通过虚增应收账款来虚增收入;二是通过虚增货币资金来虚增收入。
〇 一、通过虚增应收账款来虚增收入的财务造假。
■ 这种财务造假往往和关联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形成应收账款,通过虚增应收账款的方式虚增收入,虚增利润。因为增加的是应收账款,所以货币资金没有增加。
■ 这种造假相对比较容易识破,因为这种造假方式必定导致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异常高,比如大于20%,甚至大于30%。
■ 过高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率其实就是在悄悄的告诉世人,我很危险,不要靠近。
■ 2017年,证监会调查了雅百特(002323)跨境财务造假案,雅百特通过自买自卖,虚增利润。